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3-08章临婧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抚州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

章临婧

摘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走好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之路的关键之一是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乡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基于典型欠发达地区江西省抚州市县域的调研,围绕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展开研究。文章认为抚州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稳定、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生态经济特色鲜明,但存在经济综合实力不强、转型升级水平不高、资源集聚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为解决以上突出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依托平台建设,实现经济特色化转型;突出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要素支撑,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抚州;转型升级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考察调研。在听取了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跳出‘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走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的新路。”总书记强调“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乡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空间单位的区域经济单元,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县域在产业布局、创业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和便利性。通过补足强化县域产业链,可以推动农业从单一农产品销售到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变,促进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县域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对大中型城市具有成本优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县域经济,尤其是县域园区经济的壮大,可以降低农民融入城镇的成本,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我国对“县域经济”课题的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江苏省委常委、党校校长胡福明年(1987)主编的《中国县域经济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县域经济的专著,对我国县域经济的结构、运行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九十年代中后期,有关县域经济的研究开始形成热潮,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学理论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从县域经济概念界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分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将关注点聚焦到了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致力于研究欠发达地区如何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区域经济追赶或赶超。蒋兆岗(2005)以研究云南省作为范例,将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作为研究要素构成指标体系,评价分析了所研究区域从2001年到2003年的县域综合竞争力,并将提高竞争力作为县域发展思想的主导。李文星(2007)指出,欠发达县域硬件滞后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善,政府构建良好的软环境是影响县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强调要建设新公共管理型的县域政府,用制度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李刚(2010)提出,欠发达县发挥后发优势必须注意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高静茹(2012)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自主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杨志文和陆立军(2012)认为欠发达山区由于区位、资源、要素等条件的限制,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和做法,应探索走非均衡协同发展之路,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周维现(2013)对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五种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借鉴,并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唐石(2015)在建构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中,运用效益、结构、科技等五个关键因素,将江苏经济县域划分为最发达、发达、较发达、中等发达及欠发达五类,并提出不同类型的县域在未来的发展策略。何燕(2018)以湖南省为例,基于2010-2015年124个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全国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本文的研究正是顺应和围绕“欠发达县域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基于中部典型的欠发达地区——江西省抚州市县域的调研展开。

二、抚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江西省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下辖2区9县,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27%,2018年末总人口为404.7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7%。其中,县域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2%,2018年末总人口246.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1%。

当前,抚州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稳定、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生态经济特色鲜明。首先,抚州各县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作用明显。2018年抚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382.40亿元,县域实现796.15亿元,占全市比重57.6%;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00.7亿元,县域实现96.3亿元,占全市比重47.99%。其次,抚州各县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格局较单一的现象有所改变,基本形成“农业-服务业”的反梯度发展趋势。2018年,抚州市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15.7:41.7:42.6调整为14.4:41.0:44.6,二、三产业比重的差距逐步拉大,部分县域的第三产业已经开始处于主导地位,如乐安与资溪的第三业比重分别达到了51.4%和50.4%。最后,抚州各县积极践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坚持绿色发展、开发生态优势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绿色产业体系构建提速,生态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如2018年抚州全市共接待游客5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1%和35%。其中资溪县主攻文化旅游产业,2018年创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5A级乡村旅游(资溪真相乡村旅游带)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资溪御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逐步形成了旅游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竹木加工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经济圈。

三、抚州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抚州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其他地方县域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具体表现为:经济整体实力偏弱,质量与效益有待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存在谋划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基础环境、人才储备、金融支持等方面也存在制约。

(一)经济综合实力不强

1.经济规模偏小,财政增收形势严峻。

2018年,抚州各县的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全省)排位中比较靠后。生产总值均排在62位(含,下同)以后,其中有5个在90位以后;人均生产总值均排在41位以后。临川区生产总值虽排全省第十,但人均生产总值仅在全省排51位。抚州全市人均GDP仅有全省平均的72.2%,全国平均的52.9/。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政府公共收入不足。2018年抚州市财政总收入仅占江西省的5.3/,各县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名均在66位之后,其中四个在90位之后。未来几年国家将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税源基础不牢,财政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2.居民收入不高,内需拉动有待提升。

