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9-03-08芦娟
【摘 要】文章同时从供、需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在需求层面分析了社会对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缺口;其次,在供给层面总结了国内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将需求与供给相结合,提出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驱动下我国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并为增强高职院校学生面对未来生存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产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172-02
一、文献综述
(一)相关文献。张俊、李忠云(2001)将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概括为“三源四机制”。即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基础——主体源、产学研结合的驱动机制——动力源、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导向机制——制度源。王文岩等(2008)认为产学研机制的构建包括:决策与管理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运作与发展机制等多维一体。姜燕宁、林媚珍(2010)提出,国内公共实训基地存在着缺乏系统规划、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企业参与程度不高和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等问题,并建议从主体参与性、资金投入、法律法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着手解决相关问题;王俊英、金林、周学君、陈明(2016)基于教育部高教司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定位,充分分析数字媒体产业市场的需求,结合三峡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经验,提出一种校企合作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输送“高、尖、精”的人才;杨会、迟俭辉(2016)从培养方向制定、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团队构建、实训基地建设四个方面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二)文献述评。综上所述,已有参考文献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方法;二是基于高职院校周边产业园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学法;三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四是基于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如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形式改革;五是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之中引入企业环境的“教学工厂”培养模式。然而,以往文献的研究或者是集中在“供给端”,着重研究高职院校如何健全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或者是集中在“需求端”,着重研究如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在研究视野方面缺乏将需求端与供给端相结合的成果。
二、我国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总体表现为“结构性短缺”:一是人才数量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总量缺口巨大。据业内专家预测,随着我国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该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50万。其中数字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广告、数字创意、数字出版以及数字产品策划与营销等细分市场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二是人才结构方面,紧缺“数字为媒,艺术为体”的复合型人才。尽管我国的各大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培养了大批毕业生,但根据权威就业网站的调研分析,代表性数字媒体企业迫切需要的是既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基础,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能够从事数字媒体相关产业艺术创作、技术服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我国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供给现状
(一)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脱节。根据对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的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首先是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很多和本科学校教学课程极为相似;其次是在开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课都开设了原画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课程,对本校的办学特色体现不突出。二是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数字媒体产业市场发展日新月异,虚拟现实(VR)、超前实施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的数媒技术已成为市场热点,但高职院校无论是从办学理念还是师资力量方面都滞后于市场发展。三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不相匹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其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学校方面向社会、企业和市场,在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上更加“接地气”,但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缺乏与地方产业的真正融通。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锻炼和顶岗实习不足。实训锻炼和顶岗实习是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未来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训练、搭建专业技能培训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能够在“干中学”教学理念下,尽早的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熏陶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实训锻炼或顶岗实习,在走出校园之前能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更早地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环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同育人。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虽建立有实训基地、实训部或实训中心,但在与行业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领军人物对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和建议等方面还做的不足。
(三)实训基地社会服务潜能尚未充分发挥。虽然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虽已深刻认识到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投入,但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社企共建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并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潜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是不利于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会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专业优势选择合作企业,邀请该专业领域的企业家进行授课,从而体现该校的办学特色。在这种“一站式”的教学和培训方式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入学开始就能得到各方面的熏陶,通过几年的学习和生活,能尽早地熟悉和适应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技能,一旦毕业后能够迅速与社会“接轨”。二是不利于更好地实现产教结合。实训基地的作用不仅在于其是一个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的综合水平、打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还承担着促进产教结合的重要社会功能。
四、相关建议
地方高职院校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人力保障。建议地方高职院校结成联盟,结合本地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联动“政校行企”,共同探索构建具有本地产业特色的“产学政研”机制,完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回馈地方社会数字媒体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新聞与传播学院.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2017)[R].中国传媒发展论坛.
[2]职友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形势(就业分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业形势(就业分析)[EB/OL].http://edu.jobui.com/major/shuzimeiti.
[3]龚冷西.高等职业教育困境和转型发展建议[N].光明日报,2014-12-28.
[4]芦娟.提升职业教育院校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J].戏剧之家,2016,(0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