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影响及防范
2019-03-08吴洽兵
吴洽兵
摘要:随着传媒环境的改变,新闻反转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新闻现象。人人都是麦克风、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时代,“反转新闻”频繁发生,导致社会公众对于媒体及其报道产生不信任感,这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带来了负面效应。研究新闻反转的负面影响,剖析新闻发生反转的深层次原因,尽可能减少新闻反转的发生,才能维护媒体的公信力。
关键词:“反转新闻”;公信力;把关人;防范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KG1.5mm]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1-0050-03
2018年10月28日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新闻的反转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坠江事件发生后,最初报道的坠江原因是“桥上一辆红色小轿车逆向行驶,司机为了避让,冲出桥面”,女司机随即被“骂”上热搜。第二天公交车后车行车记录仪视频公布,卻显示是公交车突然越过道路中心实线,撞断大桥护栏后坠入江中,舆论开始反转,有网友爆料称“公交车司机凌晨5点还在k歌,导致开车时睡着了”。11月2日,公交车行车记录仪还原事故发生时的情况:一位女性不断怒骂公交司机,击打司机的头部,司机愤而还手,一阵晃动后视频结束。真相浮出水面,“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中新闻反转之快和网络暴力之恶劣,却令人深思。
一、“反转新闻”的负面影响
“反转新闻”是什么?简单地说,“反转新闻”指“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件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1]。“反转新闻”有不少相近的概念,如新闻乌龙事件、新闻反转剧等。“反转新闻”毁损当事人形象,挑战媒体的公信力,侵害公众知情权,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伤害新闻的当事人
新闻反转,总是伴随着网络暴力,受伤害最大的往往是事件的当事人,当事人遭到网络暴力的屡见不鲜。在事件尚未明了的情况下,极度的新闻曝光和未经证实的新闻报道,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干扰。“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中,子虚乌有的事情被当作新闻事实,“女司机”、公交车司机的个人隐私一次次被曝光,在网络上承受舆论一波又一波的攻击。网民的群体谩骂、人肉搜索、煽动性的失实言论,极大侵害了新闻当事人和其亲朋好友的身心健康,新闻报道保护当事人隐私等原则也难以落到实处。
(二)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首要的责任是给受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实事求是”是对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媒体通过一次次的深入采访报道,提供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报道,才能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当新闻被一次次反转,公众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他们对媒体传播的信息就会持有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长此以往整个舆论生态会逐渐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反转新闻”“不仅给受众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带来了困扰,更消解了公众对媒体报道的信任”[2]。一条条“反转新闻”损害了媒体公信力,破坏了正常的舆论生态,侵蚀着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底线。即使事实真相最终水落石出,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已经大打折扣,想要重新建立信任,异常艰难。[HJ2.3mm]
(三)侵害公众的知情权
新闻反转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是虚假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变异”,损害的是受众的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媒体权利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保证社会的知情权。新闻媒体是公众知情权的维护者和体现者,公众的知情权需要通过媒体的真实报道才能得到落实,知情权的获取,离不开新闻报道、信息公开权等的配合。而越来越多的“反转新闻”,误导公众做出公正理性的判断,可能使受众由于信息错误产生一系列错误反应,这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极大伤害。
二、“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分析
“反转新闻”并非互联网传播场域中的特有现象,在传统媒体中也偶有发生。只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勃兴,新闻生产的方式发生剧变,一些媒体为了使发布的新闻迅速受到公众的注意,往往在没有对事实进行调查的情况下,抢发新闻,导致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更加频烦地发生反转。
(一)新闻事实的真相缺失
“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真实写照,原创的内容、深入的调查采访报道,成为了社会稀缺品。由于各大媒体往往都引用同一信源,一些自媒体甚至没有信息来源,对新闻事实真相的采访和核查自然无法落实。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和普通发布者都求急求快,希望在发布上抢得先机,这就使得媒体为了争夺时效而不去严谨规范地核实事实。“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后,一家媒体仅凭网络上的几张图片,以及一些空穴来风的消息,就迅速发布所谓的动新闻,报道事故“系女司机逆向行驶造成”。新闻报道发布后中,各种谩骂、人肉女司机的内容蜂拥而至,形成了巨大的舆论漩涡。像这样,获取信源后不进行核实调查,仅凭掌握的部分事实就抢先发布消息,就为新闻出现反转提供了机会。
(二)媒体“把关人”作用缺失
新闻传播活动中,“把关人”不可或缺,它可以把虚假、错误的信息进行剔除,使得网络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可是随着媒体竞争加剧,“抢发头条”“发独家新闻”成为媒体主要的新闻理念。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得网民在交流时,几乎可以不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而随性进行自由表达,“有图并不一定有真相”,成为媒体必须面对的新的困难之一。而在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中,新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不愿付出过多精力去调查、甄别事实和细节,反而往往借题发挥,热衷制作“标题党”新闻,使用极具夸张的标题来获取更多的阅读量、点击率,最终呈现给公众的是和新闻事实严重脱节的新闻。事实上,如果有“把关人”严格把关审核,媒体采编发布更为严谨规范,很多事件就可以避免出现反转的情况。
