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龟手”读音演变小考

2019-03-13

殷都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音义释文注音

张 翼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今日“龟手”“龟裂”等词语中的“龟”字正音皆读作jūn。如《新华字典》(第10版)“龟”字有jūn一读,释义:“同‘皲’”;而“皲”字的释义是:“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也作‘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音jūn之“龟”字下收“龟裂”一词,义项有二:1.同“皲裂”。2.(动)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天久不雨,田地龟裂。《汉语大词典》该音项下除“龟裂”外,还收“龟手”“龟坼”等复音词。这些读jūn的“龟”字都与“开裂”义有关。

《汉语大字典》“龟”字下收jūn音,并指出这一读音的来源是《集韵》俱伦切小韵中的“龟”字:“手冻坼也。《庄子》:‘不龟手之药。’”而《集韵》的这个读音又来自《庄子释文》徐邈的反切:

《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注:“其药能令手不拘坼,故常漂絮于水中也。”《释文》:“愧悲反,徐举伦反,李居危反。向云‘拘坼也’,司马云‘文坼如龟文也’,又云‘如龟挛缩也’。”成疏:“手指生疮,拘坼有同龟背。”

一、“不龟手”中“龟”字的意义及与“皲”字的关系

先秦“龟”字归之部,各家均无异议。汉代“龟”仍入之部,如《淮南子·说山》:“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又“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龋。”前两句押之部,后两句押鱼部。声训材料也可证明两汉时“龟”仍读之部,如《说文》:“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白虎通义·蓍龟》:“龟之为言久也。”(1)据《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汉代“久”“旧”等字已转入幽部,但是两汉幽部和之部音近,存在大量合韵的现象。

上古之部与文部有少量相通的例子,较为可靠的例子如“存”与“在”同源[1](P101)。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第五》举的两部相通的例子还有以下这些。《荀子·性恶》:“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杨倞注:“騹读为骐”(2)“騹”“骐”也可能是同源词。。《礼记·射义》“旄期称道不乱”,郑玄注:“旄期或为旄勤”。《左传·成公十三年》“公子欣时”,《公羊传·成公十六年》《新序·节士》作“喜时”。《礼记·乐记》“天地欣合”,郑玄注:“欣读为熹”。另外,职部长入“意”也有与“隐”通的例子,如《春秋经·昭公十年》“季孙意如”,《公羊传·昭公十年》作“季孙隐如”。《史记·孝文本纪》“故楚相苏意”,《汉纪》作“苏隐”。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龟”读为“皲”是假借或双声假借。如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五:“龟与皲声近义同。”《庄子集释》引李桢曰:“龟手,《释文》云:‘徐举伦反’,盖以‘龟’为‘皲’之假借。按‘龟’‘皲’双声。《众经音义》卷十一:‘皲,居云、去云二反。《通俗文》:手足坼裂曰皲。经文或作龟坼。’下引庄此文及郭注为证。是元应以‘龟’‘皲’音义互通。”

双声假借之说不可信,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2](P155-156)一书中已有批评,此不赘述。李桢引玄应《音义》证明“‘龟’‘皲’音义互通”也没有道理。原因是:

1.这段话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原文作:“皲坼,居云、去云二反。《通俗文》:手足坼裂曰皲。经文或作龟坼。《庄子》‘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注云:‘其药能令人手不龟坼也’。”玄应《音义》中说“经文或作”,不一定是两个异体字或假借字,也有属于同义异文的情况,如卷四:“惊悸,古文痵同,其季反。《字林》:‘心动也。’《说文》:‘气不定也。’经文或作惶。” “惊”与“惶”显然是同义异文,不能认为是“音义互通”。

2.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龟坼,耻各反。庄周云:‘宋人有善不龟之药者’,注云:‘其药能令人手不龟文坼裂也’。”这里的“龟文坼裂”显然对应卷十一中的“龟坼”,以“龟文”释“龟”,可见玄应是按照本字本义来理解的。

