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校企合作实习模式优化思考

2019-03-13周晓雷1汪丽珍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订单式校企旅游

周晓雷1,汪丽珍

(1.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江西 上饶 334109)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日益增多。有效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可以使学生与真实的社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无缝对接,对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与学生“重管理,轻技能”的实习和就业导向长期存在,导致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供需严重错位[1]。

一、国内外旅游人才校企合作实习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内有些高校借鉴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实习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美国的CB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瑞士的洛桑酒店学院模式、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模式、喜来登—希尔顿模式等等(见表1),尝试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实习模式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来解决应用型旅游人才供需矛盾。

这些具有国际代表性的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基于以下条件:

第一,这些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以非常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基础的,有关于校企合作的资质、职能、权利义务等各方面内容的规定非常全面,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得到相关法律调整。我国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寥寥无几。

第二,这些国家有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有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助、行业协会基金、企业投入等多渠道的充足的财力保障。我国目前这方面的经费来源有限,以学生交纳学费和合作企业设置的奖学金为主,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社会捐助不多,常常捉襟见肘。

第三,上述国家的校企合作以政府主导与积极介入为前提,不是根据具体企业岗位需求情况及用工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而是以社会岗位变化需求与教育部门、产业委员会等权威组织制定或审核的严格标准为依据, 以培育受训者的继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目前我国许多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合作培养人才,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关心的是学生所学技能是否与企业具体岗位要求相适应,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及社会转岗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几乎是个旁观者,很少主动介入。

表1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实习模式特点与借鉴路径

第四,上述国家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企业的选择、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管、培养效果与水平的考核等均是由教育部门、产业委员会等权威组织联合构成的第三方组织进行[3]。我国对校企合作的培养人才监控与考核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与实施,随意性较大,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学习国外旅游教育实习模式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是应该选择性学习、合理化吸收,才能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

二、对国内“订单式”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评价分析

“订单式”实习模式是一种学生自主实习与学校统一安排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是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双方互相信任为基础,以紧密合作为表现形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为目标,与企业签订协议,使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上岗实训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及企业参与程度的一种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4]。

(一)“订单式”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优势

“订单式”实习模式涉及到学校、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三方,并且它要求三者之间都要实现有效的沟通,从而达到生产、科研、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

一是对学校而言,有利于校企双方实现“四个对接”:即旅游课程体系设置与旅游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旅游教学中“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身份对接;高校教学场所与旅游企业实训基地对接;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对接。这极大地方便学校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人才培养脉搏,降低教育成本。

二是对于学生来说,增强了其就业能力,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订单式”实习模式强调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旅游行业中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实习结束后能很快地适应旅游企业岗位的要求。

三是对于旅游企业来看,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并节省了人力培训成本。通过运用“订单式”实习模式,旅游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去,从而节省了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实习前期培训所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除此之外,旅游企业通常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方向的变化,对在职人员进行再次教育或者培训,而旅游企业可以利用与学校的这种“订单式”合作方式,利用学校的师资与教学优势构建培训平台。

(二)“订单式”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现实困境

在现实操作中,“订单式”实习模式的运行很少有达到“三赢”的效果,呈现出企业冷学校热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从而没有建立起良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5]:

1.校企双方的“订单”利益视角差距

学校从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尽量降低办学成本等利益考虑出发,非常希望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深度合作关系。但旅游企业受利益驱动,多是礼节性的“作秀”、表面性的应付或功利性的短期用工合作,具有实质意义的深度参与旅游专业“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的并不多见[6]。这造成学校因“订单”数量不足,重组教学资源成本不降反升,从而致使“订单式”实习模式难以稳定持久地推行。

2.学校办学条件与企业“订单”培养规格的要求差距

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是“门当户对”,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真正“双赢”。但目前许多院校却存在着某些先天性不足:

一是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取向,重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提高,轻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短期内很难适应旅游企业的各个“订单”岗位工作,校企双方找不到合作办学的结合点。

二是校内实训基地虚设化。校内旅游服务实训设施的配套性与系统性不强,多数情况下只是应付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参观与检查的摆设,不能与实际的旅游企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相衔接,很难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也造成了校企“订单”合作愿望的貌合神离。

三是教师身份单一化。“订单”人才培养强调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要求实现课堂教学上的“教师”身份与岗位操作上“师傅”身份的有机融合。但是,很多院校教师虽然是学科理论知识功底扎实的硕士甚至博士,但很少有人愿意放下身段,主动寻找机会到旅游企业第一线进行长期实战锻炼,旅游实践操作技能较差;甚至许多学校教师为了提高自身职称,或完成学校指定的工作任务,常常不重视教学工作,而把精力与工作重心放在科研工作上。这样的教师难以培养出旅游实践操作技能强的学生,这也给订单培养模式拖了后腿。虽然有些高校时常会邀请一些旅游行业中的资深专业人员到学校来给专业师生传授相关旅游实践知识与经验,但一方面,他们受自身工作条件限制,无法接受学校的制度化管理,另一方面因他们没有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导致教学活动效果不佳,甚至沦为其热闹一时的作秀与炒作活动。