(三)先入为主的刻板成见
所谓“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他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3]。如今许多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习惯将人物进行标签化、脸谱化的处理,而公众在没有完全链接事实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因为刻板成见,情绪被媒体的报道所左右。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这一新闻事件的传播路径来看,事故一发生,网民就给轿车司机邝某娟贴上“女司机”“高跟鞋”等标签。发现错怪“女司机”邝某娟后,又迅速转向已经坠江的“公交司机”,当事人标签化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长期关注网络舆情的评论员曹林认为,新闻反转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场浮躁的标签战。“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变换的标签牵着鼻子走,而没有去探究事实和是非。一些误导舆论者,都善于借助标签去操纵舆论。”[4]刻板成见导致公众依照平时的经验、习惯、情感、见解,按照惯性思维和固有印象,感性而非客观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三、“反转新闻”的防范对策
(一)规范新闻采编管理流程
新闻事件本身就是正在进行时的,是动态变化着的,只有掌握了事实的真相,客观公正而真实地报道,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新闻的反复转变。这就要求媒体机构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激励、规范和约束,把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贯彻到新闻采编全过程中。新闻记者必须要到新闻现场去,到基层去,客观调查采访事实真相。媒体要从采编管理、信源审核、转载审核、采编队伍管理、发布流程等方面建立规范化机制,通过不断细化新闻采编和管理的各项流程来强化媒体责任,以提升新闻队伍的专业素养来达到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真实。
(二)加大网络环境监管力度
网络媒体时代,信息数量繁杂无序,删改内容的技术手段十分简便,普通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删除、修改。形式和技术快速更迭的新媒体,加大了信息鉴别的难度,给新闻反转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
互联网也有“公序良俗”,新媒体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监管部门必须加大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管,建立对事实真实与全面性的把关责任追究制度,同时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加大新闻信源管理力度,建立信息的自我审核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经发布《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明确了相关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和管理部门的职责义务范围,明确了安全评估内容、过程、规范和机制建设要求等,这就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自觉有效地履行职责,把“反转新闻”关进“笼子”里。
(三)提升公众的新媒介素养
“反转新闻”既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又是媒体和受众选择性认知、建构和传播的产物”[5]。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不仅需要新闻人去积极引导,也需要每一位公众的密切配合。自媒体时代开创了普通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权利,“公民记者”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热情高涨,在良莠不齐的网络空间,公众更应该客观真实地传播新闻事实,公正理性地发表评论。
提高公众的新媒介素养,坚守社会道德底线,是防范新闻反转现象频发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6]。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终水落石出后,“我们是不是还差那位女司机一个道歉?”“该好好反思谣言之祸了”等理性声音,对引导社会公众从事件中汲取教训,自觉提高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行为,起到了亡羊补牢的作用。只有公众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专业知识,学会养成质疑和批判精神,才能使他们面对新闻事件时能够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理性地传播和评论,自觉地维护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真实、真相、真理應该是新闻事业的永恒追求。“反转新闻”作为虚假新闻的一种变异形式,其涉及的新闻事件很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但往往却是以媒体公信力和健康舆论生态的损耗为代价,“反转新闻”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信力的公敌。在此形势下,媒体机构、新闻从业者要在求快还是求真、理性还是感性中做出合理选择,通过科学可操作的制度和流程设计,有效防范和规避“反转新闻”。行业部门和社会大众也需要从自身做起,形成“人人都是监督者”的社会氛围,清除“反转新闻”的生存土壤,共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促进新闻舆论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焱,刘冲.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14(12).
[2]吴星星,靖鸣.试析自媒体语境下的逆转新闻现象[J].新闻爱好者,2016(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曹林.“新闻反转剧”背后的浮躁标签战[N].中国青年报,2014-07-20(01).
[5]宋祖华,李艳.“反转新闻”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6(11).
[6]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质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7](美)Bill Kovach,Tom Rosenstie.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