201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省最低,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水平的84.7/。同时,城乡收入差不断拉大,2013年至2018年,抚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835元增长至319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59元上升至14767元,两者之间的差距则由11776元攀升至17209元。收入低,则消费不高。2018年,抚州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县域(273亿元)仅占全市的50.26%,低于常住人口占比十个百分点。各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排位中均在45位以后。同时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增长较快,2018年城镇居民消费中医疗保健类增长了43.3%、教育文化娱乐增长了19.3%、居住增长了20.7%。这些方面消费压力的增加,会对居民的日常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导致消费意愿和行为趋于保守。

3.区域发展不均,个体间协作不紧密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抚州县域个体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比如,各县工业园区的单位产出和效益水平差距比较大,2018年乐安工业园区的每平方公里工业销售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4亿元和682万元,南城工业园区为66.8亿元、3.4亿元,后者分别是前者的约20倍和50倍。开放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抚州各县对开放经济的认识不够充分、联系不够紧密,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突出表现在各县发展战略雷同,如多个县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产业规划局限于县以内,在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上互相“杀价”、在产业发展的资源整合上相互制约。尤其是临川区、东乡区两地本身是由县发展而来,其发展具有很多县域经济的特征,与县域成了竞争对手,存在互争资金、互抢项目的情况,对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都有不利影响。

(二)转型升级水平不高

1.农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抚州大部分县的农业占比很高,反映出农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深加工能力较弱,主导产业比较效益水平偏低。如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初,由于化肥、农药价格和劳动力工资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同时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部分农产品尤其是南丰蜜橘价格明显下降,抚州县域农产品效益空间缩小,农户种植意愿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农业占比偏低,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如2018年下半年以来,抚州各县油菜、绿肥和蔬菜等在田作物受自然天气影响,大量减产。

2.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根据当前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指标,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阶段,60%以上为工业化阶段。抚州县域只有宜黄县的工业化程度达到了46.3%,其余均未突破40%。工业企业规模不大、贡献不足是最大原因。2018年,抚州工业企业仅有19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无一家破百亿,税金和利润总额过亿的企业分别只有7家和10家。在这些企业中,约半数都是属于资源型、初级加工型行业,盈利能力较弱。六大支柱产业当中,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最高的是有色金属加工行业,分别达到了38.2%和26.5%。但总体利润率仅4.58%,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此外,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方面,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缺乏领军型航母企业,产业集聚度不高,整体实力不强。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城镇化率反映的是现代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2018年抚州市城镇化率为49.81%,县域中最低的是宜黄(40.16%),最高的是资溪(57.02%),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9.58%)。随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的逐步取消,抚州县域可能会出现本地城市户籍人口外迁、农村户籍人口不愿进城落户的情况,提升城镇化率还是要依靠改变增长方式,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努力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3.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反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抚州县域服务业经济总量不大,占全市比重偏小。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经济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亿元,县域实现81.2亿元,占比不足一半,且无一地突破20亿元。同时,服务业内部整体结构比较松散,尚无优势产业集群,具有区域性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和具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产品很少,稳定性不高。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成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势强能弱”的特征比较突出。

(三)资源集聚能力不足

1.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不多、供应不足

撫州县域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相对滞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比如,抚州县域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工具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以及水、电、信息网的覆盖率和通达率都落后于市区,也落后于发达县域。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2018年,抚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卫生和社会工作两个行业,增幅出现了大幅下跌,分别为-22.6%和-134.4%。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不充分将会提高县域经济活动的各类成本,抑制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2.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与创新发展关系密切。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给抚州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由于超过四成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抚州县域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由橄榄型变成了哑铃型,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主要年龄阶层为36-54岁之间,且受教育程度不高,高中或中专及以上的劳动力占比为6.5%,低于全省的7.4%,难以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产业发展不充分、公共服务能力不强、职业教育落后等原因,抚州县域才外流现象严重,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核心人才短缺。如崇仁县大专文化水平以上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在10%以上,同时拥有一名以上高级职称职工的企业不足5家。

3.金融发展水平偏低,融资难问题突出

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用金融相关率来说明,它多采用地区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来衡量,反映的是经济货币化的程度。2018年抚州市金融相关率为266%,县域仅为227%,而全国的金融相关率为349%,江西省的金融相关率为298%。抚州县域金融发展水平偏低,一方面是由于县域企业吸纳资金能力较弱,融资结构单一,对银行依赖较大。如2018年抚州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占江西全省的3 .1%,所有县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指标在全省排名均在75位及以后;截止2018年12月31日,抚州仅一家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另一方面是受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影响,市场流动性趋紧、资金价格走高,县域“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突出。

