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乱象一例
2019-03-11曹振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曹振华/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根据A 校年度审计计划,内审部门定期开展对学校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根据审计程序,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对财政专项和校内专项进行了抽样,其中抽取了一个广告传媒实训精品课程的项目。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项目批复12 万元,实际执行3.8万元,具体执行情况见表1。
经审计调查核实,该项目虚列劳务费支出3500元,且存在预算执行率低、验收不符合程序,以及课程产出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内审部门立即协同财务部门将该笔资金冻结,挽回了经济损失。
一、案例经过
(一)奇怪的专家职称资质证书。该项目专家费共计3.41万元,共涉及专家11 人次。根据财务报销规定,具备高级职称的专家每人每天可领取800 元专家费,但要附上专家的身份证号码、职称证件复印件、所提供专家咨询服务的具体内容等信息。一般情况下,专家职称证书是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颁发的,而这笔专家费所附附件不是资格证书,而是一份由某传媒公司盖章的说明材料。仔细阅读该材料,发现这些专家年龄大都偏小,有1998年出生的;此外还有两个专家的名字很相近,像是亲戚。该材料载明,这些专家是该传媒公司的设计师或三维主管。这样的证明材料可以作为专家费发放的依据吗?
表1:广告传媒实训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表
审计人员带着诸多疑问,约谈了校方项目负责人。经了解,这家传媒公司和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为其提供店面,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名单中的专家均为该公司工作人员,他们通过该项目为学校做一门实训课程,专家费是他们做课程的酬劳。校方项目负责人表示,自己只是负责资金的调配,项目执行由相关系部负责,系部完成课程建设后由她来组织验收。审计人员不断核实财务附件材料,认为这样的专家资质证明缺乏社会公认度,并且专家签到字迹不清、信息不完整、专家工作内容也无法确认。
(二)不规范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更深入了解专家费的问题,审计组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决定约谈负责这门课程制作的传媒公司工作人员。负责该项目的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简称D 某,据其反映,该项目是他们公司的几个员工一起完成的,课程建设的模板是系部的老师发给他们的,他们负责修改,具体为这个项目服务的还有两名在校学生,服务期为四个月。当问及两个姓名似亲戚的专家时,她说是自己及胞弟,都在该公司上班。审计人员询问这些专家提供的服务是个人行为还是公司行为,最后结算方式是怎样的。D 某表示,这应属于公司行为,最后专家收到的费用应入公司的账。审计人员根据谈话的内容做了取证单,由其签字确认。
为证实D 某谈话内容的真实性,审计组又约谈了具体负责执行该项目的系部相关人员,一个二级学院的副院长,她承认自己给该公司提供了课程建设的模板,并且她说这是出于落实教务部门布置工作的目的,系里对项目的参与很少,由教务处直接向该公司提要求。根据谈话内容,审计人员也取得了审计取证单。
通过几方了解,审计人员认为既然项目属于公司行为,就应该由学校与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学校权益。而这种先以专家费的方式将财政资金报销,再由专家集体转账给公司的结算方式不符合规定,将本应公对公的业务转为公对私业务,此种运作模式存在风险。
(三)令人起疑的学生劳务费。鉴于对专家费的种种质疑,审计人员决定对该项目学生劳务费进行深入调查。财务资料显示,该项目劳务费预算批复为10 000元,实际列支4600元,发放给了两名学生。学生当时都在外实习,审计人员通过学生处加上了学生的微信,同时,又找系部辅导员查询到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双方提供的资料都显示,其中一名学生在课程建设期间没有实习实训记录,另外一名学生只有两周的实习实训记录。审计人员取得由辅导员签字的取证单。
按该项目报销的附件显示,每个学生提供服务四个月,按每人每月500 元计取。因此,系部提供的信息与项目报销的信息不一致。为进一步查出真实情况,审计人员通过微信和两名学生开始聊天,向学生说明情况,晓之以理,结果学生反映的情况和系部记录的信息一致,审计人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待学生返校后,审计人员通过学生处协助,取得了有两名学生签字的说明材料。
鉴于D 某提供的信息存在诸多疑点,审计组再次找到她。审计组长就学生劳务费的问题进行询问,告知已取得的相关证据,并说明向审计部门提供虚假信息是违法的。在充足的证据面前,D某说出了实情:确实学生服务时间有问题,是为了用足预算才找来学生充数的。
通过以上调查取证,审计人员得出了结论:该项目虚列学生劳务费3500元。
