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苏:区域发展的“双子星”

2019-03-11夏永祥

同舟共进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子星改革开放江苏

夏永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和江苏省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在全国遥遥领先。上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和“珠三角模式”就享誉全国,江苏GDP总量居全国首位,1989年被广东省首超,直到现在,除了2004年~2009年山东省超过江苏外,基本上维持着广东第一、江苏第二的格局。2017年,广东省GDP总量为89879亿元,江苏为85900亿元;人均GDP则为江苏107395元,广东81716元。可以说,广东和江苏是我国区域发展中两颗耀眼的“双子星”。

比较广东和江苏的发展道路可以发现,二者都是抢抓改革开放机遇,同时又从本地实际出发,分别走出了既符合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地方特色的成功道路。

粤苏发展道路的共同点

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化程度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和富裕起来,发展重心从内地向沿海转移,同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改革从坚持市场化取向到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从重点向港澳台开放到顺应全球化潮流向全世界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和江苏地处沿海第一线,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两省历届领导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以改革激发体制活力,以开放聚集全球资源与市场,经过长期努力,终于修成正果。

有一个强大的区域首位城市辐射和引领。广东毗邻香港和澳门,香港是全球著名的大都市,是珠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金融、航运、科技教育发达,资金充裕,对周边地区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广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的带动,特别是深圳、东莞等城市,正是由于香港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并向全省扩散。而江苏则毗邻上海,上海是我国内地最大的经济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实力雄厚,当然,它也需要广阔的腹地。江苏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的辐射和带动,特别是苏州、无锡等城市,而近年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更把上海的辐射效应扩展到苏中、苏北地区,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产业结构合理,实体经济发达。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广东的外资经济还是江苏的乡镇企业,大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其后经过长期的优化和升级换代,两省的第三产业比重虽然超过了GDP的一半以上,但制造业实力仍然非常强大,都有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的美誉。制造业内部经过创新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比重下降,代之以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即使农业所占比重很小,但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粤苏发展道路的差异点

历史机遇与发展进程不同。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是从点到面逐步推进的。这使得广东、江苏的发展进程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重点在广东,首批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3个在广东。凭借这个机遇,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要早于和快于江苏。江苏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大的创新和贡献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浦东新区的设立为标志,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改革开放才被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上海猶如一头苏醒的雄狮,一跃而起,超常规发展。江苏由此享受了上海的溢出效应,发展道路及时转型,苏南模式”向“新苏南模式”演进,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异彩纷呈,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创新要素聚集与环境不同。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最强大和持久的动力,在我国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首。以此而论,广东与江苏有明显差距。若论本区域的创新要素富集程度,江苏由于拥有一大批全国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应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是全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科教大省。相比之下,广东要略逊一筹。但是,广东的弥补对策和优势在于,巧借外力,吸引外部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例如,深圳通过营造优越的创新环境,以优惠政策吸引全国著名的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基地,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所以深圳的创新水平和成果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苏尽管有富集的创新要素,但由于环境欠缺,因而并未取得相应的创新成果,整体创新水平及对发展的推动作用落后于广东。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贡献不同。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省的经济总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方面,江苏优于广东。当然,这对苏州和江苏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的行政体制与区划与江苏不尽相同,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表现强劲的县还是少了一些。

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同。广东和江苏省内都有明显的区域发展次级差距。广东下辖21个地级市,发展水平较高的是广州到深圳、珠海之间的狭义珠三角地区,大约10个市左右,省内其它地区包括粤东西北,发展水平仍不够高,有些县市的发展水平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国家级贫困县。江苏省内差距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的差距,同样非常明显,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历届政府都把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区域差距,收获明显成效,较好地实现了省内区域协调发展。

未来展望

最近几年,我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内看,在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进入了新常态,增速下降,据此,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从国际看,美国重新奉行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挑起贸易摩擦,这必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值此宏观环境之下,广东和江苏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或者原有问题放大。例如,同为全国外向型和实体经济最发达的省份,粤苏受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无疑最大,出口下降,进一步导致国外市场萎缩,增长乏力。再如,由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和税收的明显上升,导致一些相关产业的部分企业外迁,实体经济面临冲击。还有,两省都存在经济发展快而社会发展慢的问题,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全国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与建设滞后,物价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不高。在这些方面,如果用国民幸福指数衡量,粤苏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针对这些新的环境与问题,广东与江苏必须采取对策,妥善应对和解决。当务之急一是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转型,从重速度向提高发展质量转变,要把创新作为最强大的发展动力,发挥已有优势,优化创新环境,整合创新要素,取得更多更有效的创新成果。二是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和巩固国内市场,以扩大内需弥补出口下降造成的损失。三是坚持协调发展,包括省内次级区域协调发展,重视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实现全省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也要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弥补社会事业发展短板,关注和解决对民生影响最大的问题,使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惠及百姓,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广东和江苏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全国,仍是全国的领头羊,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可预期的未来,不管情况发生多大变化,笔者仍相信,广东和江苏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是会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仍是全国区域发展的“双子星”。至于两省的位次是否会发生变化,即江苏是否会超过广东,这是长期以来人们津津乐道、颇为关注的话题。而在笔者看来,这种预测与关注其实没有多大意义,GDP总量仅仅是衡量区域发展的众多指标中的一个,充其量只能反映经济规模的大小与排名,并不能反映和说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它重要内容。因此,不宜过分渲染和炒作排名,而应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居民幸福指数上去。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双子星改革开放江苏
飞凡F7、R7双子星
数读江苏
双子星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江苏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