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业绿色发展认识与实践的思考

2019-03-08李景平杨锚赵明李连海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考

李景平 杨锚 赵明 李连海

摘要:针对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和实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深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性、价值取向以及方法要求的认识;利用供求关系和政府市场“两只手”理论,遵从问题导向,从“供给端绿色生产怎么推、需求端绿色消费怎么拉、两手互动农业污染怎么治”的角度,探讨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得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围绕绿色生产生活生态方式的形成,创新绿色生产技术、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建立绿色消费动力机制、出台绿色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的结论,并提出了有关工作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认识与实践;思考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里的“观”,即观点、理念,属于认识层面;“农业发展”属于实践层面,“革命”则是指在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到“发展理念、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经营体系、政策制度”等全方位。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发出了农业绿色发展这场深刻革命的动员令。农业农村部对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可以说开局良好,各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表象上看,农业绿色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上层热基层冷、政府热市场冷、说着热干着冷的现象,把农业绿色发展当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推动工作一哄而上,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干起来是更难以落在实处;从实际上看,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从根源上讲,还是对农业绿色发展认识不够深入,实际推动方法上有偏差。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實践。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既要对绿色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刻理性认识,又要将这种理性认识在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上实践。或者说,农业绿色发展能否取得成效、取得多大成效,主观上取决于各行为主体的认识水平,客观上还要受农业绿色实践能力的制约。因此,农业的绿色发展不单靠出台几个文件,推进几项措施就能见到成效,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和一个复杂系统,首先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去完成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要到实践中去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本课题组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哲学思考,探讨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一、用哲学观点深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认识

(一)从矛盾规律看待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当前搞农业绿色发展是不是早了点,政府这只手是不是伸得长了点,更多的还是体现了一种长官意志或行政命令。这种看法无疑是不正确或片面的,它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40年发展,我们创造性地处理好了人与地的关系,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同时由于粗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被大量消耗和浪费,环境承载能力亮起了“红灯”,人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吃得饱,而是更希望吃得绿色、吃得健康,对“带毒的空气”“污染的水体”“有害的食品”,日益痛恨乃至零容忍。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存在,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生产方式不仅是民生所求,更是全部经济政治活动的必然要求。农业绿色发展就是我国迈入新时代后农业发展理念的扬弃,是绿色发展观在传统农业上的实践,需要受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而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绿色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则是解放绿色生产力,发展适应绿色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关系的客观需要,这是由我国实践着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决定的,也是被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史所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二)用人民观点来思考农业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观,包含了人民的基本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人民中心论与人民主体论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要在哪方面下功夫,为群众排忧解难。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传统农业发展目的,主要是解决13亿人赖以生存和进行再生产的基本需要。而对照目标任务,农业绿色发展注重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的是人关于安全、环境、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的是农业绿色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解决的是农业绿色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上述“为了谁”和“依靠谁”,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两者构成了农业绿发展的人民价值取向。

(三)以对立统一法则把握好农业绿色发展的推进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农业绿色发展既涉及观念、认知,也涉及生产、经营、消费各主体,还涉及管理、政策、措施、机制等各方面,利益诉求不一,关系错综复杂,需要运用好对立统一的法则,分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几个关系,以掌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方法与内在要求。

一是绿色与效益的关系。总体上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引。这里有一个基于实践的认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论述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发展理念不断上升的理性认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出现对立时,必要时效益可以让渡一部分于绿色,并且要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本质就是释放绿色生产力,从根本上看绿色和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就是既要绿色又要发展,以绿色促进发展,解放绿色生产力,促进绿色生产和生活,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市场在要素配置上要起决定性作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则要起到强有力的规划、督促和保障作用。政府和市场发挥的作用是对立统一的,两只手都要强,但强的方面不一样。政府先期还是要起到主导作用,待市场发育成熟后要及时“让权”。农业绿色发展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理顺体制机制,倡导绿色消费,对薄弱环节有必要予以资金撬动;市场主体(这里主要指生产、经营主体)要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以及政策洼地效应,主动选择人力、财力等要素流向,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源头防治与污染治理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赢三场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其中一项硬任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减存量和减增量并举,源头防治是减增量,污染治理是减存量。这里仍然有一个认识问题,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减增量是治根本是主要矛盾,减存量是治症状是次要矛盾。但问题的前提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同时也用去了占世界30%的化肥和世界第一的农药使用量,环境承载能力几乎到达极限,土壤、水体污染状况触目惊心,不治理、缓治理人民群众不答应。在此背景下,污染的快速有效治理又转化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随着污染状况的改善,源头治理自然又成为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减存量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成绩;减增量带有基础性、长远性,一时一地不容易看见,必须防止一边减存量一边有增量的情况发生。从某种意义讲,减存量是被动为、应当为,减增量是真正为、主动为,但要注意二者是辩证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四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既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又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运用好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将当前与长远统一起来抓。总体来看,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严守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粮食安全等底线不动摇;加快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研发;提升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加强消费引导等工作来支撑。以上工作有的管当前、有的管长远,当前工作主要抓点带面,长远工作主要建章立制,两者也是对立统一于具体实际工作中。

