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诗意课堂 有效渗透美育
2019-03-13孙业春
孙业春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通过分层质疑、整合资源、自主阅读和多样诵读等形式,营造诗意的美育氛围,彰显美育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诗意课堂;美育 ;质疑;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44-02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选入教材的大多数课文具有优美的意境,饱含着丰富的情感。美育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要求我们用诗性的目光去审视文本、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呢?
一、分层质疑,建构诗意的美育氛围
罗伟教授在《美育的目的》一文指出:“好的美育不是预设一个目标让学生都去追逐,而是尊重个性的差异性,开发每个个体的天性和特长。”诗意的课堂是活泼互动的课堂,是平等交流的课堂,是感情充沛的课堂,需要学生广泛参与。在平时交流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的知识需要,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基石,也是对他们进行无声的美育。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
如,《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既清新又朦胧的童年。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最鲜明的记忆,它行走的铃声则是作者童年最美妙的音符。文章的感情真挚、词句优美,充满诗歌的意境。教学时,我根据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质疑内容。在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我先让学生说说骆驼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讀,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说印象”是针对那些对书本内容掌握不够深入的学生提出的,“谈感受”是为对课文有深刻理解的学生设计的。这样,一般层次与较高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都有表现的空间,课堂显得生气勃勃。在学习“作者观看骆驼咀嚼的样子并且学它怎样咀嚼”这个部分时,我请班上一位憨厚老实的学生表演“咀嚼”的样子,学生由衷地发出朗朗的笑声;在理解“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时,我请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谈论自己的感悟。我仿佛听见他们轻轻的叹息,感慨时光的匆匆。作为一个群体,我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洋溢着澎湃的感情,学生心灵深处也受到诗意语文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
二、整合资源,彰显诗意的美育魅力
兴趣是体验文本情感的基础。没有兴趣,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失去动力,失去主心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尤其要整合课程资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诗意的语文教学是资源丰富、魅力无穷的教学,每个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渲染一种优美的、感性的、民主的课堂境界,做到以情启智、以美引真。
如,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我首先用韩红的音乐《天路》导入课文,同时播放修建青藏铁路的录像片段,将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化为学生的心灵体验和审美感受,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组织学生学习建设者在修建铁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很快就在阅读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又如,教学口语交际《难忘童年》时,我让学生搜集自己童年时的照片、录影带和有关的生活物品,并在上课时进行小组交流。在学生回忆童年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演绎得如行云流水一般。在回忆中,学生感受了童年时光之美,抒发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期盼。这样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注入了多种美育元素,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三、 自主阅读,促进形成鉴赏美的能力
罗伟教授说: “学生接受美育,从而用创造的眼光欣赏这个世界。”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就是以经典的文化和博大的人文思想骄傲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大部分时间在进行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阅读新理念应运而生。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课文蕴含的人文思想,是我们语文教师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通过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学生获得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感受,但唯一不变的是文本自身所散发的人文情怀。裴斯泰洛齐认为“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理、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力,这符合他们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的需求。
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把阅读时间交给学生。在教学中,我特地安排了“品读句子,探究原因”这个环节。我首先导读,让学生自由读文,并把种树人说的话找出来;然后,通过反馈,引导学生理解种树人说的话,创设自由表达情感的平台,使他们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集体反馈,感悟文本浓厚的人文情怀。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对语句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学生逐渐明晰种树人不按规律种树的原因。在种树人不同做法的假设对比中,学生认识到“不确定”因素对树苗成长的重要意义。这样教学,寓善于美,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人文情怀的感悟,提升了他们自我鉴赏文本的能力。
四、 多样诵读,体验分享语言的意境美
任何课文,都有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或隐性,或显性。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我都通过诵读来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深切的体会。”可见,朗读是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采用个性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我问学生:“课文那一部分让你觉得最美?”有的说写叶子的那段美,有的说写爬山虎的脚那段美。“谁能通过读来表现它的美丽?”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在指名读后,师生共同点评。“谁读得最美,美在哪儿?” “谁愿意再读?”这样层层深入的读,爬山虎的特点逐渐展现出来了,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五、 有效拓展,品味文学的形象美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的散步》一书写道:“文学自体就是人类精神生命中一段的实现,用以表写世界人生全部的精神生命。”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以课本为“经”,以相关联的课外优秀读物和课外知识为“纬”,构成丰富的阅读网络,能增加教学的文化含量。在教学经典文学作品时,作为语文教师,要毫不吝啬地把文章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旁征博引、据经引典,这样能更好地渗透美育。
如,教学《草船借箭》之前,我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少儿读本,要求学生弄清楚诸葛亮在借箭之前发生了什么事,简单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接着,再组织学生学习《草船借箭》。学生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了粗略的了解后,课堂上智慧的火花激情燃烧,演绎了精彩的语文教学。通过拓展学习,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敬义勇、崇正义、守诚信等价值,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教学完《狼牙上五壮士》一文后,学生对抗日战士可歌可泣的故事很感兴趣。因此,我利用“清明祭扫烈士墓”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邀请八路军老战士到学校宣讲抗日故事,引导学生观看抗日战争影片和图片,阅读抗日战争故事,说抗日英雄事迹。这样,整个教学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不是单独的“教”课文,而是实实在在的育人。
只有让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永远散发迷人的芬芳;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诗意的语文教学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学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永葆青春。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