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提升策略
2019-03-09李燕玲
李燕玲
【摘 要】本文阐述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重要性,针对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意识有所缺失、民族文化传承技能存在不足和态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提升策略:从文化环境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从课程教学中丰富民族文化积累,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从课外实践中体验民族文化内涵,培养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态度。
【关键词】民族院校 中文师范生 民族文化传承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145-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教育促进条例》(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提出,“民族高等学校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专业,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以下简称中文师范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因此,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民族文化传承素养尤为关键。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分析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现状,提出提升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策略。
一、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重要性
中文师范生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一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内在要求。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中可以发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体现。因此,中文师范生需要在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二是师范生身处民族院校的教育环境,拥有众多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他们在坚持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理应承担起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其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提升就尤为关键。何谓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指的是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民族文化传承是指各民族在进化、演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民族文化在各民族代与代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因此,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是指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各民族文化在各民族代与代之间传递和承接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它包含师范生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具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持有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态度。当前学者关于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大多从宏观角度对普通师范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进行探讨,而笔者主要从微观角度探索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提升策略,把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提升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应用上来。
二、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存在的问题
在坚持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自然成为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起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下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意识有所缺失。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部分中文师范生成为民族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民族文化意识有所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环境关注不够,民族文化认知片面,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带有专业片面性,如熟知专业课程中的著名民族作家作品、民间神话、民间传说等,也了解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本民族的体育、艺术、建筑等了解不够。二是对文化冲突缺乏理性判断,文化认同弱化。表现为部分中文师范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碰撞中,认为本民族传统文化有落后之嫌,缺少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缺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确态度。还表现为部分中文师范生对民族语言的使用存在自卑心理或歧视态度,认为民族语言的使用影响了国家通用语的标准发音,阻碍了语文学习中标准流利地朗读和自然顺畅地表达。而實际上,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热爱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体现,反之,则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弱化。
(二)民族文化传承技能存在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民族院校中文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普通中文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几无区别,忽视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提升,使得中文师范生在课程学习中缺少对民族学生的深入了解,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入认知,忽略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入探究。在教学实践方面,由于缺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指导与训练,部分中文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对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包容性。此外,部分中文师范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从容地应对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不能灵活地应用民族文化传承方法,对语文教材缺乏民族文化审视眼光,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强。
(三)民族文化传承态度有待提升。一是大多数中文师范生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对民族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是提升自身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基础,从而漠视身边的民族文化知识。二是中文师范生从自己即将成为民族地区教师的考虑出发,意识到拥有民族文化传承理念的紧迫感和重要性,也拥有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理念,但较少意识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承担和引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双重使命,也不知道如何结合语文教学引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三、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提升策略
针对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现状,笔者以广西民族大学中文师范生为例,从增强民族文化意识、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态度三个维度探索培养路径。
