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声乐最好的方法是习惯
2019-03-08郭建秀
郭建秀
【摘 要】声乐演唱是声音和艺术相结合的美的体现,而学习声乐却是一件枯燥而又复杂的事情,怎样才能让摸不着看不见的声乐方法刻在声乐演唱者的记忆里。学习科学的歌唱方法难,巩固科学的歌唱方法更难,习惯科学的歌唱方法就难上加难。所以,要把习惯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只有真真切切地习惯了,科学的歌唱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
【关键词】坚持好习惯;积累出真知;温故而知新;嗓音需保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181-02
一、习惯于每天练声
声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事情,每天的练声要坚持。所用的时间不一定要多,少则十分钟,多则半个小时。只要用心,就收不断地叠加获会,功夫就會“利滚利”的增长。长期以往保持深呼吸,腹肌才能炼出坚实的肌肉来。我常跟学生讲,观察长期练过舞蹈的人、练过武术的人、当过兵的人等,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这就是腹肌的控制能力。作为歌唱演员、或者声乐教师的我们来说,也都应该有这种气质,这就是长期练声的结果。特别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都知晓了歌唱是第一保健、养生、长寿的方法。每天不多时间的练声,就会有一举多得的莫大收获。
二、习惯记第一印象
对一部声乐作品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一定要仔细、认真的读谱。抓住自己对曲调的理解,即使是最好的范唱和录音,也是别人的感受和发挥。是别人经过艰苦的二度创作后,才产生的良好效果。长期停留在模仿阶段,反而会失去自己的特色、会埋没自己的创造能力。正如我们常讲的一句俗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做鸡头就有单独展示自己风格的机会,像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龚琳娜歌唱道路一样。如果做凤尾,那就会永远是某某派的传人。再例如大家熟悉的声乐大王李玉刚发展之路:开始时,京剧流派并不承认他。有人曾规劝他,应该“正宗”、应该“规范”,否则就公开否认他。但李玉刚成熟而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走的是歌戏的路子,并不是传统京剧的路子。(大意)所以,经过了一段僵持局面后,他们破冰言和,顺利地发展着各自的事业。
通过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不怕自身没有程度,就怕内心没有尺度。敢抓住自己的第一印象,就是敢培养自己独特视角、独特理解的人。只有具备了这种习惯,才有可能把自己打造成与众不同的声乐人才。
三、习惯慢练是王道
凡是自己认为技巧难的段落,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对待,不要存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声乐中再复杂的技巧,也是由无数个简单技巧组合而来。正如世界上一位年长的马拉松优胜者说:有人认为我能完成马拉松是一个奇迹,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只是把这个漫长的马拉松,变成了无数个小小的目标。认真的、心气轻松的完成着一个个小的目标,为此,我心里还总提醒自己:“这是小目标,并不艰巨。”结果,就完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奇迹。
在学习器乐专业中,盛行着这样一句说法:“九慢一快”。无论多么欢快,急促的乐曲,在练习中都要坚持放慢速度。无数次慢练之后,在谱面上、技巧问题上,没有一点失误后,才恢复正常速度练习。我们常说的:“慢工出细活”,也正是这个意思。这些说法的核心非常重要,无数的演奏家,正是通过这种指导思想的训练,才功成名就的。所以,作为声乐教学和演唱,要在“九慢一快”中得到深刻的启示,绝不能掉以轻心。快和慢是一个辩证关系,慢实际是快,快实际是慢,欲速则不达。所以,要具备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一定要从平常点滴的慢练做起。
四、习惯分唱句练习
唱句,是一首声乐作品的最小单位。在自己即将练习的作品中,究竟有多少个唱句,这是一开始就最好要弄清楚的。因为它利于分而治之,这是化解自己思想负担的最好方法。学会认真找出每段中的难点,仔细分析对待。这对有的放矢的练习歌唱呼吸,非常有帮助。比如一首作品在曲调上有什么特点?整部作品的主题内容要突出什么?其中在结构的起、承、转、合中,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情绪状态去对待它?还有,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哪些是熟悉和擅长的母音?等等。这都最好在正式练唱之前,做一全面的考虑。真正做到心里有数,各个击破。
五、习惯台上出成品
每天的练习,最终是为了上台演唱。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在台下总是不停的练练、唱唱,一遍不行,还等着第二遍、第三遍再练习试试,因此思想始终不能真正地紧张起来。只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明确将要登上正式舞台演唱时,平常练的不理想的部分,才开始充分认真起来,强迫自己完整、完善。大家知道,一首歌曲的演唱只有放到舞台上,才能算是结束了练习阶段、半成品阶段。否则,不经过舞台上演唱,所练的歌曲永远不是成品。因为只有舞台上的演唱是不能随便重复或中断的,它是一次性的。所以大家都十分重视这样的正式演唱,这应该说是人之常情。
