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2019-03-12王新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精准

王新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神经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急性脑梗死是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研究[1]显示,脑梗死后75%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偏瘫, 40%以上为重度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成为评估患者治疗效果与健康状况的客观指标。精准护理又称个性化护理,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化措施和衡量指标,结合患者疾病特征而专门设计的最佳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精准、安全、高效),是目前医疗改革和医院创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3]。本研究探讨了精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CT检查和临床症状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纳入标准: ① 首次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或以往发生过但并未留下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 ② 入院时间在发病48 h内; ③ 患者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排除标准: ① 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患者; ②血液病、呼吸系统重大疾病、神经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等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中, 男29例,女31例; 年龄62~79岁,平均(65.20±4.10)岁; 发病至送院时间0.5~6.0 h, 平均(3.80±0.50) h。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 年龄60~78岁,平均(64.70±3.50)岁; 发病至送院时间0.5~5.6 h, 平均(3.20±0.50) h。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时查房,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避免其身体皮肤溃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精准护理,因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障碍程度不同,病情轻重程度、发病部位及范围各有不同,而不同年龄和身体条件的患者的治疗方法、恢复时间也各有不同,故实施方法如下。① 护理前,护理人员综合评估患者自身条件,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② 建立专门的护理小组,组员包含责任护士、主治医师和康复医师。③ 实施专业的康复指导,主要围绕急性脑梗死疾病知识以及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病情自我检测等。护理人员耐心解答患者相关疑问,制作指导手册给予患者。④ 合理实施康复行为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与身体情况等分别制定运动、感知、语言、认知能力的锻炼方式、锻炼频率、强度和时间康复训练方案,制定后与每位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并指导,形成固定且规范的行为训练模式。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缺损评分(NIHSS)。① 疗效评价标准[5]: 包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病情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成以上)、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病情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分)、改善(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1分)、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神经缺损评分减少<8分),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著改善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② 满意度测评: 根据专家意见和相关文献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关爱患者、心理支持、健康宣教,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护理后治疗效果

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后治疗效果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NIHSS评分与ADL评分

治疗前, 2组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并发症及疾病复发情况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及疾病复发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护理满意度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闭塞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造成的的脑血管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和多发,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的特点,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肢体瘫痪、言语障碍、智力减退、神经功能缺损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6]。研究[7-8]显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实施系统、科学、精准的护理,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与预后。

精准医疗理念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医疗理念,而精准护理是精准医疗下的护理理念。精准护理的涵盖人员数量多、范围广、创伤小,可将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达到精益求精的治疗目的。精准护理较常规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可减少因医务人员的疏忽或失误而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精准护理理念关注患者需求,注重患者安全,诊断需快速且准确,以达到治疗高效、创伤小、不良反应率低的精准治疗目的[9]。本研究结合精准医学的理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精准护理,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比较,精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说明精准护理有显著疗效,能够在患者确诊后进行靶向性用药,在最恰当的时间采用最精准的药物与最合理的剂量,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精准护理能针对患者疾病进行精准的护理指导,并准确评估患者预后,在护理过程中以最高疗效、最小创伤为基本目标,针对性实施一对一护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与心理状况,从而得到较高的满意度评价[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满意率为96.67%,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

有研究[12]提出,采用精准护理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缺损情况均有所改善。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NIHS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在精准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制定出康复护理流程,各护理人员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康复锻炼效果,充分体现了患者至上的理念[13]。康复期锻炼能帮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改善患者各方面功能状态(特别是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14-15]。本研究中,采用精准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疾病复发率为6.67%,均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精准护理,能够高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精准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