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项目式教学在《庭院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019-03-08陈代李菲
陈代 李菲
【摘 要】环境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庭院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式教学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笔者从事教学之余做实际项目案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运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学需要重点注意的环节。按照项目的类型将教学内容以课程设计为重点,结合课题任务及学生的接受力,进行某些侧重点的练习,通过项目式的教学方法让任课老师知道应该在哪方面加强学生的训练,更能够切实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庭院景观设计;项目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186-01
一、《庭院景观设计》课程定位
《庭院景观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专业中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课程理论、庭院景观设计基本要素、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方案汇报、实际施工等几个组成部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讲解本课程,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而在项目式教学中,根据某别墅庭院实际项目,让学生现场测量,然后做出方案,分别汇报。
二、《庭院景观设计》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公司实习等于零基础起步学习,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满足公司的用人需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室内外设计的基础设计流程和方法,还要具备较强的施工图绘制能力、效果图表现能力、对材料的认识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对工程施工工艺的了解等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敏锐的创意设计思想、新颖的设计理念。
专业性强的要求对环境艺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通过本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本专业的设计流程有了详细的了解,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效果很明显。项目式教学能较好的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优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到实景的呈现,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业主的要求,实际案例制作过程,后期实施的难度,分享设计成果的甘甜。
三、《庭院景观设计》项目式教学内容
(一)实地测量。完成一个项目第一步就是测量,准确的测量能够做出更合理真实的设计,测量不准会影响设计,更严重影响工程的预算。项目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现场的考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地测量记录能力,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等。实地调研实行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4个人,并由组长统筹安排工作任务。在实际的现场考察中,同学们观察了解场地的现状,并记录下来,例如对地形高差的分析,周边环境的分析,以及对地方树种的分析调查。在实地测量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教师根据现状对学生进行辅导,讲解,同学们对实际的空间有了更深刻的印象,相对于枯燥的理论课程兴趣更浓。
(二)方案初步构思。实地现场测量后,学生会对原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快速用软件绘制出原始结构图,结合现场情况对项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定位,同时教师将甲方的要求汇集起来,用设计任务书的形式发给大家。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详细沟通,每个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图纸的整理、进行方案初步构思分工,开始准备第一次的方案设计汇报。在本项教学环节中,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列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分工,从设计要求、项目概况出发,分析设计定位和创意性的构思并以PPT形式向全班同学做介绍。通过汇报,不仅让学生个人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语言表达也有了提高。在汇报工程中,台下的其他同学都成了“甲方”,他们认真地聆听汇报,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性,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怎样才能完成。
(三)项目设计与制作。小组成员在前期设计定位的基础之上,对设计方案进一步细化。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设计制作情况讲解庭院设计的理论知识,设计要点、关键点,解答学生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小组成员间通过反复交流和沟通,让设计循序渐进,再此过程中也结合了前期所学的基础课程,学生更能深刻理解之前课程的重要性。
(四)施工图纸深化及实施阶段。方案最终文稿确定后,接下去就需要完成整个方案的施工图纸绘制,教师进行审核修改,最终打印施工图文本,带到工地进行项目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现场和施工图纸不符,学生根据现场的尺寸及其他技术参数,在圖纸中继续完善深化,最终完成竣工图的绘制。
四、《庭院景观设计》项目式教学评价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的制作能力,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都有很大的提高,受到领导,校外专业公司的好评。
项目式教学在《庭院景观设计》课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学生的综合评价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为高职类院校课程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包蓉.项目教学法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J].大舞台,2012(02).
[2]万蕾.项目式教学在景观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创新教育(社会科学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