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情境营造

2019-03-08何苗

西部论丛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高校教学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当中重要教学内容之一,高校课堂教学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以及传承基地之一,为了让“学院派”的民族民间舞更地道、更具风韵,应重视课堂中对于传统舞蹈既定的表演氛围以及情境的营造。本文主要从情境营造的角度对高校当中的民族民间舞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情境教学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探寻出更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 民族民间舞 教学 情境营造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我国高校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加强对民族民间舞教学手段的摸索与试炼,做好情境营造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顺应时代发展,提升教学效率。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问题,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也相对较为传统,大多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在上课时通常只注重学生的肢体动作是否规范[1],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舞蹈也有着其独有的民族特色,高校开设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跳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历史文化[2]。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内蕴的解读与灌输,缺乏对学生内在感官能力的培养,导致目前我国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其“风格性”严重缺失的问题。

(二)、课堂缺乏吸引力

纵观当下国内高校的民间舞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员都能做到“口传身教”这一基本要求,但高校的学生思维更成熟,情感更丰富,理解力也更强,此阶段的民间舞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民间舞其风格特征进行“内模仿”的情感需求,因而高校与附中教学最大的差异,不光是对学生肢体解放与肢体协调的训练,而是对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提升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与给予。需要教员运用更多的手段与方法,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力,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捕获学生的集中力,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高校当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境营造

(一)、营造场地情境

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其表演也是没有特定的舞台概念,小河边、村寨旁都可以作为表演的舞台,而这种特性也使得民族民间舞和其他的舞蹈种类区分开来,显现出更加强烈的艺术特征。对于高校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为学生营造这样的场地环境,让学生在场地环境当中感受和体验民族民间舞的不同,加深对舞蹈内涵的理解,这样也能够为学生学好民族民间舞打好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施:一是对虚拟场地的创设。由于高校在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真的将场地搬到相应的地方去,因而在对场地情境进行营造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虚拟场地环境,来弥补高校场地的限制[3]。比如在教授傣族舞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吊脚楼、丛林等傣族人民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先了解到傣民族生活的地域环境特征、气候特征、服饰特征等,再在课堂训练时,配合传统的傣族音乐,加以言语的启发引导,启发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这样的视听体验当中更为深刻地感受当地民族文化,从而在表演的时候能够对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为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二是实际进行采风。对于一些具备相应条件的学校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到实际当地进行采风,真实感受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真正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去认知和感受,并且可以安排学生在当地进行舞蹈表演,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感官冲击,这样以后学生再表演的时候就很容易回想起当时的那个场地,从而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二)、营造仪式情境

民族民间舞是来源于民间生活的,因而舞蹈本身的含义和民族民间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生活当中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式都会有相应的舞蹈,比如祭祀、祈愿等这些仪式,都是民族民间舞的重要起源,像是傩舞就是从民间的祭祀仪式或是驱鬼逐疫当中脱胎出来的,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仪式情境对于民族民间舞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去感受舞蹈的起源,感受舞蹈当中所包含的更多内容,这样才能够对舞蹈理解更加透彻,不会出现表现偏差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在表演南丰傩舞中《观音坐莲》这段舞蹈的时候往往表现得过于欢快,尤其是在戴上面具之后就会更加有一种喜感的效果,这就是对这段舞蹈的仪式环境不清楚造成的[4],其实这一段主要是要表现对观音菩萨的祈求心态,是要抱着恭敬、虔诚的感受来表演,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仪式情境,可以让学生提前观看相关的仪式影像资料,包括视频中的仪式是哪方面的,是为了什么而举行的仪式,舞蹈是怎么衍生出来的,教师只有提前为学生营造这样的仪式情境,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所跳的舞蹈起源,避免出现闹笑话的情况,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毕竟学习舞蹈并不是只掌握跳的技巧就可以,还需要了解舞蹈的内涵,从而能够将舞蹈表现得更加具有感染力,这才是民族民间舞教学所追求的。

(三)、营造角色情境

在民族民间舞当中会有很多的角色区分,不同的角色其所表现的内容和舞蹈也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民间舞所包含的艺术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在东北秧歌这种类型当中就有很多的角色区分,不同角色在表演的时候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风格也是差别非常大的,像是“鼓子”属于幽默风趣的角色,而“棒褪”角色对于动作的利落性要求更高[5],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角色的差异,那么就很难在表演的时候将不同角色的舞蹈要求表现出来,因而教师在日常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角色情境的营造重视。对于舞蹈当中的不同角色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角色的特点、由来,接着对于一些舞蹈当中非常经典的角色,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角色专题,包括角色服饰、动作、配合等等,让学生在这些经典角色分析当中掌握自我进行分析的方法,最后这是要让学生来亲身体验,通过实际的角色情境体验来真正感受角色的魅力和不同,比如教师可以准备相应的服装,在训练时加以服饰特点辅助训练,如维族的帽子、辫子;傣族的包裙;羌族的腰带等,并对于服饰特点所带出的既定的动律动态进行解读,让学生在进行表演时,有意识地代入这样的情境,去感受和体会。这样,学生的表演会更自然,更具风格性以及真实的角色感。

(四)、营造民族生活情境

教师应该加强“风格性”组合的训练,用传统舞蹈的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传统舞蹈表演时的生活情境,让课堂中的民间舞更具“田野民间”的生命力,更有味儿。如,教授羌族舞蹈单元,在训练女性胯部动律的时候,就参照羌族“巴绒”舞蹈的形式,让女孩儿们连臂踏歌,突出胯部以及腰带的律动。再比如,在进行蒙古族舞蹈训练时,先让学生找到蒙古族豁达、豪迈的心态,可以围坐在一起,将顶在头上的碗捧在手中,唱起蒙古族传统的酒歌等民歌,寻找宴席时的氛围和心态。随后再自然而然地跟随所营造的情景进入组合训练。因民族民间舞都源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营造其民族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更为真实的内在情感,并将情感自然地带入到组合训练当中。

结 语

我国高校当中的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是研究和传承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课堂情境的营造,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热情,在热烈、真实、生动的课堂氛围中,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高校课堂中的民族民间舞更“活”,更具韵味。

参考文献

[1] 吴睿.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美学意蕴[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6):156-160.

[2] 王瑞洁.神形兼备——浅谈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风格性的训练[J].艺术评鉴,2018(16):114-115.

[3] 李娟.学院派元素教学法实践中民族民间舞蹈角色特点的缺失[J].当代音乐,2018(08):112-114.

[4] 杨林.试析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教学规律——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J].新闻爱好者,2018(05):101.

[5] 穆瑞鹰.“互联网+”模式下民族民间舞教学思考——以东北地区民间舞为例[J].艺术教育,2017(Z8):134-135.

作者简介:何苗(1985-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碩士学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表演、教育、编创。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高校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分析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民族民间舞体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