3.玄应《音义》中读如字的“龟”一律不注音,如卷十七“龟鼍,徒多反”;卷十九“龟鳌,吾高反”。徒多反和吾高反切的分别是“鼍”和“鳌”字。卷五“龟坼”一词只出“坼”音,可见玄应认为这里的“龟”应当读如字。

之部和文部相通的例子虽然很少,但是毕竟存在,因此“不龟手”中的“龟”是“皲”的假借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不龟手”中的“龟”字按其本义就可以讲通,没有必要看作假借。事实上,“皲”和“龟”可能有同源关系(3)这点蒙孙玉文师指出,特表谢忱!,“皲”表示“手足坼裂”可能就源于“龟文坼裂”之义。

关于 “不龟手”中“龟”字的意义,古人大概有这么几种说法:

1.指“龟文”,又有两种理解:

(1)“龟壳的裂纹”。如成疏:“手指生疮拘坼有同龟背。”陆佃《埤雅·释鱼》:“龟背微坼如皱剥,故《庄子》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也’。”

有的注释单言“龟文”,如《释文》:“司马云‘文坼如龟文也’”,玄应《音义》:“其药能令人手不龟文坼裂”,难以推断是上面两说中的哪一种。

2.“指龟缩”。如《释文》:“又云‘如龟挛缩也’。”俞樾《诸子平议》卷十七《庄子一》:“龟字宜即读如拘,盖龟有丘音,《后汉·西域传》‘龟兹读曰丘慈’是也。古丘音与区同,故亦得读如拘矣。拘,拘挛也。不者,不拘挛也。龟文之说虽非,挛缩之说则是,但不必以如龟为说耳。”

3.龟足皮似皲裂之状。清陈锦《勤余文牍》卷二:“龟足皮,皲冻者似之。”

以上几种说法中,第四种显然没有道理,可不讨论,前三种都与龟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关。从旧注来看,“不龟手”主要说的是“不开裂”。郭注把“龟”释为“拘坼”,关于这个“拘”字,一般认为是“挛缩”之义。《释文》:“不拘,纪于反,依字宜作跔,纪于、求于二反。《周书》云‘天寒足跔’是也。”《说文》“跔”字段注:“跔者,句曲不伸之意。”看来“拘坼”一词兼具1、2两种意义。但是有的本子引郭注径作“龟坼”,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其药能令人手不龟坼也。”《事文类聚》引《庄子》注云:“其药能令手不龟坼,故常漂絮于水中也。”虽未明言出自何人注,但从上下文语句的相似度而言,当出自郭注。总之,不论当作“拘坼”还是“龟坼”,其核心不在“拘”而在“坼”;而从后世的用法来看,“龟”字也主要与“开裂”有关。因此对“不龟手”中“龟”的解释要和“开裂”义有关才可以讲通。所以可以先排除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而俞樾的说法最大的不妥之处在于,上古“丘”在之部,“区”在侯部,原不相同,因此说“龟”假借为“拘”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二、与“开裂”义有关的“龟”字读音演变过程

实际上,在早期的注家中,只有徐邈把“龟”读为“皲”,包括陆德明在内其他各家都读“龟”为本音,且以本义(“龟文”或“龟背”)释之。魏茂林《骈雅训纂》卷二下《释训下》就认为:“向秀曰‘龟拘坼也’,司马彪曰‘文坼如龟文’,则不必改音矣。”

不仅如此,明代以前与“开裂”有关的“龟”字除了《释文》徐邈一读外,无一读为“皲”者。

1.从古代注家的注音释义来看,上文已分析了陆德明所引各经师及玄应之读音和释义。可注意的还有下面几条材料。《太平御览·时序部十二》引《庄子》后有一段按语:“按絖,古纩字,絮也。洴澼,浣溧斫絮于水中也。洴,扶经切。澼,普历切。”同书《药部一》引《庄子》:“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间注,下同:龟手,裂若龟文),世世以洴(音萍)澼(音僻)絖(音旷)为事(洴澼,漂也,浣絮也,冬漂絮则手拘),能为药以自治。”这两段的两种注不同于今天所见的郭注和成疏,也不同于《释文》所引各家说(除第一段“洴澼”两字反切同《释文》),当是今日已佚宋代以前之旧注。这两种旧注都没有给“龟”注音,且释“龟”为“龟文”,可见这两种旧注也是读如字且释以本义的。