二、关于农业绿色发展实践路径的探讨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区域性差异较大,农业绿色发展实践模式千差万别。本论文为了便于研究,从纷繁复杂的具象中抽象出简单化链条来进行分析探讨。即:遵从问题导向(论文引言所述的“生产方式、产品供给、面源污染”等方面的主要問题),从供求关系和政府市场两只手的理论出发,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污染治理”三个角度,来分析探讨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基本论述逻辑是:以扩大优质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绿色生产;以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拉动绿色消费;以污染治理为绿色生产提供基础条件,为绿色消费创造环境;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环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简单说就是“推、拉、治”三个字,即推动供给端绿色生产、拉动消费端绿色消费、加强产地环境污染治理,三位一体促进绿色发展。

(一)供给侧,绿色生产怎么推

从供给侧推动绿色生产,就是要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低端农产品供给、扩大品质高、品牌好、销路畅的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改变一头是大路货农产品价低、销难,一头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1.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绿产业结构。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重点从“品种、品质、品牌”三方面着手,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调减高耗能和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系列新品种,从源头上优化产品结构。严格按照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全程标准化、可溯源的方式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创响一批有“土”味、有“乡”味的特色品牌。

2.围绕投入品减量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技术。推行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法”等绿色发展措施。通过结构调整(品种)、提升地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轮作倒茬)、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新型缓控释和水溶性肥料等)等措施减少化肥使用量。通过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释放天敌、生物农药、诱捕杀灭、机械除草等)、科学用药(适时防治、对症用药)减少农药使用量。通过推广降解膜、残膜回收等减少地膜污染。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将“好山好水好地出好产品”理想变成优质安全农产品产出的现实。

3.围绕高效集约可持续改善绿色生产方式。一是推进节约集约生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旱作技术,推广抗旱新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逐渐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二是推进立体生产。提高水、土、肥、光、热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从平面利用到立体利用、从单一利用到复式利用。例如,稻田养鸭、稻田养鱼(虾、蟹)、稻田间作水生花卉(水生蔬菜)等水田立体模式;果树、牧草、畜禽、沼气为基础的生态果园模式。三是促进循环发展。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如沼气、畜粪等的利用,发展“猪(牛、羊)-沼-果(菜、茶、粮、桑、林、药)”等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循环链。如围绕秸秆“五料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发展“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的生态循环链。统筹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循环利用,就是捡回农业的另一半。

4.围绕农业多功能性激发绿色生产新动能。充分发挥农业承载的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载体,推进绿色协调发展,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种下“玉白菜”、栽下“摇钱树”、打造“聚宝盆”。充分挖掘原生态产品,土菜、土蛋、土蜂蜜等“土味”,野菜、野蘑菇等“野味”,山地鸡、山地猪等“山珍”,鱼虾蟹等“江湖味”。发展“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新模式,拓展农业外延,发展乡村游、休闲农业游、亲子农庄、创意农业、民宿等旅游产品,提供生态保护、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增值,激发全社会参与绿色生产的新动力,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

(二)需求端,绿色消费怎么拉

从需求端拉动绿色消费,就是要以高端优质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拉动绿色消费多元化,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美誉度推高绿色消费的公信力,以优质优价的形成,构建绿色消费的持续动力机制。

1.以高端特色专享的优质产品需求拉动绿色消费多元化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农产品消费已由“有什么消费什么”转变为“想什么消费什么”。居民膳食结构也由传统的主食为主,到肉蛋奶消费增加,高端水果、特色蔬菜、水产海鲜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消费持续攀升。大众商品消费减少,中高端消费上升,消费者从追求便宜到更看重品质,更讲究营养和健康。不少市民表达出“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观念。此外,一些特殊群体,还有对低糖型、蔬菜型水果以及主食类专享品种的需要等。不同人群高端需求的多样化,对多元化、精细化的绿色消费产生了强烈的拉动。