我经常做这样的演习。当一首曲目训练到差不多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认真合好钢琴伴奏、穿上正式的演出服、帮着设计和练习一些必要的形体动作。如果有条件的话,再给他们做一些必要的化妆、在配有灯光的排练室里、组织一些观众、搞一次“正式”的音乐会。会后根据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做好认真的讲评和总结。用这样的方法,加快他们成长的步伐。每到这个时候,学生都会深有感触地谈到,在琴房和台上演唱,几乎有两重天的感觉。只有正式站到舞台上的刹那间,才真正感到自己对这首歌曲的准备程度,其实比想象中还差的很远。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没有瑕疵的演唱呢?他们都真有“遗憾的歌唱”的感悟。所以,只有在舞台上正式演唱了这首歌后,才能意识到这首歌还有不少的地方需要继续加工练习。也只有这时,学生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而我也又一次的告诉自己:声乐教学是需要琴房和舞台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课堂。
六、习惯忌粗枝大叶
一般学习声乐都有一个从业余到专业的转换过程。至于这个过程的长和短,我个人认为和本人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是细致、认真、富有执着精神的人,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就很快能完成转换过程。而粗枝大叶、漫不经心、或者还三心二意的人,那即使在教师正确引导下,也会无休止的延长这个转换过程。所以,态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
声乐演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欣赏,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水准。如果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没把存在的问题放在“天天改”、“天天练”的重视程度上。而是粗枝大叶、时好时坏,总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时刻却改不好,结果“粗枝大叶害死人”。看起来似乎败在了细节上,但实际上是败在了“细节决定成敗”的大节上。
七、习惯积累中出彩
好的关闭唱法效果是非常辉煌,很震撼人心的。所以,有人形容它是声乐皇冠上的宝石。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的音乐感觉非常好,演唱也富有激情。加之,有非常漂亮的声音条件,课堂上的关闭效果很令人兴奋。应该说,成为歌唱家是有很大希望的。但是,他任性、情绪化、没有一定的毅力。就连每天半个小时的练声,他都坚持不下来。所以,再好的歌唱方法,在他这里都是忽有忽无、忽强忽弱,没有完全的把握。
当他发挥好的时候,声音是满堂生辉、无可挑剔。他本人感觉无比过瘾、出彩,但转而在另一个时间点唱,他的发挥就大打折扣,完全没有了昔日的效果。所以,我们说歌唱不是撞大运。没有一个相对恒定的练习过程及积累过程,想让关闭唱法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随心所欲,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训练法上,有过这样一个成功的告诫:平常训练是“玩命”,比赛才能是“玩”。而我们有的人却是:平常训练是“玩”,比赛是“玩命”。一字之差的语言里,告诉了我们一个成功歌唱的天大秘密。因此,要想在大庭广众面前演唱的所谓“过瘾”、“出彩”。那是要在舞台下面,通过长期艰苦的积累才能实现,而不是靠任何的偶然性来奏效。
八、习惯温故而知新
业内常说:“一日不练自己知,两日不练同行知,三日不练观众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能最早知道不练的,只有自己。所以在正确的指导下,要自己学会苦练、自己学会对比、自己学会总结。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对过去曾经唱过的歌曲,进行一次阶段复习,这和学习文化课的阶段复习意义是一样的。
有人说“重复是知识的母亲”“温故而知新”,这都是一个意义。都是告诉我们,复习旧的歌曲,只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得到新的提高。特别是原来通过很多辛苦的摸索,才突破的技巧。如果今天能轻而易举地完成,那个感悟应该是质的飞跃。甚至会有一通百通、豁然开朗,能有举一反三的超强能力。这样周而复始,滚动式地前进,是质变倍增的最好途径。每个优秀的歌唱家,其实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九、习惯对嗓音保健
最早有一位专家就曾经讲过:读一本声乐理论书和读一本嗓音保健书,所得到的收获一样多。这实际就告诉了我们,要懂得一些嗓音保健知识,对每天陪伴我们的嗓音有多么重要。
(一)提高保健意识。在声带、共鸣腔和呼吸的三者关系中,要努力学会平衡和协调矛盾的能力。它们本身是又矛盾又统一地存在于人体中。如何调节好,是有一定比例的。这种调节的技巧,要在长期教学中积累,任何一方用力不当,都会引发疾病的发生。
(二)注意劳逸结合。按照生理学讲,肌肉收缩到一定极限就会疲劳,这对歌唱专业来讲是很不例外。声带疲惫后继续练唱,就容易使咽部肌肉和呼吸肌肉之间失去平衡。即使原来发声正确的人,也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首先要从教师做起,不能对学生急于求成。另外从道理上开导学生,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休息质量,这样能够很好的保护嗓音。使他们能够在体力充沛和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有效的进行歌唱。
(三)饮食、起居、锻炼。全身的健康,要从饮食、起居、锻炼等多方面抓起。如果不注意容易感染疾病,直接影响歌唱。尤其是感冒,它几乎和声带发炎、充血、水肿以至发展到后来的息肉、小结等其他疾病,都有直接的关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由抽烟、喝酒、常吃刺激性食品等不良习惯,给声带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每一位职业歌唱人士应该注意的。
一个歌唱者必须要有单纯和有规律的生活,勿过分高估自己的抵抗力,甚至去毁灭你的抵抗力。我们一定要保持身体的健康,才能永葆嗓音的青春,永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