3.从韵书来看,宋元时期,《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等书“龟”字都没有收谆韵一读。这一时期韵书字书中收淳韵一读的,有《集韵》,而《集韵》中这一读音显然承袭自《释文》中的徐邈音。此后尚有金代韩道昭的《五音集韵》,该书淳韵居筠切小韵:“龟,手冻坼也。《庄子》:‘不龟手之药。”’该书收字及反切多承袭《广韵》《集韵》[3](P28),这条注文与《集韵》如出一辙,袭自《集韵》无疑。元代《古今韵会举要》亦收此音,释义全同以上二书,亦当出自《集韵》。由此可见“龟”字谆韵一读,虽明清之后渐为正音,传承至今,追根溯源,都源自《释文》徐邈一读。

那么徐邈为什么要把“龟”读为“皲”呢?值得注意的是《释文》一书中经师的注音,有许多属于“假性注音音切”。所谓的“假性注音音切”指的是“或是只借用注音的形式来析形辨义而没有真正注音,或是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给被注字注音而实际上是为其相应的异文、借字(或本字)注音”[4][5]。在“假性注音音切”中,有的是“存异文”,有的是“辨讹误[6]。还有的学者认为这类注音有释义的功能[7]。实际上这些读音都是另一个字的读音,绝不是被注音字本来的读音。方孝岳(1979)曾有过论述[8]:

韵书所以备日常语言之用, 书音则临文诵读, 各有专门。师说不同, 则音读随之而异。往往字形为此而音读为彼, 其中有关古今对应或假借异文、经师读破等等, 就字论音有非当时一般习惯所具有者, 皆韵书所不收也。所谓汉师音读不见韵书者多, 往往即为此种, 而此种实皆训诂之资料, 而非专门辨析音韵之资料。

严学宭(1990)进一步申明了“音韵音”和“训诂音”的区别[9](P170-171):

这一字数音的又切,大体可分为音韵音和训诂音,两者虽在韵书和训诂书中有所混用,但各有所侧重,不难识别。韵书如《广韵》备日常语音之用,多以古今时地异读为主,这属音韵学之事。训诂书如《经典释文》,则临文诵读,因义而异,师说不同,音读随之而别,往往字形为此,而音读为彼,其中多有词义歧异,假借异文和经师读破,这些就字论音有非当时一般惯用者,韵书往往不收,实际上都是训诂的珍贵资料,而非可作专门辨析音韵之用。……凡《经典释文》如字之读,即为当时惯用的音,为韵书所备载,而各家破读的字,即不见于韵书。两者之别,六朝人知之甚明,故颜之推《家训》一书中,既有《音辞篇》,又有《书证篇》,两篇都论音韵,但前者说音韵音,后者是说训诂音,界域分明,由此人们也就可以明了《切韵》与《经典释文》编写体制的不同了。可是到宋代《集韵》便混而用之,凡训诂音中异文改读的字都认为与本字同音,滥列一处,作为重文,混淆音韵音与训诂音,读者应加区别。

至于这里徐邈读“皲”的具体理由已经很难查考,也许有“破假借”的用意,也许属于“释义”,也许意在“存异文”。总之,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里的“举伦反”就是“龟”字的读音,特别是在全部音注材料中只有这一处读音例外的情况下。

到了明代,“不龟手”的“龟”字才开始押入真谆韵,且几乎没有再押支脂之微韵的。如倪元璐《庚午冬十月至都答所知》:“新、莘、神、臣、龟(吾药惟能手不龟)”;萧士玮《闺情》:“嗔、人、龟(袖短天寒手欲龟)”;卓发之《王昆华总裁过裓园言以余落卷刻程感赋》:“宾、臣、滨、磷、龟(裂地谁酬手不龟)”。清代仍之,陈美训《雪》:“新、尘、匀、峋、龟(呵冻拈题试不龟)”。

