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可以这么教
2019-03-13徐晨晨
徐晨晨
[摘 要]教学统编教材的略读课文,要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冰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研读教材,精准定位;要关注文体,化繁为简;要迁移阅读,诱发期待。这样,使学生真正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略读课文;磨课;文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14-02
《冰项链》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改编、节选自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初拿到课文,第一反应就是篇幅长,加上是一篇略读课文,如何教才能落实统编教材的新理念,我和团队的老师们心里都没有底。在没有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我们反复研读教材;同时,根据每次试教情况,不断优化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环节。经过前后多次试教,终于从雾里看花到初见雏形,再到打磨成型。研磨的过程,让我对统编教材的略读课型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研读教材,精准定位
一篇课文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备课时,我们需要关注教材的纵向主线以及横向联系,发现知识的前后勾连。本课所在单元(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教学要素之一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年段的阅读目标之一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纵向上看,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对把握主要内容已做相关要求(表一),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如,围绕题目扩充主要内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主要内容以及将几个事件串联起来把握主要内容等。
这么一对比,我们发现本单元对把握主要内容的要求有所提升,重点在突破一个“长”字,即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学习把握这种篇幅较长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备课之初,我们就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给每部分提炼小标题,借助这个支架把几部分的内容连起来说,即“小标题串联法”。
从横向联系上看,本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冰项链》三篇长课文(表二)。其中《小英雄雨来》是精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及《冰项链》是略读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基于此,本课对把握主要内容的教学,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运用”。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迁移方法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并检验,从而真正学会把握长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然而,前两次试教,在“把握主要内容”这个环节存在耗时太长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这篇课文篇幅长,有两千多字,读起来需要一定时间;二是没有布置预习,学生对课文比较陌生,虽然内容理解上没有难度,但是当堂提炼小标题,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这样,直接影响了接下来的学习过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鉴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提炼小标题已不是教学的难点。课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单(表三)的要求开展前置性学习。课堂上,结合预习单及本课的导语,以检查的形式,指导学生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再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共同选取最有助于把握主要内容的小标题,理解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这样操作,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对照预习修正,提升了他们的认识,实现了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有效融合。
二、关注文体,化繁为简
这次磨课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大的瓶颈是当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解决了导语中的问题后,接下来该学什么的问题。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们关注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这是写的要求。在设计时,我们让学生沿用前两课学到的“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感受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过程写清楚的表达特点。(如表四)然而,试教下来,我们发现这样设计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要么不知道说些什么,要么就内容来谈内容,如脚踩西瓜片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教学,不够聚焦,不能体现略读课型的特点。
于是,我们跳出课文内容的框架,从文体入手,发现了这节课的新大陆。《冰项链》改编、节选自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既然是小说,就不得不提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文体的特点,要有文体的意识。当然,并不需要我们去教学生文体知识。这篇课文环境描写并不多,情节也在“串联小标题”这个环节落实了,因此,焦点就落到了人物身上。对四年级的学生,要求能谈一谈对人物的印象、感受即可,不需深究。《冰项链》这个故事主要描写青铜和葵花两个人物。为此,我们将问题设计为:“你看到了怎样的青铜和葵花?”这么一改,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落到人物身上。这样,在谈对人物印象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会联系到相关的情节,有话可说。
这么一调整,方向对了,然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学生会同时谈对两个人物的印象,聊得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条主线。于是,我们将问题修改为:“故事中,青铜和葵花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这样,就让学生从两个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聊印象、谈感受。问法的改动,使学生在谈对人物的印象时,焦点更加集中、明确了。在课堂上,教师再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自读自悟、全班合作重点赏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人物形象,就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样做,化繁为简,看似给教学做减法,其实是给了学生表达的支架,体现了略读课型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迁移阅读,诱发期待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定位为由《冰项链》这一篇课文导向《青铜葵花》整本书的阅读。但是,对迁移实施的步骤,我们根据试教情况,进行了多次调整。
最初设计是先让学生聊一聊自己还对课文以外的哪些情节感兴趣;接着,出示节选自《青铜葵花》的四个小故事,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去阅读;最后,引导学生交流所读故事的主要内容,排一排这几个故事在小说中的先后顺序,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操作,课堂教学时间明显不够,同时也有形式主义之嫌,效果不佳。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与整本书的阅读结合起来?因此,我们结合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的知识,设计了预测的环节,让学生围绕目录中的标题,依据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大胆进行预测:“还可能会发生哪些故事?”预测得准不准并不重要,旨在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促进课內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融合。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设计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一次磨课,就是一次成长。纵观这次磨课历程,我们从研读教材入手,理解编者意图,树立目标意识,化繁为简,这样使略读课文而不略学,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期间,有困惑,也有收获;有遗憾,也有突破。这一次,让我真正感受到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还需努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