(一)从民族文化环境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意识。要培养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首先要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意识。民族院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要充分利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将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民族文化价值。为此,可从师范生自身所处的民族文化环境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1.保护生源地民族文化,守护民族文化根基。广西民族大学中文师范生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地区生源较多,少数民族学生大约占50%的比例,涵盖壮、汉、苗、瑶、侗、藏、满、回等53个民族,这就构成了百花齐放的民族文化背景。为此,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引导中文师范生珍视自身独有的民族文化,重温生源地的民族文化,开展民族文化寻根之旅。如国家级的“民族之花”评选活动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动。学校可抓住“民族之花”评选活动契机,广泛开展班级、校级的“民族之花”评选活动,在活动中交流民族文化、介绍民族特色、展示民族艺术,使中文师范生关注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做民族文化的宣传者,重新追寻、认识、探究自身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深入理解自身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从而守护民族文化的根基。
2.利用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是影响民族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因素,民族文化认同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前提。广西12个世居民族节庆文化资源丰富,广西民族大学围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每年都会积极举办“三月三”“端午节”“盘王节”等各民族传统节日庆典,还会发放民族节日补助,可充分利用民族节庆文化资源,组织中文师范生踊跃参加民族节庆活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参加民族节庆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参与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欣赏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参加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品尝民族特色美食、展示民族服装、拍摄民族文化图片、表演民族歌舞,还可策划节庆活动方案、拟写节庆活动宣传标语、担任节庆活动主持人或讲解员,把语文应用能力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中文师范生在民族节庆活动中用心体验民族文化韵味,尽情领略民族文化风情,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通过举办特色鲜明的民族节庆活动,中文师范生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3.开展民族文化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目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也成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同时,他们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传承者,将民族文化产品、工藝融入创新创业活动中,既能推进创新创业,又能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交流。广西民族大学中文师范生依托民族院校的师资力量、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和实施一系列民族文化创新创业项目,如“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创优研究—— 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菜牛品牌创建为例”“新媒体时代下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以广西壮锦为例”“民俗旅游产品体验型开发的思考—— 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为例”“广西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纪念品研发”等,通过申报项目,中文师范生在查阅资料中丰富民族文化知识,在实地考察中开阔民族文化视野;通过实施项目,中文师范生在实践中增强民族文化体验,在探索中提升民族文化创新能力。
(二)从课程教学中丰富民族文化积累,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因其更容易引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直接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承技能是指教师在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中应用一定的民族文化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要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中文师范生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还需在民族文化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学实践增强民族文化意识,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
1.强化民族文化类课程的民族文化积累,增强民族文化传承底蕴。中文师范生只有具备丰厚的民族文化积累,才能自如地开展民族文化教学。如要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文师范生自身必须体验过民族文化风情,领略过民族文化魅力,探究过民族文化本质,才能引导学生“去民间采风”,从而达成关注身边的民风民俗,品味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教学目标。为增加中文师范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储备,增强民族文化传承底蕴,广西民族大学可充分发挥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学科的作用,给中文师范生开设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体育、民族地理等选修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文师范生的民族文化积累得到强化,具备灵活应用民族文化知识的能力,学校从而可以设计出适合不同文化背景学生需要的课程资源。此外,也可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创立“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为积累民族文化搭建学习平台。
2.观摩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增加民族文化传承经验。要培养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仅使他们拥有民族文化知识远远不够,更为关键的是使他们树立民族文化传承理念,获取民族文化教学实践经验。民族文化传承理念可通过学习民族文化相关理论课程形成,而民族文化教学实践经验的获取,则需要实地观摩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广西民族大学与区内多所民族中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民族中学大都开设民族特色班(招收京族、毛南族、仫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学生),民族双语班(开设壮汉双语教育)等,这为实地观摩提供了有利平台。中文师范生可以观摩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如何根据教材内容穿插或拓展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如何用相关的民间传说、民族谚语、民族山歌等民族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观摩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民族人物素材,如何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节庆活动,如何启发学生辩证思考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哲理等。还可观摩民族地区教师如何重视学生在民族文化积淀中自发形成的民族智力资源,如何积极开发民族智力资源,如何使其在民族文化场域中得到充分的培育和可持续的发展。
实地观摩有助于中文师范生树立民族文化传承信念,积累民族文化传承经验,掌握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通过观摩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文师范生获得了鲜活的民族文化教学案例,而这些鲜活的案例,开阔了他们的教学视野,增加了他们的教学经验。
3.加强语文学科的民族文化实践训练,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实践训练是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的有效手段。在开展语文学科的民族文化实践训练时,可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版块展开训练。如在《端午的鸭蛋》的模拟教学中,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畅谈熟知的各民族美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民族文化知识。在解题时,为品味“端午的鸭蛋”标题的意蕴,可从比较的角度设置情景题,让学生思考《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为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让美食的画面感、民俗感油然而生,让题目充满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由此类推,学生由熟悉的民俗节日联想开来,很快就能领会《端午的鸭蛋》标题的妙处。这样的民族文化教学策略,既是加强民族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又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训练中,要注重培养中文师范生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引导他们在充分分析当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紧扣相关的教学内容,巧妙利用已有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展开教学。实践训练中,民族院校也可通过专家讲座来获取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如笔者所在的学院曾邀请在语文教学、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有专长的知名专家举办“民间文学: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以壮族谚语为例”的专题讲座,以此开阔中文师范生课程开发视野,增强课程开发意识。通过实践训练,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技能得以稳步提升。
