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洲猪瘟防控策略的哲学思考
2019-03-08翟新验张衍海刘胜旺郭辉
翟新验 张衍海 刘胜旺 郭辉
摘要:非洲猪瘟是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第一杀手。2018年8月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以来,先后在31个省份和香港地区发生130余起疫情,给生猪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农业农村部将非洲猪瘟防控列入2019年的五件大事之一。本文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防控现状、面临挑战,并思考提出相关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议,以期对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策略;哲学思考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于1921年在东非肯尼亚首次确诊,临床症状与猪瘟类似,故名非洲猪瘟。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跨国人员往来等的日益频繁,非洲猪瘟进入高发期,目前世界上已有64个国家发生该病,年均增加约1000起疫情。2018年以来,全球有25个国家报告发生650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其中新增疫情国家4个。2018年8月我国辽宁省沈阳市首次报告非洲猪瘟疫情,10个多月时间先后在31个省份和香港地区发生134起家猪疫情和3起野猪疫情,扑杀生猪一百多万头,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冲击和损失。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好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农业农村部也将非洲猪瘟防控列入今年的五件大事之一。
本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防控现状、面临挑战,并思考提出相关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议,以期对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特点及国内疫情流行特征
(一)非洲猪瘟的特点
非洲猪瘟以高热、皮肤发绀及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的严重出血为特征,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现阶段国内外尚无有效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猪一旦被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100%,防控难度极大,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第一杀手。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非洲猪瘟也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列出重点防范的13种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二)国内疫情流行特征
1.疫情传入渠道复杂。非洲猪瘟对我国来说是外来动物疫病,2007年东欧格鲁吉亚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我国即开始并连续开展非洲猪瘟国家监测,截止到2018年7月底,全国范围内共监测样品12.6万份,没有发现非洲猪瘟血清学和病原学阳性样品,也从未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洲猪瘟传人我国的可能途径主要有生猪产品非法贸易活动、国际旅客夹带、野猪跨境移动三种途径,上述三种途径已分别从走私入境的猪胃、自乌克兰归国旅客夹带香肠和吉林野猪疫情的检测结果得到证实。
2.疫情传播途径多样。调查结果显示,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餐厨剩余物(泔水)喂猪,约占43.5%,这是引发小型生猪养殖场、户疫情的主要原因;二是人员与车辆等机械带毒,约占41.2%,是引发大型生猪养殖场发病的主要因素;三是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约占15.3%,特别是猪肉产品带毒率高,是泔水污染带毒的主要来源。
3.病原污染面较广。所有30个内陆省份以及海南省均有非洲猪瘟疫情发生,涉及达到98个市(区、盟)、118个县,香港也在屠宰场发现阳性病例。局部地区疫情复发,有的地区甚至一度呈现流行态势。大、中、小等各种养殖规模和类型的生猪养殖场、户,养殖、屠宰、运输等各环节,家猪和野猪等均有疫情发生,病原扩散范围广、覆盖环节多。此外,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可在自然条件下长期保持感染活性,尤其是处置疫情时采取的病死猪深埋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估。
二、当前国内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分析
(一)目前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成效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科学判断,沉着应对,会同和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启动最高级别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响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督促指导各地严格责任和措施落实,形成联防联控合力。一是封锁疫点、疫区,立即扑杀发病场、户生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生猪及产品调出疫区、严格消毒等应急处置措施,防止疫情出现二次扩散。二是开展监测并实行排查日报告,对疫情进行溯源和追踪,分析发病特点、传播途径,研判疫情发生发展趋势,及时制定调整防控政策措施,如禁喂泔水、加强各环节生物安全管理、实施分区防控等。三是封堵境外疫情传人的可能渠道,采取严厉打击走私、严格入境旅客携带物查验、严密监控野猪疫情等措施,防止境外疫情再次传人。四是对生猪及其产品采取移动限制措施,通过实施生猪运输车辆备案、优化调运监管措施、调整有关检疫规程等,控制风险生猪及其产品的移动。总体看,这些政策和措施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对有效防控非洲猪瘟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疫情发生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处于点状散发、可防可控状态,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防控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病毒扩散风险依然很高。非洲猪瘟病毒抵抗力强,疫情传播途径错综复杂,生猪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较差的小、散养殖和跨区域长距离调运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政策效应存在滞后性等客观因素持续存在,加之延续数千年的泔水喂豬传统根深蒂固,部分地区养殖者主体防疫和地方部门监管责任措施落实不到位,发病地区生猪和猪肉价格下跌造成地区价格差异引发的违规调运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非洲猪瘟在我国已然从“天灾”向“人祸”演变。加之,我国野猪分布较为广泛,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感染野猪传播的风险也较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
