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岗实习师范生处理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策略探析

2019-03-10罗志敏颜凤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偶发事件策略课堂教学

罗志敏 颜凤

【摘要】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阵地,“偶发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并将影响课堂时效,而刚刚走出校园参加毕业顶岗实习的数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应对和解决这些“偶发事件”时,往往表现得经验不足,缺乏调控艺术.基于一些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为顶岗实习学生处理教学“偶发事件”提供一些策略,如“审时度势,微调计划、迁移点拨,巧用对比、随机应变,对症下药、顺应思维,将错就‘措、主动出击,巧妙化解”等,以帮助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策略

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经历了见习、试教等实践教学环节之后,虽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且经过体验课堂教学的历练后初步具备了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普遍存在课堂教学经验不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出现未能预料的意外情况.笔者近年来一直承担着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指导,对半年内他们的工作状况进行跟踪,学生普遍反映的情况是:虽然在课前做了精细的教学设计,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却往往事与愿违,并未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课堂上常有偶发事件发生.这里将教学“偶发事件”的含义说明如下:偶发事件指在课堂教学中,出乎教师意料之外或严重偏离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与教学目的、与教学计划无关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直接影响和干扰课堂教学过程的无关刺激事件,或称为课堂意外.

实际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教师与学生言行失当及课堂外部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课堂上难免出现未能预料的意外情况,对刚刚步入课堂的新教师尤甚.这不仅需要教师提升教学技能,还需要教师有临阵不慌、灵活自如的应变能力与艺术.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偶发事件”,笔者以一些教学片段为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数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师范生提供一些策略.

一、审时度势,微调计划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应该按照备课时精心拟定的教学环节、课时分配计划来进行教学.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往往是无法完全预料的,这就需要教师遇到意外情况时,应不慌不乱当即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因势利导,审时度势,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比如,教学过程中可以压缩哪些内容,舍弃哪些活动而不至于影响主要教学任务;可以补充哪些内容(含练习)等.例如,一位教师在“分数加减乘除”应用题的练习课上,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根2米长的绳子,第一次截取它的12,第二次又截取12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将12和12米等同了起来.这位教师便改变原来的计划,要求学生画出两条长2厘米的线段,在一条线段上取其12,另一条上取12厘米,看看它们是否相等,分别剩下多少厘米.通过直观对比,学生恍然大悟,再补充两道题目以巩固正确认识,这样调整课堂教学不会耽误很多时间,但当堂纠正了错误,使得学生获得了清晰的概念.

二、遷移点拨,巧用对比

小学生在刚刚接触一个概念的时候,由于理解还不够深刻而存在偏差,加上知识学习的负迁移及定式思维的影响,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课堂回答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这需要教师有深刻的洞察力,抓住契机,从这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中提出问题,明确概念,用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方式去点拨学生去矫正,不然将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造成知识上的错误.例如,一位老师讲授长方体的概念时,要学生举出见到的长方体实例,有学生随口举出了长方形有书本、文具盒、黑板....还有学生说一张纸,此时课堂上就出现了争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一张纸是长方体,而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一张纸是长方形,老师听后马上提出:“书本、文具盒、黑板都是长方体,因为这些物体都有长和宽,还有高!那一张纸显然有长有宽,但它有没有高呢?”该问题一提出,有学生便说:“一张纸很薄,它应该没有高.”另外也有学生说有“高”,此时老师就要学生用尺子量一量高,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困难,因为一张纸实在是太薄.老师于是指导学生用100页的本子去量厚度,其厚度约为0.8厘米,再除以100便得到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8厘米.让学生对此有所感知后,老师便做总结:虽然一张纸厚度只有0.08厘米,但说明它仍然有高,只是高的值很小而已,那一张纸应该是长方体而不是长方形.这样将教学引向了深入,学习在有价值的错误中得到升华.

