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语言素材 着好写作底色
2019-03-13章国丽
章国丽
[摘 要]作为语文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和习惯:以教材为本,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以报纸杂志为辅助,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以同伴的习作为榜样,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以学生的创作为途径,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就是作文的底色,只有着好底色,学生们的作文才能呈现出绚烂多彩的个性。
[关键词]积累;阅读;语言素材;语言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76-02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现在的孩子口述能力很强,但文字表达能力却往往很弱。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词,那么几句话,毫无生气。特别是中段的孩子,这个现象更加严重。他们在作文上刚刚起步,既没有积累语言的习惯,更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等到要写作文时,即便搜肠刮肚,也无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语文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和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
一、以教材为本,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众所周知,教材中的篇章,基本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文中的语言不但规范,而且表达生动,所以作为教师可切实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让学生熟记这些片断,模仿运用这些语言,渐渐地让这些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如《荷花》一文描写一池荷花,抓住三种形态,通过“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三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大自然中的花基本都是以这样的三种状态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运用。刚开始甚至可以允许他们只改动一个花名进行模仿,慢慢地学生就懂得了描写花儿首先要进行观察,然后还应抓住花的状态来写,渐渐地他们就能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花儿来了。
教材中不乏这样的名家名片名段。如巴金的《鸟的天堂》中,就有很生动的对大榕树枝叶的描写片段,其中对大榕树的茂盛和叶子的明亮的描写,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感受到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这时也可要求学生们熟记这个片段。在今后写作中,如果遇到需要描写大树的时候可以仿写,甚至可以直接借用。让名家们的语言来充当孩子的学步车,让名家们扶着孩子们开步。
二、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要让孩子们的语言积累,最终成为一片葱郁的树林,除了学习教材,必须大量阅读课外书。只有课外阅读才是一块广阔肥沃的土地,阅读得越多,这块土地就越肥沃,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语言苗苗就越容易长成参天大树。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想办法激励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让学生们随时都有书可以阅读;也可以和家长取得共识,努力营造家庭阅读氛围;也可以采取奖励措施,促使学生们主动阅读;还可以每学期指定一两本课外书进行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让课外阅读在无声中润泽孩子们的语言幼苗,深厚孩子们的语言素养。
三,以报纸杂志为辅助,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每学年学生们都会征订一些报刊杂志,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期刊的作用。平常我会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刊物中的文章进行导读,会利用午间阅读时间带领学生们一起阅读。
每当一期刊物发到学生们手上,我就会挑选出一篇文章与大家共读:第一步,让大家大声朗读,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步,让学生们说说这篇文章中让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是哪一部分或哪几句话。第三步,再读读文章,让学生琢磨作者在语言描写上的精彩和技巧,体会作者是如何让我们怦然心动,难以忘怀的。第四步,如果有比较明显的写作特征,我还会让他们进行口头仿句练习。第五步,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选读一篇文章,然后按照共读的方法讨论。如果有时间再让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所选读的文章在语言描写上有哪些特点,或者让他们读一读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几句话,让大家一起来领略感受那些句子的优美。第六步 ,让学生们自由通读全刊。
虽然这样一来读完一期刊物,有时需要好几个午间阅读的时间,但我相信对学生们的语言积累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对共读的篇章和自己推荐出来的那几句话,学生们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在平时作文中我也会时不时就看见这些语句的影子。
四、以同伴的习作为榜样,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名家名篇,虽然是学生们学习的典范,但无论是创作的年代,作家的创作年龄,还是作家的创作水平,都跟学生们相差甚远,所以对他们来说要吸收这些篇章中的营养是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的。而相对于同班或同年级同伴的作品来说,学生会觉得更亲切,更容易学习内化。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会把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并且极力表扬学生们在习作中的闪光之处。同伴的优点会更容易提升孩子们的自信,觉得只要加把劲,这样的语言描述自己也可以,抑或觉得这样的描写我也能学会。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把同伴的语言进行记忆运用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了。
同时我也会在教室里开辟一面习作专刊墙。事先会把学生们作品中的优秀之处用他们熟知的标记符号表示出来,再展示在墙上,让学生们在空余时间自己去阅读学习。我相信在不知不觉中,那些被符号标注的地方一定会像一颗颗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悄然发芽,总有一天会长成一片浓浓的绿。
五、以学生的创作为途径,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对每一篇完成的习作,我一般都会要求学生们进行修改。首先是自己修改,反复读,大声读,读出不通顺之处,读出漏词添词之处。由自己發现的错误改正起来比别人督促他改正的效果更好,慢慢地就可以减少习作中那些相似的错误了。接着让同伴互改,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为他人的习作添词或换词,自己觉得优美的或自己觉得贴切的就可以添上,最高的要求就是要对同伴的习作增添几处细节的描写。之后才是老师家长改,对孩子的习作进一步把关完善。
最后一定要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再誊抄一遍。因为是自己经过思考后的成果,所以对修改后的语言表达,更珍惜更容易接受。曾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今天同桌在我的作文中加的比喻句真好,他说:草地仿佛是哪个画家不小心打翻的一大桶绿色颜料,泼到哪就染到哪。我觉得棒极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相信这个比喻在这个孩子的心中会记忆深刻,并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当下一次需要描写相似的情景时,它肯定就会浮上脑海,被学生自觉运用。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包含着看得少,积累得少。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方面地去积累语言素材,语言就是作文的底色,只有着好底色,学生们的作文才能呈现出鲜明的绚烂多彩的个性。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