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逆反心理 促进健康成长
2019-03-13胡标明
胡标明
[摘 要]叛逆心理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见惯不怪的“正常”现象。逆反期的孩子情绪起伏大,心理变化剧烈。为引导高段年级学生平稳度过逆反期,减少师生、亲子冲突,教师可从“调控学生自我约束意识”“调适学校教育方法”“调正家庭教育方式”及“调动群体‘正能量因素”四个方面,引导他们由逆反思维改为正常思维和创造思维。
[关键词]逆反心理;有效调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3-0089-02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3-5岁称为第一逆反期,12-20岁称为第二逆反期。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依附的“断奶期”和身心发展“过渡期”,呈现出情绪起伏大,心理变化剧烈的特点。这是个“危机年龄”段,其身心发展尚存在诸多不平静和不平衡,对首次经历的学生来说理所当然会有困惑和焦虑。
如何调适儿童的逆反心理,引导学生平稳渡过逆反期,这对小学高年级教师来说是一个传统而又崭新且重要的课题。本人自2015年开始以本校的六年级(1)班学生为样本,采用课题的形式对他们逆反心理的形成和调适做了实践研究。以下是本人践行的过程:
一、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現象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本人对我校六年级(1)班学生进行了逆反心理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发现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不”。
第一,学生对自身的“倔强”个性不了解。高年级学生多数已进入青春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是众多学生的普遍心理倾向,由于自主意识的不断萌发,他们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自主了,因此好多事情对师长的“唠叨”较为敏感和反感。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喜欢固执己见,钻牛角尖,自尊心和好奇心极强。一旦家长、教师等外界观点与他们的观点和行为有冲突,立马会主观武断,走向极端,会把教师、家长等苦口婆心的劝说认为是管得多,管得宽。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不恰当。教师自身的言行欠规范或存有偏见偏爱,教师的教育不善于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教育不和谐。不和谐的家庭和社会氛围是导致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逆反心理;过高的期望值也易导致逆反,如我校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因为某一次竞赛得奖,被一所知名的学校提早录取了,这时多数学生家长就以这位学生为目标,导致其他孩子因达不成家长过高期望而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剥夺了学生自主、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是学生逆反心理频发的导火索,时时条条框框,事事规规矩矩。
第四,群体的正面诱导、引导不理想。身边伙伴的负面影响;社会低俗网络文化的干扰,都极易诱导学生逆反心理的发生。
二、调适逆反心理,促进成长的具体措施
对有一定逆反心理的学生,训骂与抱怨是毫无作用的,只能正面诱导、引导。特别是针对那些特殊家庭和个性较强,自尊而又敏感的学生,可采用促膝谈心、交朋友、家访、开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等形式促其成长,决不能强压硬扭。
1.调控自我约束意识,打造自我健康形象
很多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自我评价,积极自我提升,并多角度客观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为了使多数学生了解“逆反心理”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我自主在课堂上补充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而且在课内外时常与各任课教师、班主任等多方位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
如有班主任反映,班上某位女学生上课走神,学习成绩下降,外婆反映她不听话……于是我们组织了个别谈心交流,由班主任为主,调适她的逆反心理。后来,这位学生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自我调适心理的意识。
值得提醒的是,“心病还需心药治”。对一部分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教师可与学校心理辅导站联系,求得辅导站的帮助,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提供心理咨询。还可以开设关于逆反心理的讲座,配合大队部,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和方法,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调适学校教育方法,营造教育和谐环境
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内在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处理事情不公平,不公正,引起学生不满,反感甚至反抗的事例是很多的。对此,在处理学生具体问题时,教师要做到优生差生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优等生谁都喜欢,也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和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因此,对于优秀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应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使之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生,成为班级的领头羊,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效地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对于个别高年级学生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式,采用谈话、谈心的方法,尽量减少严厉批评的次数。谈话、谈心可找个僻静之处,师生坐下来谈心交换思想。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能消除师生间的敌对心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融洽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B.S.布卢姆的实验证明:许多后进生的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行为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保持同体,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注重言传身教。
有些教师对学生要求很严,对自己的要求却很放松,孩子会认为当老师的都没做到,凭什么总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服管。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可以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教师不仅以书教人,以客观规律教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格的力量“以人教人”。所以,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应该多学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亲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有效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3)注意方式方法。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要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3.调正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父母家庭的影响也绝不能够忽视。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良好环境。目前有些家长把目光盯在了学校教育上,完全忘记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或有些父母虽然了解家长的责任所在,但教育方法陈旧落后,没有适应当今青少年发展的客观需要,种种现象都暴露出了家庭教育方式的不足。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增加压力,使人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受到威胁时,他们就可能拒绝照办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做与要求相反的事。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很难得到青少年的认同,从而加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他们与教育者对着干,甚至公开滋事,导致更为不良的后果。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如果有问题,教师必须委婉地向家长指出,并通过讲座、成功经验介绍等,引导家长用健康的心态养育健康的孩子,用等待的心期盼孩子的懂事,用平常的心接纳孩子的平凡,用同感的心理解孩子的过错,用理智的心引导孩子成长,用愉悦的心陶冶孩子的性情。以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4.调动群体“正能量”因素,塑造群体领军人物
青少年时期,同伴群体上升到人际关系的主要形式,在和同伴的互动中形成了彼此相互信任和依赖的集合体。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要,使他们彼此之间容易沟通,从而取得共識, 他们更愿意得到伙伴的肯定和认同,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体验学习的压力和成长中的烦恼,在相互倾诉和互动中彼此相互转化和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同伴中存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学校、家庭、社会所要求的期望相一致,这种背景下的同伴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的发展。反之,一些青少年存在的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推崇,那么,这种背景下的同伴关系就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的发展 。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的“领袖人物”进行引导,更是必要的。
同时,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分,帮助小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
通过微课题的研究,本人找到了学生中不良逆反心理产生的常见诱因,尝试了一些有效调适小学高段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更好地促进了小学高段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更有效地策划受学生欢迎的团体和个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逆反,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教师如何做个有心人,记录下和学生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这些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