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思考
2019-03-12袁琪
袁琪
关键词:新中国;知联会;历史演变;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028 — 04
知识分子联谊会(以下简称“知联会”)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依托,还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关键载体。从思想萌芽到成熟,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经历了从一般的社会团体到统战性质的正式组织;从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联合会、知识分子联谊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名称的演变。党对统战性质的知识分子团体的政策特点,也由简单领导,转变为积极扶持,使其成为党和政府各项事业的好“帮手”。新中国成立前后,知联会形成与发展的主轴始终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离不开与国家命运的联系。
一、新中国成立前党对知识分子团体的统战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主要精力开展工人运动活动的同时,也积极于知识界开展统一战线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鲜明的政治口号,解决了如何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让自身团结统一和找到可靠同盟军的问题。早在1919年,李大钊就在《每周评论》第16号上刊载过《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并用编者按强调这个宣言“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劳工的联合”,还鼓励和倡导青年知识分子与农民联合。同年,周恩来就组织成立了将近30多个团体、170多个单位,包括工人、学生、妇女、新闻、教育、工商、士绅、宗教等各界在内的天津各界联合会,这是全国成立最早的联合会,也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1930年3月,在党的引导和筹划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在上海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选举出了以鲁迅、夏衍等党外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常务委员,并决议成立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组织机构。随后,左联又相继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中国左翼教育家联盟、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和电影、音乐小组等以党外知识分子为主的左翼文化团体。这些团体后来进行资源整合共同组成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引导下,左翼文化同盟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活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外知识分子团体领域进行的一次重要尝试和积极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团体领导思想的萌芽。
1939年1月,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其间,南方局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广泛联络,积极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著名知识分子在内的人交朋友,就国内外形势积极进行探讨和交流意见。同时,在政治、经济上大力给予支持和保护,如领导和参与营救马寅初出狱活动,协助章伯钧等人发起成立民主联合会,支持和帮助谭平山、王昆仑、陈铭枢等在重庆组织筹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随着统战工作的实践经验加深,党对知识分子政治组织的统战思路已經由简单组织转变为主动领导和积极扶持,这一思想转变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统战工作开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1950年3月,毛泽东在听取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的汇报时指出党内有出现对民主党派及非党人士不重视的现象,同时又强调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联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新中国政权中要有他们的代表才行。认为要看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背后联系的人们,不可藐视。这时期的毛泽东已经清楚认识到,包括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内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其组成的政治组织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这股力量我们应当尽力争取和团结过来,并加以教育和改造。同年4月,周恩来发表了著名的“帮手论”,认为“有些工作他们去做,有时比我们更有效,在国际上也有影响。”“我们多了一批帮手,这不是很好嘛?”两位伟人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认识和概述,把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对知联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知联会的形成及发展
1950年3月,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议报告指出,要“以共同纲领为准则,团结它们共同奋斗,帮助它们提高到为彻底实现共同纲领而奋斗的水平,同时又必须在组织上适当地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善于根据它们的具体情况,推动和帮助它们逐步前进。”李维汉以上报告内容为知联会这样的政治组织成立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内部面临国民党残余势力和顽固旧势力,外部又有帝国主义环伺和威胁。客观上,新生政权成立之初需要大量的支持,所以要稳固政权就必须要争取尽可能多的力量,尤其是要争取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支持,要获取他们的支持,就必须为他们提供满足其政治活动的载体和平台。这些都为知联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一)中国成立初期知联会的萌芽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外知识分子指的是包括民主党派、海外学者、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内的全体知识分子的统称。知联会性质的政治组织最初产生的具体时间,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但可确定民主党派、海外学者、留学生和无党派知识分子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活动载体一般都是文史研究馆和参事室。1951年7月29日,中央成立了政务院文史研究馆,为学有专长的老知识分子贡献其力提供了一个新载体。次年9月5日,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制定了《中央人民政政务院关于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决定》,文件要求中央及各省和大行政区的直属市均要设文史研究馆。到1956年10月,全国共聘请了2710名馆员。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央统战部多次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召开座谈会学习毛主席讲话精神,会议以座谈会形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意见,作批评。而党外知识分子以座谈会形式进行参政议政,就是知联会的胎型。但可惜的是,由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历经了十年曲折与坎坷,在此期间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下降,政治协商、多党合作的实际作用减弱,对知识分子团体的建设也随之陷入了停滞。