3.企业“订单式”培养与高校专业培养的目标差距

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7]。而“订单”企业的培养规格就是对口适应本企业的岗位技能,尤其是酒店这类技能导向型的旅游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很少考虑学生旅游企业管理能力与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参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常有被“套牢”的感觉。因此,校企培养目标定位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校企合作离心力的产生。

4.政府的积极倡议与现实支持措施的差距

教育部门目前出台了一些鼓励推行“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倡议性文件,学术界也对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极力肯定,但国家出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具体的现实支持措施尚不多见。因此校企实施“订单式”合作培养旅游人才犹如盲人摸象,步履艰难。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校企合作实习模式的优化对策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要求,高校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是我国高校旅游专业教育走向成熟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订单式”实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及方式受各种条件限制或影响而有所不同,其发展状况常常表现得水土不服,不尽人意,导致当前我国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供求状况并没有取得太大改善。

因此,我国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校企合作实习模式需要进一步提出优化对策,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系统性与合理性。“针对性”是指不要为创建全新的整体实习模式泛泛而谈;而是要针对我国旅游职业人才培养困境与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校企合作实习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系统性“是指优化对策要系统考虑“订单式”旅游人才培养实习模式所涉及的政府功能、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师资构建、企业选择、基地建设等各方面的应对措施,不能孤立地探讨个别高校的成功经验。“合理性“是指所提出的优化对策要借鉴各种国外成功的职业人才培养实习模式,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有助于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高校应用型旅游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政府主导功能法律化

创新与优化以“订单式”为基础的实习模式的教学改革不仅是校企合作双方行为,更应是政府行为;不仅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的倡议与鼓励,更需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德国“双元制”教育之所以成为各国争相仿效的样板,就在于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的政府强势主导、校企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了推进与优化以“订单式”为基础的实习模式,我国政府教育、旅游及其他部门至少应从两个方面推行实质性的政策法律措施:

其一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激励机制。一方面,上述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财政、税收、信贷、征地等方面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优惠,营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对资助“订单”教育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大力宣传与表彰,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热情与积极性。

其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办学沟通平台。在旅游专业实习过程中之所以经常产生各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与实习企业之间缺乏稳定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途径。因此,在当今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与应用型旅游人才需求剧增的前提下,政府教育、旅游及其他部门应有所作为,发挥其职能作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增强校企双方的相互了解,这样可使校企双方的产学研结合,尤其是专业实习合作更具有针对性。

(二)实习培养目标实用化与长远化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紧跟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知识本位”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实习模式,确定“以能力为核心,以应用为方向”的实习培养目标,把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操作技能要求高,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实践性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将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运用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活动中来。学校与用人企业可以签订实习协议,根据未来职业能力要求,共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企业实习方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资深员工共同负责学生在旅游企业的实习;让企业资深员工直接在工作中带领学生进行对客服务,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当然,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都能不脱离实际,既不“唯书本论”,也不“唯操作论”,而是应该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体系,突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8]。

(三)实习指导师资专职化与双师化

实习指导教师既是学生实习的管理者,更是业务上的指导者,其科学、完善的工作方式是学生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建议学校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深入跟踪指导。专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采取挂职锻炼、顶岗指导、企业兼职、轮岗工作等形式,深入参与旅游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这既有利于教师更加近距离地指导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又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改变只限于临时邀请企业管理者或资深员工来校讲座的现状,依托“校企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人员互相聘用、双向挂职锻炼等方式,共同打造一支学校教师师傅化、企业师傅教师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双导师”制,强化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

(四)实习基地建设“校企一体化”

实习基地建设质量是实习质量的根本保障。高校可以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经验,通过与企业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弥合校企的利益差距,扩大共有利益面,进行“校企一体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基地利用效率,促进共同发展。其主要模式有:

1.“店中校”模式

所谓“店中校”,即高校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在企业内建立课堂,由学校指派的专业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定的一线岗位师傅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企业全真环境中与具体工作中体会、分解、吸收所学各项课程,并完成企业顶岗实习,学会企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将来在企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校中店”模式

所谓“校中店”就是为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业务学习与实训的需要,由企业和学校独资或共同投资创办的,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运营管理的一种兼具教学与运营特性的校园商业门店。[9]在校园门店运营过程中,由企业管理人员、学校专业老师兼任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学生分批担任各部门经理助理或员工,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进行轮岗实习,做学结合,使“工学交替”成为教学常态;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

3. 共享型或联盟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所谓“共享型或联盟型实习基地”,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围绕课程体系改革,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用“分散多点、疏密结合”的方式,选择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旅游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创意策划、产品设计、管理咨询等多种业务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把自身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与旅游企业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参与到各种业务活动中进行实习,提高实习学生企业服务与管理水平,又使旅游企业员工得到高校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理论知识与职业文化素养,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

四、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比较及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实习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在政府主导与强力支持的前提下,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借鉴各种国外成功的职业人才培养实习模式,围绕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为中心,紧密联系企业、学生、教师等参与主体,积极创新与优化以“订单式”实习模式为基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实习模式,进而推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

当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校企合作实习模式优化实施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这需要充分的前期调查、分析与准备工作;其次,需要动员各方力量,重组各种教学资源,落实各项教学制度与具体措施;最后,实习模式的优化与转型是否成功,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学进步,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猜你喜欢

订单式校企旅游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旅游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校企合作五反思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