三、随机应变,对症下药

随机应变是指随着课堂教学情况的突然变化,抓住小学生出现错误的本质原因,掌握时机,采用灵活恰当的方法,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功底”.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自己的知识比较扎实,教学时就能居高临下.例如,在向三年级学生教学多位数的写法课时,一名学生将“二万零五十”写成了“2 000 050”,教师不是简单的打一个叉叉,火冒三丈批评学生写错,而是耐心地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步骤:首先启发学生说:“二万零五十里面有几个万?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进而一边板书一边问:“最高位应当是什么数位?应该当什么数字(万位上写2),千位呢?(千位上写0)百位呢?(百位上写0);十位呢?(十位上写5);各位呢?(个位上写0).”这时候黑板上出现了这样的板书: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写数必须先确定最高位是什么,然后,从最高位写起才能写对.”教师纠正错误的过程,到此并没有结束.反过来又问:2 000 050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把2 000 050读出来.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要因势利导,使错误也发挥相应的作用:一是转向作用.等于告诉学生,不能沿着这条思路去想,促使学生打破定式思维,另寻他途;二是阶梯作用.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正确,把错误的原因弄清楚了,自然就走向了正确;三是对比作用.有了错误和正确的对比,在错误的比较中认识正确,对正确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教师有了这个认识就不怕学生出错误.

四、顺应思维,将错就“措”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要阻止,更不应扼杀.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分数乘法应用题:一个面粉厂有小麦1 000吨,用去25,还剩下多少吨?教师先出示一道相关联的过渡题:一个面粉厂有小麦1 000吨,用去25,用去多少吨?指定一名学生板演结果很快列出了如下算式:

1 000×1-25=1 000×35=600吨.

这个算式一出,教师有些不知所措,担心学生一时解释不清楚,索性一下子将整个算式都擦掉了,找另外一名学生重做.课堂的空气一下子就凝固了,教学在压抑的气氛下进行.

姑且不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设想一下,如果教师因势利导,从这个错误列式讲起,对照线段图,首先弄清楚1-25得到的什么,再弄清楚1 000×1-25得到的又是什么.最后根据算式,把过渡题中“用去”两个字改成“还剩”,完全是可行的,也许会收到戏剧性效果.因为,第一名学生的列式一出,很多学生的头脑中都会产生问号,感觉到它不对,一时又看不出错在何处,思维处在高度活跃之中,而教师一擦,把问号都擦掉了,在教师失败情绪笼罩下,学生的积极性再也无法调动起来了,注定将是一堂沉闷的课.

五、主动出击,巧妙化解

教学中“失误”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迅速从“失误”中走出来,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学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例如,一位教师教“四边形的内角和”,无论从多媒体演示、教师引导和启发、变式设计以及师生互动都很成功,遗憾的是教师在板书课题时丢掉了一个很关键的字,写成了四边形的四内角是360度.

课快要结束了,教师说:今天就讲到这里,看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说“老师的课题上丢掉了一个和字”,教师迅速地审视了一下板书,面带微笑激动地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老师课堂上丢掉了一个和字?

生:刚才我们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拼在一起是360度,但少了和字就不对了;如果照老师这样写,好像四个内角都是360度了.

师:老师太马虎大意,写板书时丢掉了一个重要字,谢谢同学们帮助老师改正了.同时用红色粉笔,在课题上重复地加上一个和字.

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失误的改正成就了一节课的精彩节目,使课堂又出现了高潮,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得到了一次深化.

问题的瞬间发生,教师处理这一问题胸有成竹的做法,是教师的应变能力.如果教师在课程进行中间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把讲课停下来做一个说明,把丢掉的一个和字添上,只能说明教师粗心甚至还会打断学生的思路,或多或少要影响教学效果.

当然,处理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方法策略还有很多很多.实际上,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偶发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作为数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应正视它的存在,将“偶发事件”看作有益的教学资源,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掌握分寸,机智处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學艺术.

【参考文献】

[1]朱飞镝.课堂偶发事件的分析和对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121-123.

[2]童阜兰.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41-42.

[3]徐继平.重视课堂教学生成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甘肃教育,2017(22):100.

[4]肖晓燕.课堂偶发事件的辨识与调控[J].教学与管理,2013(14):20-22.

猜你喜欢

偶发事件策略课堂教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精彩,在“意外”中绽放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方法及思考
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如何巧妙化解美术教学中的偶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