明清的《庄子》的注家也往往将这个“龟”注为谆韵字。如明焦竑《庄子翼》:“宋人有善为不龟(原注:均)手之药者。”清方以智《药地炮庄》:“宋人有善为不龟(原注:即皲)手之药者。”《骈雅训纂》卷二下《释训下》:“今或读皴龟音军。”

但是,除了“不龟手”这个典故中的“龟”字明代开始读作“皲”外,其他与“开裂”义有关的“龟”仍然多读本音。

从种种迹象来看,古人对“龟坼”或“坼龟”的理解是“像龟兆一般开裂”。因此“龟坼”可以说成“坼龟兆”,表达的含义与“龟坼”或“坼龟”相同,如吕本中《东园》:“荒田坼龟兆,老桧落龙鳞。”且该诗龟龙对举,可见当读本音,释以本义。也可以说“龟坼兆”,如韩愈《南山诗》:“或熏若柴槱,或如龟坼兆。”清邓廷桢《冬不雨雪喧妍若春愀然有忧旱之意》:“野老行田龟坼兆,关心宿麦亮多忧。”或“龟兆坼”,如宋谢迈《晚晴步塘上》:“去年禾干龟兆坼,今年雨多禾耳生。”也可以作“如龟坼”,明石文器《涅髭吟》:“泥涂少顷如龟坼。”此外,还有“如坼龟”这样的用法,如清赵良澍《清江客馆喜雨》:“此邦正苦旱,良田如坼龟。”既然说“如”,这里的“龟”只能按本义理解。总之,“龟坼”“坼龟”以及类似表达在诗文中主要用于“田地(因干旱而)开裂”义,而这个意义当来自于占卜时龟兆开裂的样子。直到民国时期编纂的《辞海》(合订本,1948)和《国语辞典》(1948)中,“龟坼”一词中的“龟”字仍然读作guī,而非jūn。

“龟裂”一词中的“龟”字民国以前也不读“皲”。有以下一些证据。

(1)与之近义的“裂龟”押支脂之微韵,如清朱琦《游大伾谒禹庙》:“飞、围、随、樏、栭、披、衣、睢、谁、悲、卑、危、奇、龟(波工椎冰手裂龟)、皮……”

(2)有“如龟裂”“龟兆裂”这样的表述。如宋朱长文《佳雨应祈因思昔年诸友作诗今再叙旧》:“田干如龟裂,蕴溉劳远取。”岳珂《火云》:“祇今牛犂地,已作龟兆裂。”清黄本骐《艮岩祷雨有应》:“高田低田龟兆裂。”又清陈恭尹《茘枝赋》:“根柢龙蟠,皮肤龟裂。”龟龙对举,显然也不能读成“皲”。

(3)“龟”与“皲”有同义连用的例子。如明钱士升《南康通守祝公传》:“积雪凄风,刮面次骨,皲瘃龟裂,几无完肤。”清王鸣盛《显妣朱太淑人行述》:“鸣盛十一而试于有司,冬无复襦,太淑人一夕手成之,手皆龟裂皲瘃,血濡缕缕然。”“皲瘃龟裂”同义连用,这里的“龟”字显然不能读“皲”,否则原文成为“皲瘃皲裂”,古人行文绝不至此。

以上这些例子指的或是“田地坼裂”,或是“手足开裂”,两者都不读“皲”。

三、读音变化的原因

令人奇怪的是,除了徐邈,明代以前人们都把这个“龟”读作本音,按其本义理解,为何明代以后徐邈的一家之言竟成为读音之正呢?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集韵》类韵书对罕见读音的放大效应。《集韵》类韵书的收音原则是“务从该广”,“凡经典字有数读,先儒传授各欲名家,今并论著以粹群说”(《集韵·序》)。本着这一原则,《集韵》收录了“举伦反”这一读音,尽管这个读音只出现在徐邈给《庄子》所作的音注中。但是由于《集韵》并非字书,每个字头下释义不可能收全,虽然当时表示“开裂”义的“龟”字的通行读音是居逵切,但是居逵切下并没有收“开裂”这个义项。这样一来,如果光看《集韵》人们大概会有这样一个错觉,以为“不龟手”的“龟”字只能读举伦切。

