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伯簋铭补释及相关问题研究
2019-03-13苏浩浩
苏浩浩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西周铜器柞伯簋,1993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义学岗应国墓地(M242),其铭文与周公之胤胙(柞)国有关,内容除涉及西周射礼外,还反映了周代的作器制度,相当重要。专家学者们已对铭文进行了较好的研究,[1]然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今不揣浅陋,就柞伯器所牵涉到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为方便讨论,现根据学界研究成果,先将铭文隶定如下(1)文中出现的铭文,除个别有争议的字采用严式隶定外,为行文和阅读方便,其余尽量用宽式隶定。:
一
柞伯簋铭文基本没有疑难字,经学者们研究考释,铭文基本能通读,但仍有个别字词及断句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先就其中有争议的几处进行辨析,以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王大射在周射礼是西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礼仪,传世文献如《仪礼》等有关于周代射礼的详细记载,但“大射”在金文中出现并不多,学者们常将柞伯簋中的“大射”与另一件记载“大射”的西周中期铜器义盉盖相联系来考察。义盉盖铭文:
而吴镇烽先生《铭图续》近又收入一件西周中期青铜器臤(賢)鼎(《铭图续》30228),其铭文亦有关于“大射”的记载:
因此,金文中的“大射”,很可能与军事活动有关。金文仅见的三次“大射”礼,一次在周,两次在鲁,周天子召集重臣,金文中的大射礼,应该不仅仅是单纯的礼节,还具有军事会议的性质。
大盂鼎:王曰:盂,若敬乃正,勿废朕令(命)。(《集成》02837)
叔夷钟 公曰:尸(夷),女(汝)敬共(龏)辝(台)命,女(汝)应鬲(历)公家。(《集成》00285)
二
以上对柞伯鼎铭文内容进行了疏通,下面就柞伯鼎所涉及到相关的问题进行论述:
(一)关于柞伯簋的年代以及柞伯是第几代国君
从器型来看,柞伯簋侈口敛颈,腹两侧有一对兽首耳,下有勾状垂珥,鼓腹圈足,圈足下又加铸喇叭形高座。颈饰浮雕虎头和云雷纹组成的夔纹,腹饰云雷纹组成的兽面纹,圈足饰目雷纹,为西周早中期特征。又因其铭文中的“南宫”出现在昭王器中方鼎中,柞伯鼎年代在昭王前后当不误。但由于对铭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在具体断代以及器主柞伯为第几代胙国国君的问题上,学界仍有争议。
由于柞伯簋铭文中出现“柞伯用作周公宝尊彝”一语,李学勤先生结合邢侯簋同有“作周公彝”一语,“作器者是邢国始封君,周公的儿子,与此对照,柞伯也应该是胙国的始封君”,遂进一步将柞伯鼎年代定在昭王世。[9]还有一些学者从铭文中“小子”的称谓出发,认为柞伯簋中的柞伯必非是柞国的始封君。[10]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是否只有始封君才有资格作封国所出之祖器?“小子”之称是年辈之称还是宗法之称?
我们认为,柞伯簋中的“柞伯”不是第一代柞国封君,理由如下:
首先,关于“小子”的称谓,学术界研究较为充分,其中李学勤先生指出:“‘小子’等词如系自称,是表示谦卑;如称他人,则是长上的口吻。”[11]朱凤瀚先生进一步指出:“对年幼者之称或老人对年轻人之称。”[12]涂白奎先生通过对周天子关于诸侯称谓的系统研究,认为:“两周时期,天子称诸侯,于年辈长者,必尊之曰‘父’、曰‘舅’、曰‘祖’,称‘小子’者,年辈必晚于周王。”[13]柞伯簋中的柞伯,如果是第一代胙国封君的话,其辈分于康王为叔伯,于昭王为祖父辈,不管辈分还是年龄,从柞伯簋的年代看,时王都不可能称第一代柞伯为“小子”。
其次,柞伯簋铭称“柞伯”,从“柞伯”的称谓本身,亦可推断这里的“柞伯”不是胙国的始封君。同为“周公之胤”的邢国的始封君称“邢侯”(见邢侯簋),而“胙”国始封君不论是行辈还是封爵,都无称“伯”之理。关于商周诸侯称谓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大量出土材料的涌现,学者们对两周时期封国君主称谓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14]朱凤瀚先生结合西周金文与传世文献,对西周畿外封国君主的称谓,做了系统论述,结论认为:“西周时期畿外封国的国君,除被命为‘侯’,以‘某(国名)侯’为称外,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谓‘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的姬姓封国,其始封君是以‘某(国名)’加其在王室中的行辈为称的,即多称为‘某(国名)叔’及‘某(国名)仲’,此种称谓显示出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室近亲贵族与王室之间尚未脱离的亲属组织关系与宗法关系。”(10)参朱凤瀚:《关于西周封国君主称谓的几点认识》,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85页。柞伯簋中的“柞伯”,如果是胙国始封君,其最后可能的称谓是“柞叔”或“柞侯”,而不是“柞伯”。朱先生还认为:“自其继位者第二代国君时,在称谓上多会称‘某(国名)伯’,这表示此时的封君家族已在实际上摆脱了与王室的宗法关系,并封始封君为宗族之祖,建立了自己相对对立的宗法系统。”(11)参朱凤瀚:《关于西周封国君主称谓的几点认识》,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85页。此说甚确。
(二)关于柞(胙)国青铜器
关于胙国青铜器,另有柞伯鼎(《铭图》02488),为西周中晚期器,2005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购藏。其铭文为:
与柞(胙)国相关的铜器还有邾友父鬲,该器有多件且同铭,2002年在山东枣庄小邾国墓地一号墓出土四件同铭邾友父鬲,与传世器邾友父鬲亦同铭,其铭文为:
另外,在北赵晋国墓地M114出土有西周早期器柞伯觯。(14)该器一直未发表,器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李伯谦和朱凤瀚两位先生均在文章中有提及此器。详参李伯谦:《晋伯卣及其相关问题》,《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朱凤瀚:《关于西周封国君主称谓的几点认识》,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柞伯簋是柞伯为周公作器,器主为柞伯,却出土于应国墓地,而此柞伯觯又出土于晋国墓地。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左传》成公二年曾记孔子的话:“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在周代,不同国家之间的青铜器流通多为媵器和赗赠器,如上文中的邾友父鬲和曾侯乙墓出土的楚惠王五十六年镈钟(《集成》00085),这通过铜器铭文能够较为清楚地判断出来。两件从应国墓地和晋国墓地所出土的柞(伯)器,为我们理解当时诸侯国之间青铜礼器的流通提供了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