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初探

2019-03-11陈艺文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高中语文

陈艺文

内容摘要:一般而言,古诗文深度阅读常用的引导策略是品味词句、知人论世,两种策略都以文本为中心,力求在教学引导过程中让学生贴近文本、体味文本,但都着眼于单篇文本的阅读,学生难以将所学篇目与其它篇目相联系并进行辅助理解,因而古诗文阅读偏于碎片化理解。而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已学古诗文,广泛选取课外阅读材料辅助解读,借助已知推其未知,可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诗文互证 高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情感培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求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并拥有一定的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而“鉴赏”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阅读,以体味作者的情感意蕴和文化内涵。但社会的发展使得媒体和娱乐多元化,学生的阅读难免走向浅薄,加之古诗文作品是农业社会的结晶,时代的隔阂使学生更加难以领会作品的神韵,故而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常常困扰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深阅读。

一般而言,古诗文深度阅读常用的引导策略是品味词句、知人论世,前者要求学生依据注释和自身的古诗文素养对文本进行文字解读,后者则依据文本生成的时代背景和作家风格进行文化解读,两种策略都以文本为中心,力求在教学引导过程中让学生贴近文本、体味文蕴,但都着眼于单篇文本的阅读,学生难以将所学篇目与其它篇目相联系并辅助理解,因而古诗文阅读偏向碎片化。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帮助学生建立所学知识的联系网络以辅助古诗文理解,达到深度阅读的效果是教师在教学中理应追求的目标。梁启超有言:“善观者,观滴水而知大海,观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谓慧观。”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已学古诗文,广泛选取课外阅读材料辅助解读文本,借助已知推其未知,可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获得更深入的个人阅读体验,是古诗文阅读的“慧观”。

一.课内联系

高中语文以单元专题编排课文,必修课本诗歌单元大致按朝代先后选录代表诗歌,古文单元则主要以文体作区分,将之前所学联系阅读文本,类比迁移,能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以《归去来兮辞》为例,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初中学过《饮酒》和《归园田居(其三)》,必修二也曾学习《归园田居(其一)》,因此,学生基本了解陶渊明是一位隐逸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因而在学习中都能理解《归去来兮辞》的隐逸和旷达。但《归去来兮辞》的感情变化比詩歌更为曲折,《饮酒》《归园田居(其三)》和《归园田居(其一)》仅展现了其隐者的乐观,而没有呈现其对生命易逝、内心孤独的痛悟。但陶渊明也是痛苦的,“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的孤标傲世,“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的将老之叹,若不能理解这些痛悟,文章最后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乐天安命思想便难以升华。因此,我们可选取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同作者的《杂诗八首(其二)》进行互证阅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并非是一位一直乐观旷达的隐逸诗人,他也会有夜半无人的孤寂,人生易老的悲叹,志向难抒的愤懑,但即便内心如此痛苦,也最终选择顺应自然、乐天安命、自任放达。学生在仔细阅读《归去来兮辞》的基础上联系其诗歌内容,能更深入地了解陶渊明在文章中呈现的多层次的精神世界。

课内所学的积累并不仅止于同作者的诗文,古诗文阅读时也可以联系同题材的作品或在学习中所积累的典故、意象等文化知识来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如理解《滕王阁序》时,可结合《兰亭集序》理解其“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生命孤独,也可联系课本“研讨与练习”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流露的宇宙无常之叹,还可以通过回想学习《过秦论》时对贾谊的了解推想王勃才高位卑的无奈。孔子尝言“温故而知新”,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温习旧日所学,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今日所学,这也是诗文互证、已知推未知的最重要的实践方法。

二.课外补充

对于课本中新出现的作者,学生由于阅历不足,难以理解文本内涵。若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对照阅读,学生更容易进入语境。

如学习《兰亭集序》时,学生难以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玄学思想和生命感悟,对此,可选入王羲之的《兰亭诗》六首作为补充材料,然教学时间有限,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兰亭诗(其三)》:“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文描绘的景象与表达的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互为阐发。诗中,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并未沉迷于个人哀乐,而是进行对宇宙和生命的思索,即“寓目理自陈”,看到了自然万物各有不同,肯定了自然的伟大,赞美万物的生机。这与文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中反对玄虚的思想是一致的,在诗文互证的类比迁移中,教师讲授“王羲之虽任性率真,放浪形骸,然于人生、于现实并未失去希望,也未忘情于人世”也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此意义上,教师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互为已知,收到了“1+1>2”的教学效果。

三.内外相佐

对于课本中的节选文本或是组诗中的选诗,由于文本节选之后对完整性有一定的破坏,教师可适当依据课本编排,对古诗文教学进行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嫁接、综合。

如必修二《赤壁赋》一文,实为《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称为苏轼的“赤壁三绝”,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选于必修四,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有意识地将“二赋一词”作为一个小整体进行教学。前后赤壁赋相辅相成,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点评:“前赋是特地发明一段胸前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又评“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前后赤壁赋一实一虚,文质相佐。课文所选《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思考宇宙浩瀚而生命渺小的痛苦,最终走向忘怀得失的真正超脱;而《后赤壁赋》借道士为鹤的梦幻表现了作者物我两忘,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精神升华,学生在研读课文之余阅读《后赤壁赋》,能更清晰地了解苏轼两次游览赤壁所展现的心路历程。之后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面对作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放与苍凉,若能联想前后赤壁赋的作者心绪,学生对苏轼被贬黄州时心下苍凉,时而痛苦,总能苦中作乐,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会有更深的感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作者、与时代、与文化产生联系,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以所学课文为核心,重视诗歌与文章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引导学生综合语文学习的碎片知识,“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非但无损于课文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反而让我们更加走近遥远的古典时代,走近作家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借助教师递予的“长蒿”,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华散文百家:梁启超散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2]林忠港.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论文本解读的深度追求[J]语文建设,2016(6):33-35

[3]程加锐李云峰.诗文互证——《醉翁亭记》主旨内涵再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76-77

[4]钱红英.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贺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