蚕豆花开
2019-03-13周桂芳
周桂芳
秋播时节,农人们把蚕豆种随便往田埂和边角地上一种,便不甚管它了,任其发芽生长。到了来年春末,它就会开出一簇簇蝴蝶般的蚕豆花。
蚕豆花开,小伙伴们的心花也开了,因为马上有蚕豆吃了。蚕豆花慢慢谢了,豆花下面结出一个个小豆荚。豆荚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饱满,放学路上,随手捏一捏,软软的空虚,摘一个剥开,碧绿的豆宝宝睡在毛绒绒的白褥子上,有小指甲盖那么大,拣一颗放在嘴里,青涩嫩甜,一如青涩嫩甜的童年。
等豆荚变得饱满,这样生吃就嫌老了。可孩子们个个都是吃嘴精,会把大粒的蚕豆剥出来,用针线穿成一串,煮粥时放在锅里,粥煮好了,蚕豆也熟了。放在水里涮掉黏糊糊的汤汁,将蚕豆串挂在脖子上,双手合十学一下小和尚念经,便跳串串地找小伙伴去了。
母亲烹调蚕豆的方法很多。将蚕豆和雪里蕻同煮,雪里蕻的咸鲜与蚕豆的新鲜融合,味道更是鲜美,是喝粥下饭的佳肴。还会让我们剥掉豆衣,将豆瓣用菜油翻炒几下,加水煮开,再打两个鸡蛋搅成蛋花倒在锅里,水再次沸腾后,便加入细盐起锅。雪白的瓷碗里,金黄色的蛋花衬着翡翠般的豆瓣,叫人垂涎欲滴。
吃青蚕豆的时间并不长,到六七月份的时候,豆荚发黑,蚕豆就成熟了。拔出豆秸,用稻草捆起来,扛到打谷场上晒干,用木棍捶裂豆荚,蚕豆就蹦出来了。把豆秸送到灶间当燃料,在风中扬掉混杂在蚕豆中的秸叶,再用筛子筛去蚕豆中的尘土碎屑,将蚕豆晒干后放在陶瓮里贮存,蚕豆就算“颗粒归仓”了。
蚕豆在陶瓮里睡觉,里面黑漆漆的,没有老鼠骚扰,没有风吹雨打,偶尔会被小孩的嬉闹声吵醒。睁开眼,还是黑漆漆一片,伸个懒腰,又沉沉睡去。等蚕豆出了陶瓮,已经是秋播时节,母亲挑出粒大饱满没有虫眼的种在地里,剩下的就当我们的美食了。
冬天来了,下雪了,到处白茫茫一片。父亲在屋里整理农具,母亲在做过年的新衣,我和小伙伴靠着火炉取暖。炉火很旺,秸秆燃烧时发出清脆的噼啪声,不知谁的馋虫醒了,说烧蚕豆吃吧?我抓把蚕豆撒在火炉里,一会儿,嗤、嗤、嗤,冒起一股股青烟,接着是一阵刺鼻的焦味,原来炉火太旺,蚕豆被烧焦了。我们吸取教训,撤去几根秸秆,再撒一层草灰,把蚕豆一颗颗均匀地埋在草灰下,咯嘣一声,一颗蚕豆跳出火爐,眼疾手快的一把抓到手里,哇!好烫啊!他舍不得扔,于是丢到另一只手里,再丢回来,来回几次后,他吹掉蚕豆表面的草灰,放到嘴里。咯嘣、咯嘣、咯嘣,蚕豆相继炸裂,屋子里弥漫着淡淡的焦香,接着是一阵咯吱咯吱的咀嚼声。
过了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忙过年。蒸米团、做年糕、搂葵花、搂蚕豆,搂是我老家的说法,就是炒,大概先祖当年做炒货时是用手翻搅的。搂好的蚕豆放在青花瓷罐内,大年初一,我们挨家挨户拜年,到了一家,这家的女主人就抓一把葵花籽一把蚕豆放在我们的口袋里,偶尔有一两家用三四颗红枣加上红糖泡一杯红枣茶,我们喝完茶就去另一家,红枣一般是不吃的,留下招待下一拨客人。
村里有二十几户人家,我们口袋装满了就把葵花籽和蚕豆送回家。也有的怕麻烦,就随身带一只布袋,不过,这样做,往往被人笑话:“新年大头的,像个叫花子。”过了年,每个小伙伴都有了自己的财产:一包葵花籽、一包蚕豆、几张压岁钱,压岁钱留着交学费,葵花籽蚕豆慢慢享用。
过年只顾着玩耍,落下了不少寒假作业,要开学了,时间紧迫,来不及思考,同年级互相抄袭,低年级的问高年级的,高年级的遇到不会的,只好空着,等着挨老师臭骂。时间久了,有人烦了,提议要玩儿,大家立即响应,玩什么呢?我们身上不是有蚕豆吗?
蚕豆的玩法与打桌球有几分相似,两个人一组,每人掏出数目相等的蚕豆,石头剪刀布确定先后,先玩的那人把两人的蚕豆掺在一起,握在一只手里,一把撒开,蚕豆咕噜噜散在桌子上,仔细看清蚕豆的位置,选中两颗蚕豆,将其中的一颗用小指一拨,蚕豆顺着力道往另一颗蚕豆撞去。看似轻轻一拨,其实蛮有技巧的,要不偏不倚,力道适中。力道太大,碰到了别的蚕豆,太小又撞不到选中的那颗,只有选中的两颗碰在一起,才能拿起一颗放在自己口袋里。拿的时候也有要求,不得触碰别的蚕豆。一把拿不到蚕豆,就让另一人玩,直到桌上的蚕豆全部拿完……
待到春天来了,菜花黄了,蚕豆花又要开了。只是,昔日的小伙伴,早已在时光深处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