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
2019-03-12杨应时
杨应时
内容提要:本文作者从中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经验出发,探讨了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多样化形式以及相应的对于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作者认为,除了美术馆的专业知识以外,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差异化的服务能力对于公共教育人员同样重要。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
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多元化
2019年初,我接到人民日报的邀约,就美育这个话题开展一个讨论,其中我主要分享的是美术馆公共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扩展成为这篇《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美术馆,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教育的殿堂,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美术馆的时候,可能要想一想,以往到美术馆最主要的目的是去看一个好的展览,但是现在大家去接触美术馆的途经,可参与的活动可能就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美术馆正在越来越多地发挥着教育机构的作用,“教育机构”这个话题是我多年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领域,当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时候,当时做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这样一个话题,现在结合多年在业界的工作又有一些新的思考,特别是结合当前关于美育讨论也在进行一些反思。
艺术博物馆——包括通常所说的美术馆和带有综合艺术类的博物馆,其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大众的美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而非精英的教育。精英的教育更多是通过专业美术院校来完成,美术馆更多是面向普通大众教育的场所,提供普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并非专业性的教育,不同于院校,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教育,在美术馆的艺术教育更看重体验和态度,而非知识和技能,其目的就像习主席说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塑造美好的心灵”。
从定位上说,艺术博物馆现在被定位成一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因此强调它的公益性、基本型和均等性、便利性。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让最广大范围的观众感受艺术的魅力,在审美教育的同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具体方法上说应从说教式、灌输式、解释式为主的知识技能传授向观众喜闻乐见的教育体验服务转变,调动人的能动性、参与发现表达和交流。
艺术博物馆的艺术教育有它的强项和特色,基于实物、情境开放,形式多样,受众丰富,资源整合。在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里面可以开展相关的多种教育形式,包括教材开发,展厅现场互动性的交流,结合典藏和展览的现场课,以及结合社会的热点,把艺术创作本身变成一种教育方式。
我们还会针对特殊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教育活动,比如说针对外国人和其他领域的艺术机构的合作。中国美术馆曾和国家大剧院合作推出在美术馆举行的音乐会。我们也曾推出为军人塑像的工作坊,这便是以现场创作为媒介的教育样式。在对公共艺术教育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后,我越来越觉得从业者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角色是非常多元的,在博物馆里面他可能是一个教育者,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配合者,更可能身兼上述多个角色,可能是馆长,或者教育主任,或者一般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艺术家、志愿者、实习生、老师,甚至于策展人、研究员,乃至相关的营销部门的人员,都可能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美术馆教育人员的综合素养
美国的博物馆协会对于博物馆的专业标准提到三个词:可达、责任、倡导。
第一,可达。人、社区、观点,观众的理解,怎么样进行沟通这样一个话题。
第二,责任。从事这样专业的人员要有什么样的素养,要具备什么样知识的储备,具有相关历史、理论、实物方面的基础。
第三,倡导。有一种激发人的热情,同时本身有一种热忱和能力去创造更多的机会,提升学习者生活的品质。
在美国曾经有相关的研究显示,早期公共教育人员作为有相关素养的专业人士,其自身的教育背景更多是以艺术或者艺术史为主,而鲜有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教育背景的人参与,再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从事教育学、心理学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后来又有更多从事博物馆教育和艺术管理的专业人员的介入。由此可见,复合型的要求与针对性的培养有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
在博物馆里面从事公共教育工作的人可能要具备专门的素养,比如跟艺术相关的知识,相应的管理学知识,还有跟博物馆相关的知识、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可能需要组织管理方面的才能,调查研究的能力,服务不同观众人群的经验、知识、技能,市场营销、展览展示相关的知识经验技能。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华裔学者陈怡倩,基于以艺术融合为特征的STEAM教学理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根据关联度认可和重;要性原则,所总结的美术馆艺术教育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排序如下:
第一,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合作的能力、项目管理的能力、领导的能力、财务运算的能力、对于新技术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在中国,对于政策和行业发展的了解,对国家大的政策的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艺术教育的专家做过一个研究,他研究了很多个艺术机构,他们的招聘广告当中对招聘人员的需求,很多都提到了沟通的能力。在博物馆里面工作,在艺术机构里面工作,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电脑使用能力。但是今天对于电脑的运用已经不是稀缺的技能,因此这条应该拓展为跟踪、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更多是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这在今天越来越重要。