(二)改开放革时期知联会的发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知识分子政策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在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有“左”的错误,并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8年11月,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指出目前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知识分子提出的“团结—教育—改造”方针已经不再适用了。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他们,让他们有职、有权、有责,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新的政策使党外知识分子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可以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聪明智慧施展才华,为人民服务。在这股春风吹拂下,知联会组织呼之欲出。。
1986年9月,全国最早成立的具有统战性的知识分子政治组织在上海成立,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关心下,市委统战部牵头成立了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一个知联会是由上海市各界党外中青年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组成的,性质上具有统战性、知识性、民间性等特点,是一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第一个知联会的成立受到了上海市的高度重视。成立之日,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江泽民,市委副书记吴邦国、曾庆红等领导同志亲自到会祝贺。江泽民同志称赞道,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的成立是上海知识界的一件喜事,也是一件新事。市知联会是由个人会员组成的,以无党派知识分子为主体。会员来自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新的社会阶层等各个方面,代表了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能手,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其后,知联会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名称的变化,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知识分子联谊会等。
这一时期的知联会主要变化呈现为会员覆盖面以无党派为主体,民主党派也有少量参与的特征。其组织性质也由政治组织转变为非营利社会组织。
(三)新时期知联会的发展
2006年中央统战部明确了发展知识分子联谊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分子联谊会适应了社会需要,取得了快速发展,北京、山东等省市成立了专门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联谊组织。吉林、江苏、湖南、上海等在省级党外知识分子联谊组织中,增设了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外企高管、专业人士分会;浙江下发了《关于“新社会阶层人士(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网络构建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基本实现了省、地、县三级联谊组织的全覆盖;辽宁、青海、云南、海南、甘肃等省分别建立了以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这些知联会在满足时代发展、联络知识分子外,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充当了就业信息流通的渠道平台,对促进就业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15年11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俞正声强调,“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是统战工作的战略要地。”高校是培养党外知识分子的基地,全国三分之一知识分子在高校,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对维护社会安宁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各高校根据会议精神,相继成立了自己的高校知联会。在自我管理方面,高校知联会全部都成立了自己的理事会,并且通过理事会制定了自己的组织章程,从会员加入到事务参与,甚至会员退出都有一套详细完备的组织程序和办事准则。会员成分方面,因为施行注册制,各大高校知联会章程其实大同小异,但都规定会员必须是未加入任何党派的无党派人士以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会员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入会后可以在相应的待遇方面获得优先权。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知联会发展呈现出了会员覆盖面扩大化、组织有序化的特点,其定位也随着历史发展开始由单纯的社会组织恢复其政治性,并创新定位为帮助解决民众就业、支撑国家建设的服务型政治团体。这些知联会的网络构建扩大了其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极大地将党外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发挥了党和政府聯系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
纵观历史,鉴往知来。新中国成立前后,知联会形成与发展的主轴始终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离不开与国家命运的联系。知联会在党的领导下牢牢坚持好“帮手”的历史定位,遵循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增强政治认同;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学会适应,契合时代要求,符合历史主旋律;紧紧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将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追求结合起来,积极建言献策,投身国家发展建设。这些历史总结是知联会发展演变的主旋律,也是其制胜法宝。
三、新形势下对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现实思考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国家整体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需求各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知联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有创新特色的知联会组织。要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做好“帮手”这一历史定位,不断增强政治把握能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紧跟时代潮流,主动适应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做到顺应历史规律。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紧紧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历史使命,将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追求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变化,知联会组织建设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自身发展演变规律,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紧跟时代趋势,将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追求完美结合。要做到这些要求就要搞好“一个认同、两个引导、三个抓手”。
(一)一个认同
加强知联会会员的政治认同,凝聚思想共识。2018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引导广大成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知联会是无党派人士集聚的政治性团体,要坚持和牢记多党合作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凝心聚力,始终与党同心同行,始终做到同频共振,当好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