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及方法论启示*
——纪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80周年

2019-03-11

观察与思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刘 锋

提 要: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括内容、形式与方法三个向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具体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实践并“超越自我”的历史进程。当前,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导向,在批判错误思潮和不当言论中科学对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强化“问题意识”与总结实践经验中推动理论创新,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破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显著的理论与实践成就。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沿着毛泽东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坚守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直面和回答时代之问,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善于把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科学的政策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进程,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与探索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就呼唤中国共产党人应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崭新阶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内涵与意义

关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就已经产生了。众所周知,李大钊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提出的重要论断。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了解国情,要加强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从而开展两条战线斗争。在强调学习历史遗产时,毛泽东强调:“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534页。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批判地改造我国传统文化,并试图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他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534页。这是全党亟待正确认识并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任务和具体要求。他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指“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

从学理的角度来审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界定至少包括内容、形式与方法三个向度。一是内容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答中国革命的实践问题,探索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中创造出新理论。二是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欧洲形式的内容风格与表达习惯转换成中华民族的形式。三是方法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简言之,理论联系实际),即要从主体、客体、中介等层面上进行完善与创新。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任务必将扎根于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彰显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呈现出鲜活的时代因子以及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命题,具有显著的历史影响、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历史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有助于破除“左”倾教条主义和僵化的思想观念的干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理论武装,最大化地组织与壮大革命战线。从理论层面来看,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有助于创造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学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从现实层面来看,这一命题的提出有助于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思想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每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认识与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伟大创造,也是在实践发展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的永续过程。”①周治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总论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必将在新时代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彰显更大的独特价值与内在魅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紧扣时代之问,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接续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着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方面,“八个明确”解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第一个明确涉及到了总任务层面,关键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明确涉及到了主要矛盾的问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这是党的十九大至关重要的政治论断和理论创新。第三个明确涉及到了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四个自信”问题。第四个至第七个分别明确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及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第八个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从总任务、主要矛盾、总布局到总目标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从而创造性地解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问题。其中,总任务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指向,主要矛盾是这一思想产生的重要现实依据,总布局与总目标是这一思想相关重要内容的具体展开。

另一方面,“十四个坚持”解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第一个、第十一个和第十四个坚持是从领导力量和政治保障层面解答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问题。第二个、第五个和第八个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领域解答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问题。第三个、第四个、第六个、第七个、第九个、第十个分别解答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要求,具体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国家安全等方面。第十二个回答了新时代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与政策。第十三个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的世界担当和贡献。总体来讲,这十四个方面从经济政治文化党建等,系统解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综上所述,“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紧密联系,从“理论渊源、现实关切、文化传承、未来展望的多维历史逻辑中,并在三者的历史流变中彰显出逻辑蕴涵的整体性”①苏星鸿、蔡中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的整体性》,《观察与思考》,2018年第10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整体性解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新时代这一崭新历史方位、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的创造性理论。这一理论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为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制定了基本目标,并提出了实现这些奋斗目标的基本方略,也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了科学展望,契合了13亿人民的美好期盼。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是关于“把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共产党人坚守人民本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担当。二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部署了新时代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目标及实践原则的思想。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论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对新时代改革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具体特征的科学研判。四是提出了要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和实现人民民主的思想。五是强调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与建设的思想。六是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八是提出要构筑新型大国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九是提出了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四个伟大”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启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旗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这与习近平同志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方法论有密切关联。从主体层面看,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从客体层面看,坚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错误思潮言论相结合;从方法层面看,坚持通过总结经验创造理论与破解现实问题创新理论相结合。

一是主体层面,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导向。“理论创新是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的总结和抽象。”①史成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源泉》,《长白学刊》,2018年第3期。理论创新应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关键力量主体。在此基础上,着力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基层的宝贵创造,调动和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首创精神,这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所在和思想源泉。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种意识”,抓牢党员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力量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目标,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导向。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坚持和贯彻“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政治准则,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的方向;又要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坚持与贯彻群众路线,夯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基础。

二是客体层面,在批判错误思潮和不当言论中科学对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结晶。然而,每一次党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的提出,都会遭受国内外各种杂音的干扰和质疑,甚至曲解。一是部分学者深受传统思想观念、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思潮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进行不公允的评价与判断。受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有些人固守传统、思想僵化,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等;有的人深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歪曲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梦的艰辛历史,将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史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对立起来。二是关于“宪政民主”的种种杂音,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了严峻挑战。有一些人热炒的“宪政民主”,实际上是有着确切的政治内涵和指向的,这就是西方那一套制度模式。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就必须对各种错误思潮和不当言论敢于“亮剑”,狠抓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创新思想宣传工作,并组织宣传部门、高校与研究智库等进行政治和学理等层面的深刻剖析,廓清部分群体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言论的错误认识,坚定“四个自信”,使人们能够科学对待并坚定信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是方法层面,在强化“问题意识”与总结实践经验中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途径有很多,坚持通过总结经验创造理论,通过破解现实问题创新理论,是习近平同志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方法。缺乏“问题意识”,或者没有对“中国问题”进行科学洞察与解答,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就不可能一帆风顺。②参见刘锋:《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及其启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硕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第35-36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围绕“四个伟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而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晶。③参见张国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观察与思考》,2018年第5期。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侧重于探索不同的重大问题,并作出了适合时代需要的理论创造。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不断提出,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成果。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最大的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以破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着力点,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创造出新的理论,从而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境界。同时,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汲取基层群众的智慧创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生长点。

四、新时代呼唤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崭新阶段

事物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来探索社会主义的运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实践并“超越自我”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命主要是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与探索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挑战。就国内发展面临的棘手难题与挑战而言,具体情况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再看国际层面,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民粹主义情绪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逆全球化思潮给处于低迷的世界经济态势带来更大冲击,整个世界处于大变动、大调整之中,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情形增加。可以说,无论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关于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等领域面临的难题,还是意识形态、公共安全、基层党建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抑或是来自国际层面的发展环境、现实挑战与危机等,都呼唤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崭新阶段。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要永不止步。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崭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自从十月革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地传播到中国,一百多年了,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还需要接续探索,客观上要求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鉴于此,当前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充分肯定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与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相结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汲取基层经验相结合,在学术对话、思想碰撞与观点争鸣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