2.以绿色有机地标等品牌发展拉高绿色消费公信力。品牌是信誉的凝结,是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近年来,农业品牌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提升品牌带动能力,打造一批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农户品牌。在推进品牌战略中,以绿色有机和地标公共品牌为引领,以企业自主品牌为载体,通过连接基地与农户,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标准化程度,通过连接市场与消费者,打通全产业链,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企业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农产品+企业品牌”、“区域公共品牌+绿色、有机、地标品牌”等融合共享发展模式,将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品质特性与绿色有机农产品突出的安全优质、全产业链优势有效对接,进而培育一批区域特色“乡土”公用品牌,打造一大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品牌集群,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绿色消费公信力,提振绿色消费信心。

3.以优质优价拉动形成绿色消费的动力机制。绿色消费的持续动力机制在于优质优价的形成。而优质优价的形成主要由三个要素起作用。一是优质。主要体现在产品使用价值和使用者主观效用两个方面。二是信息对称。主要指优劣产品使用价值的差别,以及由之带来的主观效用的高低,以品牌美誉度的形式及时传递信息。三是价格机制。优质产品+品牌美誉的信息对称+消费者体验验证,促成价格机制形成。因此,要在绿色、有机与地标农产品等优质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其发展理念、标志形象、技术标准、品牌文化,形成强大的品牌美誉度,依托示范、专營、线上线下推介等快速传播信息,以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为拉动绿色消费提供持续动力。

(三)“两手”互动,农业污染怎么治

“两手”互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就是要注重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从“堵”“疏”两头发力,综合施策、系统治理。

一是从农业污染源头“堵”。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普遍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用化学品投入量过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充分。因此,实现污染源头减量是遏制农业污染的根本途径,需要统筹考虑从产业、品种选取、绿色生产技术采用、投入品减量替代、农产品产出与污染治理成本测算、杜绝工业废弃物直接进入产地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形成的因素,优化农产品产地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

二是聚焦重点污染“疏”。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农业污染治理,对主要领域、重点区域、主要污染源进行集中治理。对用肥量大、用药敏感的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支持引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积造和施用有机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淘汰高毒高用量高残留农药品种,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提高畜禽粪污和秸秆、地膜的资源化利用效率,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对农业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控制农业开发强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主要考虑发展资源消耗量小,环境成本低的农业产业。

三是“两手”互动统筹治理。政府和市场要各司其责,政府重规划、引导、监督、宣传推广,市场要发挥主体作用,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参与谁受益”,既落实市场主体责任,也调动其积极性。“两只手”协同配合,统筹考虑,合理分析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特点,主要依靠走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途径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具体来看,特定区域要根据水源条件、土壤特性,畜牧业养殖规模和集中程度,以及交通运输条件和气候条件来选择优势作物品种,同时养殖业要在综合考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易程度和区域消纳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种植业可提供饲料量和种类,合理确定养殖类型和规模,力争做到区域内农业资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

三、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建议

综合以上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哲学认识,对“推、拉、治”实践路径的分析,我们认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围绕绿色生产生活生态方式的形成,创新绿色生产技术、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建立绿色消费动力机制、出台绿色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据此,提出如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深化农业绿色发展顶层设计

深化对农业绿色发展必然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全产业链发展特点,引导农业生产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依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等布局规划,总结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经验和模式,重点以县域为单位,立足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区位优势度,合理确定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创新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科技研发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政策体系创新。加快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把好准入关口,完善以绿色为导向的监测与考核制度。

(二)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创新

要突出绿色导向,把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转到低耗、生态、节本、安全、优质、循环等绿色技术上来,要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配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的研发力度。抓好试点示范,集成组装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扩大推广范围,放大示范效应,做好相关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工作。

(三)加快培育农业绿色发展市场主体

在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中,要集中资金和项目支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规模和资金自持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补贴资金主要用于符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绿色发展相关投入,包括农业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扶持农业绿色生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绿色产业。在市场消费终端,实行绿色消费补贴,培育绿色消费群体,加大绿色消费的培训和科普宣传力度,营造绿色消费良好氛围。在农业污染治理中,要适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落实市场主体责任。

(四)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

主要围绕“推、拉、治”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政策措施建议工具箱,供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参考。

1.关于“推”的方面。加大绿色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制定有机肥厂、生物农药企业、规模化大型沼气、残膜加工、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处理工程用地(按设施农业用地进行管理)、用电(享受农业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使用价格机制,包括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阶梯价格机制等。

2.关于“拉”的方面。建立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坚持补贴向优势作物、优势区倾斜,转变补贴环节、补贴方式,由补贴生产过程转变为补贴绿色生产效果或生态保护效果,由政府直接补贴转变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的支持力度,对申请主体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补贴力度。

3.关于“治”的方面。积极培育从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企业和组织,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三方治理模式。加大水肥一體化、秸秆、地膜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设备的研发支持力度,加大对土壤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种养循环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遴选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扩大推广范围,放大示范效应。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地方农业绿色发展的监督和考核。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