(四)“缺斤少两”的课程验收报告。根据项目程序要求,课程建设完毕后,应由教务部门组织专家对课程进行验收。审计人员查阅了财务凭证后附的验收报告发现,有三位老师作为专家组成员签字验收,分别是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及一名教学秘书。经了解,这三位专家组成员均为承担课程开发任务所在系部的老师,自己开发课程自己验收,未见教务部门的签字,不符合验收规则。课程建设是关乎学生培养的大事,不是为了花钱而花钱的戏码。按该校的常规验收程序,应聘请外校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验收,并提出改进意见。
之后,审计人员与教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约谈,教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解释并未接到该系部的任何验收信息,而该系部相关负责人则称是教务处令其自行验收的,双方互相推诿,责任难以界定。
(五)刚出炉即闲置的精品课程成果。审计人员从系部取得了企业为学校开发的课程建设资料,建设成果包括两套课程教案及相应的课程标准,还有PPT 案例电子课件一份。据调查得知,该课程教案是由系部老师提供的模板修改而成的。审计人员仔细阅读了课程教案等资料,发现学分标准前后不一致,考核项目也不符合选修课的规定等。PPT中的内容也是企业原来用过的资料,大多照搬照抄过来。3.41万元的专家费就买来了这几件东西,值与不值,自有评说。
据审计人员了解,该课程自开发完就再也没使用过。由于系部间重组合并,该专业也取消了,这所谓的精品课程,刚刚出炉就闲置了。
二、经验与启示
(一)审计人应具有高度的职业审慎。审计职业审慎,也称职业怀疑,是指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的一种态度,包括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那些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报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审计人员应跳出财务审计的局限,深入到具体的经济事项当中去,对每个程序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在本案例中,看似该有的支撑材料都齐全了,但材料本身是有问题的,是不符合规定的,比如专家年龄过小、资质证明异常,审计人员应持有职业审慎的态度,发现问题就要进一步核实查询。
(二)以问题导向和风险导向为指引,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应充分做好审前调查,了解审计对象的业务范围,找出问题易发高发的领域,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而不是盲目地乱审一通,如本案例中选择易出问题的劳务费等作为审计重点,合理配备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效能。
(三)采用多元化的审计技术方法。在大众印象中,审计人员应该是进点后就围着账本转,一遍一遍地翻,工作看似十分神秘。实际上在当下,传统的账项审计已不再是审计工作的主角,随着大数据概念的引入,审计对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靠翻账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审计方式方法多元化,才能有效地获取审计证据。如本案中虚列学生劳务费的问题,如果不通过访谈是无法发现线索的。在审计过程中还要注意沟通的技巧,要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只有沟通到位了,才能获取有价值的线索。
(四)审计取证要充分。审计取证是指审计人员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它是整个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是审计认定事实、进行定性和处理处罚的依据。简单地说,其实审计就是取证的过程。在本案例中,审计人员就为劳务费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取证工作,并使得各个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作为审计结论强有力的支撑。首先是通过学生处取得学生信息,并通过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取得第一手资料。其次,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后,再与学生本人谈话,鉴于之前取得的信息,学生自然会配合审计工作提供真实信息。最后,返回来驳斥企业负责人的说辞,面对确凿的证据,其只能说出实情。整个调查过程一环紧扣一环,颠倒哪个次序审计效果都会打折扣,而且每一环都取得了书面证据,并有当事人确认签字。
(五)加强对成果的审核,评价资金支出效果。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不应只审查财务报销等程序执行是否合法合规,也要查看项目成果,如本案例中的课程教案或调研报告等输出型成果。一个项目的报销手续等各类流程即使再合规,但没有任何成果出来或是成果根本价值不大、意义不大,那也是财政资金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