(三)从课外实践中体验民族文化内涵,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态度。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教师应减少民族文化偏见,对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应持有同样的关怀与同样的期望,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就需要中文师范生具备正确的民族文化传承态度,注重积累民族文化知识,注重通过课外实践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为此,可通过以下课外实践引导中文师范生体验民族文化内涵,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态度。
1.开展民族文化第二课堂,丰富民族文化知识。对各种民族文化接触越多,从整个人类经验中吸收的营养也就越多。广西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有壮、汉、苗、瑶等12个世居民族,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民族节日文化有壮族“三月三”歌节、苗族芦笙节、京族“哈节”等,民族民居文化有壮族干栏、侗族风雨桥、瑶族半边楼等,民族民间文化有壮族的刘三姐、瑶族的密洛陀、毛南族的三界公等。中文师范生应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第二课堂,深入感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增长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识。民族文化第二课堂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组织中文师范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考察、调研、社区服务活动,加深其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认识;也可引导中文师范生利用身处民族地区的便利条件,借助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机会收集当地民风民俗资料,开展文学采风活动。此外,还可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读书会、民族文化摄影展、民族文化征文比赛等课外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2.参与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理解。广西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民族院校,秉承“民族性”办学特色,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校园民族文化建设氛围浓郁。学校成立有多个民族文化保护中心,如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等,还创建有众多凸显民族特色的社团组织,如民族文化传承协会、民族文化和谐促进会等,这些中心和社团组织都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为广大师生打开一扇了解民族文化的窗口。同时,广西民族大学有壮族、汉族、瑶族、藏族、满族、回族等53个民族的师生,他们为民族文化的交流展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增强中文师范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可依托廣西民族大学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鼓励各民族中文师范生主动参与,充分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如借助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了解壮剧、彩调、独弦琴等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借助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聆听精彩纷呈的“非遗”学堂讲座,感受民族优秀文化;借助民族文化月平台,邀请壮学学会专家开展“多姿多彩的广西节日文化—— 从壮族‘三月三说起”专题讲座,中文师范生通过聆听此类的民族文化专题活动,可激发亲近民族文化的热情,唤醒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为平台,可开展民族艺术文化展演、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讲座、少数民族特色厨艺大赛等活动,从中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风俗;也可充分依托文学院“读、研、写、演”的文化建设工程,对《百鸟衣》《刘三姐》《妈勒访天边》《一幅壮锦》等经典民族文学作品开展“读、研、写、演”活动。“读”就是阅读经典的民族文学作品,从中丰富民族文化知识。“研”就是以小组合作形式深入研究经典民族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写”就是创造性地改写经典民族文学作品,增强民族文化理解。“演”就是把改编的民族文学作品搬上舞台进行艺术表演,充分展现民族文化魅力。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助于加强各族中文师范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3.体验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内涵,端正民族文化传承态度。广西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建有数量众多的民族博物馆。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组织中文师范生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通过参观体验,近距离观察,能深入了解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全面把握广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也可鼓励中文师范生在课余时间担任民族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讲解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端正他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态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优势,强化中文师范生作为民族地区未来语文教师的角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承担者,又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者,要发挥既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又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双重作用。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在未来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针对当前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不足的现状,提出增强民族文化意识、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态度的提升策略。当然,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措施,需要中文师范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究,在教学中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溪.多元一体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汉族学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禹紫灵.多民族社区民族文化传承探析[J].学术探索,2017(6)
[4]谭静,覃永县.少数民族地区职前教师民族文化传承观念的调查[J].河池学院报,2013(6)
[5]卢尚月,李毅红.微传播环境下的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功能阐释与路径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7(3)
[6]刘义.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基于四川高校羌族大学生的考察[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7)
[7]卢尚月,李毅红.微传播环境下的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功能阐释与路径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7(3)
[8]谢红雨,肖荷.文化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1)
[9]梁金霞,黄祖辉.道德教育全球视域[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40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