四、加快抚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對策建议

为促进抚州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靶向施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选准主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有特色、成规模、形成产业链。具体来说,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依托平台建设,实现经济特色化转型

1.强化项目支撑,确保有效投资稳定增长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增长的牵引作用,实现县域经济3到5年倍增目标。

第一,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抚州各县区的基本定位(临川、东乡、崇仁、南城、金溪为重点发展区,主要抓工业尤其是现代工业发展;南丰、广昌、宜黄、乐安、黎川、资溪是生态功能区,主要抓新经济、新业态)细化主导产业及投资指向,重点发展区要不断完善生产服务型产业的投资,生态功能区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

第二,在招商引资的项目上,既要围绕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项目,如宜黄塑料产业、崇仁变电设备产业等的转型升级相关项目,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供支撑;又要围绕解决民生难题、补齐民生短板推进民生类重点项目建设,包括智慧城市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等,为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保障。

第三,采用集群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方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首位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完善全产业链,激发链式效应。其中强链、补链是重点,可建立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项目奖励计划,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招商力度。

第四,通过认真学习、吃透政策,寻找项目机会;通过广泛调研、有的放矢,使项目能够拿得出、报得上、争得到。同时做好项目保障工作,破解用地、征拆等关键难题,落实领导包抓、专项督查等举措,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按照计划取得进展。

2.推进园区建设,提高产业平台的竞争力

县域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平台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集聚力和辐射效应。

第一,坚持“亩产论英雄”的导向,根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的相关要求,腾笼换鸟,节地增效,提高产业园区的单位产值和亩均税收。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若干措施》,各县的省级工业园区新建工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不低于39亿元/平方公里、项目达产后平均税收不低于2亿元,平方公里。

第二,坚持培大育强,实现重点企业、优势产业的快速扩张;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开展项目协作或提供配套产业、生产服务产业,提高园区内企业的关联度。

第三,完善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园区的功能配套、公共设施、以及物流、金融、行政等方面的服务能力。重点是根据产业定位和布局超前规划、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实现“量身定制”与“拎包入驻”。

第四,由于县域产业园区在建设资金来源、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因此要大力推进园区市场化运作,实现开发建设的多元化和产业化经营,并逐步走向自我平衡、自我发展,缓解县域财政压力。

3.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县域个体协调发展

第一,抚州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在市内、省内、国内定位,还要在全球经济中定位。要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靠更大力度的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倒逼改革突破,积极促进抚州县域经济区域化、国际化。

第二,将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与县域产业优势相结合,把优势产品推广到更大范围的市场,促进县域经济外向型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第三,向发达地区看齐,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试点经验,在投资管理领域、贸易便利化领域、事中事后监管领域不断实践,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如创新全程代办、容缺审批、证照配送等工作机制;规范监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力度;降低企业用地、用能、用工、物流成本等。

第四,从区域发展空间谋划县域发展,强化县域个体及县区之间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促进要素流动,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分工协作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实现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特色产业发展的比较好的县域要积极推动与周边县域的产业整合,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新的城镇经济群。

(二)突出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要坚持“扬长避短”,即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以此实现县域产业特色化、绿色化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区域经济升级。

1.以特色资源为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一,抚州是传统农业产区,稻米、果业、蔬菜等都具有较好的传统优势,要围绕“优质稻、出口蔬菜、中药材、优质特色水果”四大类重点产业,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农业标准化为核心、农业品牌化为重点,提升优势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如把登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護的4个产品(黎川白茶、资溪白茶、麻姑米和东乡葛)推广出去,实现农产品质量品牌、抚州地域形象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三者的有机结合。

第二,吸引各种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精品园等形式的农企来县落户,创新和提升农业经济合作模式和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如此既能吸纳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工作,有利于农民创收,同时兼顾农村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

第三,发挥抚州县域自然资源优势,以绿色有机和健康养身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保健农业,加快特色农业向特色产业发展,助推县域第二、三产业集群发展。如依托“旴江医学”和“建昌帮”,以热敏灸的普及推广为抓手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等新业态。