第三,开展馆外教学的能力。
第四,掌握外语的能力。
第五,项目设计的能力。其他依次还有专业研究、写作能力,员工管理能力,培訓能力甚至必要的财务能力等等。我们发现,现实需要艺术教育部门的从业者具有通才和综合的条件。
我在结合具体的业务工作时也做了一些研究,可以看到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中,这些能力会被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内容。比如对于课程的开发,展览的规划、导览、评估、财务,项目的设计,员工的管理等,这很像我们自己在接受学历教育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老的口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除了上述能力需求外,美术馆的艺术教育还需要我们具有不同的内心素质,比如热心、诚心、爱心、耐心。
对于美术馆艺术教育人员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包括工作实践、院校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和其他途径。
结合美术馆本身的优势所开展的实习生培养,是美术馆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历年来,中国美术馆和很多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包括跟中国台湾的院校也有合作,从2009年开始我们每年接收四位台湾的大学生来参与公共教育。现在已经累计接收四十四位。美术馆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项目。在博物馆里面特别是未来要结合对公众的传达沟通,技术是特别需要研究的一个大话题。除了在馆培训外,我们还深入美术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去。比如中国美术馆从2009年开始和余丁老师合作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艺术博物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专题课程,现在已经第五届了,这是馆校合作非常有实效的项目。此外中国美术馆还结合自己的优势,在文旅部下属的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自2015年起,每年开展针对全国美术馆的馆长、美术馆的策展人、美术馆的教育人员的专项培训,这都是一些具备可持续性的合作方向。
这其中有一个具体的案例值得分享。2019年初,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教育学院合作,在中国美术馆进行了一场现场教学,当时这个班一共有二十五个研究生,二十个是选课的学生,五个是指导老师带的研究生,他们在中国美术馆进行现场教研课。一般现场课的做法是老师带着同学欣赏美术馆,参观分析展品。但是那天的课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当时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他们分成七组,每组从不同的角度去参观、考察这个美术馆,时间是一个小时。他们有的从七楼开始,有的从一楼开始,有的从文创中心开始。这个考察以探访为主要手段。探访不是说找到答案,而是发现问题,每个小组通过一个小时的研究,需要提出一个值得研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并最终基于自己的专业认知展开讨论。当时同学们共总结出七个问题,分别是:1.为什么观众从《前言》等展墙文字获得的信息较少?2.策展人制度在美术馆中存在的必要性?3.如何充分发挥不同展览形式的优势,使得信息传达效果最优化?4.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与观众进行有效互动?5.如何设计活动让任务型小学生团体参观更好地参与到美术馆的教育环境中?6.如何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加强藏品与观众、藏品与藏品的联系?7.艺术博物馆现有资源如何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
可能对于专业的教授来讲这些还是比较粗浅的问题,但是一则它基于学生的直观经验,二则这些问题触及美术馆教育资源的方方面面,也触及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故而还是很有成效的。
事后一个学生反馈,觉得这样一个提问题研究的方法和观察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对他们非常有利,可以把他们的思维打开;也有同学反馈,觉得一个小时内快速的访问和观察之后立刻做简要的发言和提问,锻炼了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有同学通过学习提出来要开放心胸、鼓励创新、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还有的同学通过交流、讨论提出更具深度的问题,其中有人就提到关于审美教育层次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反馈有利于我们反思当时设计这个课程的初衷,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此外特别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三个重要的精神,即思辦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协作的精神,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特别需要的。
最后,就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希望。
1.要积累艺术博物馆教育实践的本土经验,开展艺术博物馆教育教学也好,开展艺术管理的教学也好,以往用到很多案例是国际的案例,理论也是国际的理论,本土化的实践怎么样实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2.要提升相关的学术研究,这一块现在在高校从事相关研究的还不太多,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师、院校开始考虑和对这个事情感兴趣。
3.怎么样推动高校在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如说在中央美术学院已经开展了超过十来年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初见成效,培养”了不少的人才,但是其他的院校也可以發展。
4.创造更多的培训和交流研讨的平台和机会,无论是在学界,在业界,还有学界和业界之间。
5.特别建议要有高校和业界机构的合作共建机制。今天提出这样一个共同体的概念,也回应了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这有助于我们探索公共艺术教育怎么样更加优化,怎么样更加有深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