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的智慧引领
2015-08-21邵小平
邵小平
【摘 要】“词,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对词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决定着他们对语言运用的能力。然而当下的语文,或许是由于承载的过于繁重,也或许是由于流派的不同取向,以至于词语教学面临着放任自流、点到为止,或方法单一等种种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阻碍学生语言素养的习得,也阻碍语文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词语教学 语言素养 智慧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111-01
一、词语教学要连接生活的地气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这种特点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比较倾向于感性而非理性,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苏教版教材,在编排词语内容时,一方面运用“情景铺陈”的方法将一连串的词语置身于情景当中,让学生在情景中触摸、理解、感悟词语;一方面运用“诵读连韵”的策略将一连串读音相似词语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诵读中熟读成诵。因此我们的词语教学要尽量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词语的可亲可近。
例如《识字8》中“泡泡”这个词语的教学。“泡泡”这个词语是《识字8》字串中的一个,为了让学生们深刻地理解“泡泡”这个词语,我分两步进行:首先调动学生的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见什么样的小泡泡?”有的说“妈妈洗衣时会产生很多泡泡”;有的说“雨点落到小河里会出现小泡泡”;有的说“小鱼会吐泡泡”……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这些泡泡都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所以,这个‘泡就跟‘水有关。”这样,“泡”字就自然进入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二、词语教学要呈现声韵的节奏
汉语是世界最动听的语言之一。自从汉语诞生之日起,汉语就成了“形美、音美、意美”的统一体,如果我们词语教学割离了声韵,词语也就失去了它“最动听一面”。为此,我们在进行词语教学时,要关注词语的声韵节奏,努力让它成为“最美的语言”。
例如《世界多美呀》的教学。《世界多美呀》以拟人化的口吻讲述了小鸡努力冲破蛋壳后,看到世界如此美丽的惊喜心情,在这篇课文里,有一个词语“啄呀啄呀”表现小鸡的努力。为了让这个词语成为学生感知文本的着力点,我在教学时,着重关注它的声韵节奏:首先引导学生体会“啄呀啄呀”这个词语的艰辛——即“小鸡刚出生,小尖嘴嫩嫩的,软软的,怎能把蛋壳啄了一个洞呢?”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加重了语调——“啄呀!啄呀!”接着引导学生感受“啄呀!啄呀!”后的坚定,即“小鸡们,在用力啄蛋壳时,它们想的是什么呀?”启发学生想象小鸡想看外面世界的那种急切——“啄呀!——啄呀!”。再接着引导学生感受“啄呀!——啄呀!”的欣喜,“当小鸡啄开坚硬的蛋壳看到外面世界,我们该怎样读?”—— “啄呀!!——啄呀!!”
三、词语教学要触摸情感的脉动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关于文字的推敲,在某种程度就是情感的推敲。”词语所寄寓的情感就是词语的“生存环境”,所以词语教学,就必须考虑这个或这些词语所在的语境,必须考虑这个或这些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例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一株紫丁香》讲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让绿叶和花香去问候老师,从而表达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赞美和感激之情。课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其中“踮起脚尖儿”就充分地表现出孩子们想给教师的惊喜之情。为此,我在教学时,围绕“踮”字进行引领:首先引导理解“踮”字,即“‘踮字是什么意思啊?”当学生初步理解“踮”字的意思后,我再问学生:“那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孩子回答“为了不让老师发现是谁载紫丁香的”,“想给老师一份大大的惊喜”等答案后;我再引导学生悄悄地朗读,让孩子们从读中的声中感知那份温馨感人的场景。
四、词语教学要洋溢智慧的气息
“教学不是一层不变的演绎,它更需要灵活的机智。”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的进行,它常常在变化。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变、学生学习情况在变、课堂的环境在变,教学的情境也会随之在变化。为此,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从而让教学的过程呈现智慧的气息。
例如《梅兰芳学艺》的教学。我在教学该文中一个“紧盯”词语时,正当我按照事先的预设进行时,有一个小家伙突然冒出:“‘盯字就是死死地看,每次我写作业时,我的妈妈就死死地盯住我。”也许这个解释与文中的价值取向有点出入,但这个学生的解释却与“盯”字相当吻合,为了让他,更让了让全班同学深刻地理解这个“盯”字,我就启发他“你的妈妈是怎样盯住你的?”“眼睛一下也不离开我。”“那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如果不认真写作业,我就要揍你!”……一场风趣的对话,让这个“盯”字跃然纸上,更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感受“盯”的实际内涵。
总之,如果我们把语言比作大海,那么词语就是“水中的鱼儿”;如果我们在词语教学中能够智慧的引领,那么这一个个
“水中的鱼儿”将会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