2.以“智能+”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赋能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抚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做大抚州县域经济,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第一,“智能+”的提出标志着数字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维度,要加大新一代科技的引进力度,重点是加快有色金属加工、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配件、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四大主导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赢利水平。“智能+”能否成功推进决定了抚州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预期。

第二,关注中高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和引进,如积极引进和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生产制造,引导企业做精做强。要关注国际上的一些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转移需求,对标新兴经济体的条件,争取产业链引进。

第三,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科贷通”,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力度,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全面落实“首台套”政策,出台配套政策,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创办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优化科技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3.以新兴产业为牵引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通过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结构性替代,可以促使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殊工业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发达地区的反梯度追赶。当前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就是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因此,虽然抚州各县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有所不同,但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在推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的同时,着重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建设。

第一,数字经济是抚州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要加大政府层面推动力度,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率先发力、走在前列,打造数字经济完整生态。

第二,围绕文化旅游、中医药、大健康、互联网经济四大新兴产业,探索产业联动发展、创新平台建设、领军企业培育、标准体系构建等工作,建立集聚集群集约的新兴产业体系。

第三,完善旅游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旅游市场化、产业化转型。通过跨界导入,把县域独特的民俗文化、自然禀赋等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旅游产品;通过“多元组合”、“多业态资源整合平台”等新兴经营模式,培养企业对各类旅游要素和其他旅游相关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服务品质、企业品牌等非价格因素的吸引力,以此设计高端旅游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创新生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与生态保护补偿协同推进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提高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GDP转化率,实现GEP和GDP双增长。

(三)完善要素支撑,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产业发展的强弱与资源集聚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县域的发展是人力、土地、资本等各生产要素的发展,只有振兴生产要素,才能振兴县域。

1.提升城镇功能品质

县域往往处于市场边缘和交通末梢,要素布局分散,如果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上不去,那么其在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出来。要按照城市功能与品质“一年有提升、二年上台阶、三年进一流”的目标要求,完善城镇的基本设施和基本功能,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

第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提升县所在镇、特色小镇以及区位条件好、资源优势强、人口规模大、发展潜力大的镇,形成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

第二,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居民生活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有次序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对义务教育、农业科技服务、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需要程度甚至高于“硬件”建设,需要提高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与供给。同时,要努力发挥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在县乡,特别是在农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生产与供给中的作用,动员民营企业、非盈利组织、社区、个人等通过不同形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三,围绕“三城同创”(三城分别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升精细化、全覆盖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水平,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共管、市民自治”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

第四,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鼓励和引导转移人口积极参加城乡居民的各种基本保险制度,鼓励和支持进城人员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市民化质量,不断提升城乡融合水平。

2.構建多维人才机制

无论县域经济发展到哪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优质劳动力要素做保障。

第一,抚州县域受财力、发展平台等区域综合环境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较难,且高端人才引进或定向引进等方式影响面较小,不能解决县域大量缺人才的困境。所以要把政策针对的对象放眼到各个层面的大量的普通人才身上。

第二,由于现存的二元体制结构,抚州县域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抚州县域的经济体量在全省的地位一时提升较慢,更需要加强政策推动的力度,围绕推进人才本土化,提供落户、购房、配套等多重保障和激励。

第三,继续实施柔性引才政策,开展“双返双创”活动(才子返乡创新、抚商返乡创业)及“三请三回”活动(请乡友回家乡、请校友回母校、请战友回驻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划拨资金等方式,争取上级更多财力支持,充实县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第四,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掌握县域人力资源的情况;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把职业农民和非职业农民区分开,培养农业骨干农民。

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第一,推动绿色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水域养殖权、林地使用权以及森林碳汇抵押融资模式,发展动产和权利质押、组合担保贷款、供应链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以产权多元化撬动资金。

第二,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力量,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体系。比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合理扩大有效投资”、“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资本金比例”和“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要抓住机会,加快基建项目PPP模式的推行力度。

第三,完善县域信贷机制的,如探索建立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制度,拉长贷款期限,缓解还款压力。

第四,推动县域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发挥好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创新产业引导基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三只产业基金和市担保集团的作用,提升县域融资担保能力,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猜你喜欢

抚州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
Task 10
十九大后江西第三“虎”肖毅落马
新时期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研究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