2.易感动物保护手段少。非洲猪瘟病毒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现阶段已研制的一些非洲猪瘟疫苗,有些免疫效力不理想,有些安全性存在问题,暂无法达到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目的。由于没有商品化的非洲猪瘟疫苗,这就严重挑战了我国以往以免疫为主构建的防控体系,现有生猪养猪场、户设施和防控意识普遍建立在免疫防控基础上,生物安全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欠缺,在应对非洲猪瘟时存在诸多漏洞,引发疫情风险较大。
3.境外传入风险持续存在。2019年以来,全球非洲猪瘟疫情形势更为严峻,仅前3个月就新增近2200起疫情,涉及14个国家,疫情发生数量和影响范围同往年相比大幅上升,且我国周边蒙古国、越南、朝鲜等国家先后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加之全球货运贸易交往日益频繁,自疫区国家走私猪肉制品情况屡禁不止,旅客夹带未经高温加工的猪肉制品现象普遍,感染野猪越境传播等行为,以及出入交通工具可能带有感染软蜱等生物媒介,依然是非洲猪瘟境外传入的重要风险。
三、我国非洲猪瘟防控策略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规律、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一)坚持实践观点,正确研判防控形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是实践的观点。辩证唯物论认为,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大飞跃。这些观点要求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树立求实思维。非洲猪瘟对我国来说是外来动物疫病,我们非常希望在疫情发生初期就能够尽早控制和消灭该病。非洲猪瘟传人后,我国先后采取歼灭战拔除疫点、阻击战防止疫情扩散蔓延、阵地戰封堵境外疫情传人、运动战打击违规调运等战术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防控过程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非洲猪瘟具有病毒毒力强且可经虫媒传播、潜伏期长、危害性大等特点,加之我国生猪存栏量大,养殖模式粗放,“南猪北养、北猪南调”的生产管理模式导致生猪跨地区长距离调运频繁,给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也决定了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参考与我国情况相似国家根除非洲猪瘟的实践经历,巴西用了近7年时间,西班牙、葡萄牙分别历时35年、36年才根除非洲猪瘟,并且均付出了高昂代价。因此,要科学看待我国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针对非洲猪瘟防控要注意改进防控理念,从以往单纯“预防为主”的原则,转向“预防为主”与“积极消灭”并重,鼓励从业人员和地方政府积极排查疫情、及早报告疫情和及时处置疫情。在防控态度上,既要反对非洲猪瘟“不可防控的”悲观主义论调,也要反对盲目自大的“速胜论”观点,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正确研究、分析、判断防控形势,科学制定防控计划。
(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选择防控措施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核心观点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树立辩证思维,学会从“两面”看问题,既看到事物具有两面性,又看到矛盾双方并注重双方的相互制约和协同发展。尽管这次非洲猪瘟疫情来势汹汹,短时间内即传播扩散到全国范围,并且缺乏疫苗等特异性防控工具,给我国生猪产业造成严重影响,但也要看到,非洲猪瘟也有其自身的弱点。非洲猪瘟病毒颗粒大,自然传播能力弱,生猪一般通过直接接触病猪,采食污染的泔水、饲料,接触污染的人员、车辆、环境、工具等引起发病,难以通过飞沫等气溶胶方式传播,群内和群间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此外,非洲猪瘟不是人兽共患病,其只感染猪,不感染人、也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掌握非洲猪瘟的这些特点,对我们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有效防控非洲猪瘟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要辩证分析非洲猪瘟疫苗使用问题。一方面,使用疫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压制非洲猪瘟疫情扩散蔓延,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减少短期防控成本,增强养殖业者补栏、复养信心;另一方面,使用弱毒活疫苗存在毒力返强、难以有效区分疫苗毒株和感染毒株等问题,使得防控工作复杂化,增加疫病根除难度。同时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非洲猪瘟不感染人问题。一方面,非洲猪瘟不感染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疫情影响,减少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另一方面,也造成人们对该病的重视和防范程度不高,甚至趁火打劫、发“疫情财”。非洲猪瘟疫情从国外传人以及在国内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防控非洲猪瘟既要“护猪”,也要“控人”,双管齐下,辩证施策。
(三)抓住主要矛盾,切实提高防控效率
矛盾分析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着多种矛盾,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发展的任一阶段,必有而且只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任何事物的诸种矛盾时,必须善于从多种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物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原则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以往我国以免疫为主构建的防控体系重在保护易感动物,由于目前没有商品化的非洲猪瘟疫苗,现在对生猪只能采取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和提高生猪机体自身抗病能力等常规方法,缺乏特异性的保护手段。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传播能力并不强,但在传入我国后,借助饲喂泔水、人员车辆机械带毒传播、违规调运等途径,仅仅10个月的时间就扩散到了全国,“人祸”因素成为非洲猪瘟大范围传播蔓延的重要原因,这是当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面临的主要矛盾。引发疫情的三条主要传播途径中,饲喂泔水、人员车辆机械带毒传播占比均超过40%,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当前的防控重点应放在切断非洲猪瘟传播途径上,严格落实禁喂泔水、加强人员管理和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等措施,提高防控工作针对性,遏制疫情扩散蔓延趋势。
