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群建设

2019-03-11李炜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群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索不同高校在实践中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群的特色及效果,进而提出改进汉语言文学课程群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文学 课程群

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软实习逐渐提升,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据2017年孔子学院发展报告显示,已在14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中外专、兼职教师数达到4.6万人,累计开设汉语班次41万个,各类学员达916万人。[1]2007年国家开始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为推进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培养人才,储备智库。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随着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广泛设立,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因而国家需要大量国际汉语教师人才开展教学工作。大部分高校就顺应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开设此专业,招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一些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上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人才质量较高,比如北京语言大学。但普遍问题是,很多高校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需求和发展。学者吴应辉总结为“国际汉语师资总体上表现为‘量的短缺和‘质的不足,同时‘量的短缺掩盖了‘质的需求”。[2]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国际上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即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很多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備、实习实训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与2007年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的要求相差较远。根据文献资料,许多学者就现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专业定位不明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现主要设置于中文系、外语系、汉语国际教育系,不少学校在专业定位上不能够将其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有所区别,这便导致其培养目标专业的特色不够鲜明、定位不够明确,专业性质认识不够清楚。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分歧,总体有一个共同特征:不优化。学者陈信存在文中提到“有的偏重于跨化传播教,侧重语言基础,有的侧重教学理论与实践,有的则侧重于中华才艺培养。”[3]学者陆俭明指出多数高校的培养内容是“中文系+教育系+外语系”[4]三部分内容适当删减后的拼盘,因而导致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严峻的考验。此外,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多种知识融合而就的“八宝粥模式”,重点不突出不深入,导致学生只到了皮毛。

3.师资配置缺乏专业性

师资力量雄厚是高校办学的重要优势,对教学质量影响极大。然而根据文献资料和学者调查可知,对外汉语博士毕业生数量极其有限,从事高校对外汉语本科教学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高校都基于已有学院及师资条件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专门开设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高校仅占少数。如天津大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设置于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则在文学院,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则专门设立了培养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汉语文化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也因此而存在极大差异。

4.实习条件不充足

国家汉办开设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需要大量师资,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该专业本科毕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场所进行实训实习,以便把所学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提高其教学水平。但是并不是所有开办此专业的高校都具有大规模且稳定的留学生生源,京津沪穗等发达城市的留学生生源较丰富,但有的高校留学生生源十分稀少,甚至为零。这无疑会使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具体的实习场所和条件,因而只能借用其他办法来实施本科专业的实习,比如有的学校会把学生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实训。

5.就业情况不乐观

实际的培养效果主要通过学生就业情况来体现。很多学者都指出本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比例很低已是客观事实。主要原因有二:多数高校对国际汉教教师学历的要求最低是研究生,即硕士或博士;本科毕业就走入高校任教不仅缺乏教学经验、欠缺工作能力,且专业知识基础也不够扎实、不够全面。

三.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汉语言文学课程群对比

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基础主要涉及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和心理学。这种跨学科的交叉特性使得各高校在现实中又因自身情况开设出不同的课程。因而不同高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差异,很多学者在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认识上也存在分歧,从而其中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汉语言文学课程群设置也有所不同。重点抽取四所高校(北京语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四所高校的共同点是:一、主干学科都涉及语言学,除了华中科技大学,其他三所还涉及教育学;二、主干课程都包括汉语语言类、英语类、文学文化类课程;三、都有自身的特色课程,并且内容丰富。而四所高校的不同点则体现在不同方面。

北京语言大学的特点主要在于其特色课程:一、在本科阶段就把汉语本体知识细化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等方面进行分别教学,把语言学细化为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这有助于为学生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侧重教育学方面的课程,教育学科目较全面,使学生拥有系统的教育知识;三、设置了外贸英语课程,旨在“学生毕业后也可从事外交、外事、外贸以及其他需要兼具汉语和外语能力的工作。”四、设置了形式逻辑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使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较高的外语使用水平。

浙江大学的特点在于:一、主干学科之一是第二语言教学;二、在主干课程中设有西方美学史等课程;三、在特色课程中设有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现代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等课程,这符合其培养目标中的要求,“掌握媒体传播学知识,能够将专业知识用语文化传播工作,具有传播学的视野”四、设置了高等数学、应用统计学等科目,旨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及应用统计学的现代方法,胜任现代化的职业环境”。

华中科技大学的特点在于提供了很丰富的特色课程。其一,开设法学导论、政治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传播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选修课程,这符合培养目标中对于“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公关协调、组织管理等实习工作能力”的要求,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学术眼界大有裨益。其二,开设计算机辅助教学、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办公自动化等课程,这也是理工科为重的综合高校具备的特色之一。

太原理工大學的主干学科不仅涉及中国语言文学,还涉及外国语言文学;在主干课程中设有汉教专业英语、国际汉语课堂管理等课程;在特色课程中开设了书法、教师口语、语言测试、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这些符合其培养目标中对学生教学技能的要求,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角色,相较于其他高校而言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太原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太原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主要是力图为学生建立三大知识体系,即英语及第二外语,汉语言文字、文学及文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具备从事语言或文化教学、交流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及文化交流,这在三大知识体系中,英语及第二外语是媒介,教育教学理论是手段,汉语言文字、文学及文化才是根基和主体。

太原理工大学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上秉承“双语言”并重、“双文化”传播、“双能力”培养的“三双”培养理念,旨在培养应用型语言教学人才。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汉语、英语、二外并重,教育教学次之,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特色课程有汉教专业英语、教师口语、语言测试、现代教育技术、三晋文化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角色,相较于其他高校而言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和内容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l(2017.06.04)

[2]吴应辉.国际汉语师资需求的动态发展与国别差异[J].教育研究,2016,11:144-149.

[3]陈信存.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育质量之对策分析[J].学术论坛,2013,07:192-197.

[4]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02:11-16.

项目来源:2015年度太原理工大学校教改基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JG20。

(作者介绍:李炜,文艺学博士,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从事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群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