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避讳。明代的官韵《洪武正韵》并没有记载“龟”字有举伦切这样的读音,另外当时前人注疏和诗文俱在,要查考“龟”字本来的读音也并非难事,为什么“不龟手”中“龟”字读音的变化偏偏发生在明代?个中原因当与元明之际龟的地位一落千丈而成为人们讳言之物有关。

“龟”从上古一直到元代前期都是华夏民族崇敬的动物。《初学记》卷三十引《洪范五行传》:“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元代以前不少人以龟为名或字号,如唐代的李龟年和陆龟蒙,南宋诗人陆游晚年自号“龟堂”等。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八《讳龟》条:“元至正中,谢应芳自号龟巢老人,所著有《龟巢集》;又戴良自署其居曰龟毛庐。”可见元代初年龟这种动物还没有跌下神坛。

元明之际龟的地位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杨琳认为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废家子孙诗》“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是目前所见最早以龟为詈词的材料[10](P98-100)。到了明代,龟就成了人人讳言之物,王世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二《名龟》条:“麟凤龟龙,并称四灵……(龟)至明遂以为讳。”而“不龟手”的读音转变恰恰发生于明代,这绝不会是巧合。“龟”既然成为人们的讳言之物,而“不龟手”一词中的“龟”在典籍中又有“皲”的读法,并为一些韵书所采录,那么语言使用者自然会倾向于选取一个不那么“面目可憎”的读音来读这个字。

从龟字读音变化的顺序来看,最早发生读音变化的也正是“不龟手”这一典故中的“龟”字。之后这个读音慢慢推广到其他与开裂义有关的由“龟”字构成的复合词中,由于“皲”字本义指的是“手足皮肤开裂”,所以这个读音先进入与“手足开裂”有关的词汇中,后来才进入其他与“开裂”有关(如土地开裂)的词语中。“龟裂”一词常用来表示“手足坼裂”,少用来指“田地开裂;”而“龟坼”一词较常用于“土地坼裂”,很少用于“手足坼裂”。两词的区别从上文所举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另外《汉语大词典》对两词释义的安排也显示出这种区别。如“龟裂”一词,首义项为“手足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坼裂”,次义项为“引申指物体因破败或干旱而开裂”;而“龟坼”一词刚好相反,首义项为“形容天旱土地裂开”,次义项为“手足皮肤冻裂”。因此“龟裂”中的“龟”改读较早,笔者见到较早的例子出于周天籁《白话字辨》(1934):“龟,音军平。手冻坼,叫龟裂,反之叫不龟。”而“坼龟”一词中的“龟”字读音直到民国末年仍然没有改变。

四、结语

以前与“开裂”义有关的“龟”字除了徐邈一读外,全部读以本音,释以本义。明代开始这类“龟”字的读音渐渐被替换为 “皲”。“龟”和“皲”虽然有同源关系,但是在当时语言使用者的心目中,已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词了,因此可以同义连用,如上文所举明钱士升《南康通守祝公传》:“皲瘃龟裂,几无完肤。”那么当明代的语言使用者出于各种原因读“龟”为“皲”时,客观上就给“龟”带来了一个类似“训读”的读音。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今天这一读音替换过程接近完成,成为语音标准并被大众广泛接受,因此应当承认今天“龟”字读作“皲”的合法性。但是在编写与古代汉语有关的辞书时,最好指出“龟”字读音的变化过程,否则历史上许多诗文的押韵情况便无法解释。

猜你喜欢

音义释文注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龙龛手镜》“拆”字考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普洱”音义考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