(四)树立唯物史观,准确把握防控进程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过程,要求树立过程思维,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不能落后于历史阶段,也不能超越于历史阶段。自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在肯尼亚报告以来,先后在非洲、欧洲、美洲、亚洲国家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全球64个国家中只有13个曾经消灭该病,其中有3个国家又出现复发,例如比利时在消灭该病30年后又重新暴发疫情。可见,非洲猪瘟具有传播范围广、根除难度大、疫情易反复的特点。目前,我国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尚不清楚其致病机理和免疫机制,也没有特异性的应对方法,从客观上说,我国现阶段尚不具备消灭该病的基础条件和技术储备。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将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前途和方向。巴西在消灭非洲猪瘟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攻坚阶段、巩固阶段和维持阶段。因此,应对非洲猪瘟疫情,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准确把握防控进程,科学划定防控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地消灭该病。同时,非洲猪瘟防控对于生猪产业的各个环节来说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在这场斗争中,没有哪个环节、哪个场所能够独善其身。因此,在防控过程中,要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发挥联防联控优势,充分调动防控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应对非洲猪瘟挑战。
四、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对策建议
通过近一年的防控实践,我们对非洲猪瘟病原特点、传播途径、风险环节、防控重点等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要充分发挥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推动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的原则,将非洲猪瘟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战略规划是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必要之基
在科学把握非洲猪瘟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国家非洲猪瘟防控计划,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全国防控工作。国家防控计划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以提升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的生物安全为重点,加强统筹谋划,明确目标任务,创新防控技术,完善保障机制,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分种群、分阶段、分地区实施防控,为全国非洲猪瘟防控提供总体思路和工作依据,以期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防控局面。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交流合作,跟蹤研究相关国际标准、技术进展及消灭和根除做法,强化信息沟通,推进双边和多边联防联控。到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从养殖到屠宰各环节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区域防控非洲猪瘟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并建立起维持其无疫、根除的长效机制。
(二)分区防控是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必由之路
目前,非洲猪瘟已扩散到全国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控制、消灭和根除该病既不现实,也不科学。非洲猪瘟防控既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切断非洲猪瘟传播途径这个关键点,从生猪养殖、调运、屠宰,以及产品销售、食用、泔水处理等多个环节人手,强化风险分析、监测预警、应急管理、生物安全管理,以及加强检验检疫,防范境外疫情等综合防控措施,并积极推进实施非洲猪瘟区域化防控。一方面,推动实施非洲猪瘟分区防控策略,建立非洲猪瘟分区防控协调机制,科学划定区域范围,实现区域内生猪产销基本平衡,降低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探索开展联防联控工作,为下一步在区域内消灭、根除该病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做法和我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管理经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地区开展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无疫区建设,率先在养殖企业或部分地区实现非洲猪瘟无疫状况,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逐步扩大无疫区域范围,最终实现在全国范围消灭、根除该病的目标。
(三)科技创新是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必须之举
非洲猪瘟防控不能固守免疫状态下的传统防疫思维,要树立创新思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一方面,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建立非免疫状态下防控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加强生猪产业全链条生物安全管控,提高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生物安全整体防控水平,构筑生猪产业生物安全屏障。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研究,为疫病防控提供有力武器。要加强非洲猪瘟病原学研究,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长,蛋白多且复杂,尤其要重点研究其致病机理和免疫机制;强化病原和抗体诊断制品研制,提高现场快速检测诊断能力;要积极开展非洲猪瘟疫苗研究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研究成果开展技术攻关,争取早日实现突破;要加强生物安全消毒制品研究,提高不同环境条件下养殖场所、人员、车辆等消毒功效;要加强无害化处理技术、设施设备研究,提高泔水、病死猪、带毒肉品的无害化处理水平,消灭传染来源。
(四)保障措施是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必备之要
非洲猪瘟防控离不开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防控工作负总责,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有序推进各项防控措施落实。二是条件保障,包括经费保障、机制保障、人才保障等。在经费保障方面,制定出台国家非洲猪瘟防控计划要有配套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建立经费持续投入机制,并动员引导各界积极支持,以保证计划任务落实和防控目标实现。在机制保障方面,建立防控效果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改进防控政策和措施,决定防控经费投入方向和数量,提高防控效率和效益;建立完善政府引导、扶持、监管,市场激发企业防疫主体活力的防控机制,提升依法防治水平;加大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更多新技术及时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应用。在人才保障方面,加强非洲猪瘟防控相关知识宣传培训,提升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能力,加强监督执法和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强化边境省份等高风险地区实验室的监测技术指导,充实和提升防控人员力量,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非洲猪瘟防控事关国计民生、乡村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通过不懈努力消灭非洲猪瘟,保障我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