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师小提琴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2019-03-08郭悦
郭悦
【摘 要】由于目前中国教育行业中音乐部分的快速发展,人们渐渐的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了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专业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和摸索,渐渐地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适应,本文就该部分的发展状况讲述下自己的看法和思索。
【关键词】高师;小提琴教学;音乐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158-03
如今,国际上的音乐教育行业发展速度之迅速,推动了音乐教育队伍的羽翼渐渐丰满,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乐器声乐的教学也逐渐向多样化进步。早在2006年有教育部出台的文件中就已将乐器课与声乐课归纳为高等师范大学学生的必选项目,这种举措是为了推动学生向“一专多能,德艺双馨”的教师方向发展。在品种多样的乐器中,小提琴凭借它温柔多姿的声音,优雅迷人的律动,优雅的情感和充分的表现力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热爱,所以是很多学生愿意学习的一种乐器。这时问题出现了,当面对高低资质不同的学生、性格等方面不一样的学生,高校师范音乐专业的小提琴专业老师改怎样正确选择课本,根据不同的人配备不同的方案,达到最佳效果。接下来是关于高师小提琴教学的一些现状分析及思考。
一、高师小提琴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对象类型多样
1.种类不一样。高师音乐学院的小提琴的学生依照各自自身的基础能力,不一样的发展方向,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主修小提琴的学生,就是依靠小提琴的技术考入的学校,他的基础能力已经是比较熟练的掌握表演形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音乐表演素养,只需要进一步的调教与深入。第二种是基础不过关的选修学生,他们是依靠声乐特长或以其他乐器为主考入学校的,都是曾经学习过小提琴对它有一定兴趣的学生,上大学之后,愿意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小提琴而进行辅修的学生。第三种是没有基础可言的选修生,也是依靠声乐特长或以其他乐器为主考入学校的,但是没有练习小提琴的经验,也没有任何基础,但是对它感兴趣,同时迫于学校课程设置的压力,必须选择一门乐器修满学分而选择小提琴的学生。这时问题出现了,当面对高低资质不同的学生、性格等方面不一样的学生,小提琴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随之而来。
2.小提琴的经验不足,能力弱。大部分依靠小提琴能力考入大学的学生,对于他们的经验,综合来说都不算丰富。程度浅则表现在:一些学生在刚进校时,程度只有业余四五级水平的样子,只能演奏一些较为简单的曲子,例如维瓦尔弟、赛茨等;能力稍微强一些的能表演《丰收渔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门德尔松 e 小调协奏曲》《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等要求比较大的乐曲,能表演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小提琴学生在高等师范大学学习的四年中,训练曲目范围主演是在《开塞》至《罗德》的区间中。综合方面,有少数同学的能力还是可以的,但是大多数的能力还比较弱,基础能力不够,主要是:姿势不够正确,运弓不笔直,音调不准,快慢把握出错,能力发展速度慢。这些学生从开始学琴时就没经过正确的规范和系统的训练,这样就阻碍了之后的技术发展,也使教学难度越来越大。
(二)教学缺乏“师范性”,专业课时短
1.教学缺乏“师范性”。传统的小提琴教学把技巧的训练和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细致化的教育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演奏时的技术技巧上,而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也主要看他的技巧高低。此外,学校应该按规律地安排一些专业测试来检测学生的训练联系情况,如此一来就能快速的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漏洞以及教师教学的不完善,进一步快速调整,这样能够推动学生小提琴能力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但是,这种方法将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学生演奏技巧方面的进步,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情感的把握、感受整个乐曲和音乐感染力等方面的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向另一方面发展,例如对音乐作品了解不透彻、了解能力不足、不善于团队合作等,从而导致了小提琴教学中高等师范大学音乐专业的“师范性”的渐渐消失。
2.专业课的节数少。高校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的主修小提琴的学生都是一对一教学的,每周只有一节课,主修是声乐或钢琴等另外专业的选修小提琴的学生都是大家一起上课,大约一组是4至5人,按照小组上课,课时每礼拜只有一节。一节课45分钟,对于单人课的学生来说还好些,最起码老师上课还能上到一些内容,但对于那些小组课的学生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平均每人一节课大约能上几分钟,而这几分钟基本上是说不了太多内容的,学生所练习的内容,老师也没有时间全部听完,所以导致了学生慢慢应付老师,应付上课的思想。所以,小提琴的专业课的节数减少了。其次,在高等师范大学中,也有必须开课的必修课,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书法》等,都占到了每周 2课时以上,另外还加上一些必须上的选修课,有些选修课还规定不能选自己学院开设的课程,因此,与专业课时相比,似乎有些“喧宾夺主”了。这么多的必修科目,虽说开设的目的固然是好的 , 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学生学习更多更广阔的知识 , 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然而现实的表现并不是十分美好,沉重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不仅无法投入精力练习特长,在平淡的学习中也没有动力学习课本内容,丰富内涵,有一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感觉。
(三)学生音乐素养较低
高师大部分来自地方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入学前未能系统的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未能系统的训练视唱练耳,也没有一个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音乐合作意识薄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学生音乐常识缺乏,听力发展缓慢、音乐表现手法单调等问题。高师的小提琴学生在上课时,主要都表现出识谱速度慢,节奏不够稳,视唱练耳能力差等,而视唱练耳又对于学习弦樂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 听力好音准也会更好,而这些基本音乐素养的缺乏,就大大的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表现力,自然就演奏不出动人的音乐了。
二、高师小提琴教学的思考
(一)调整授课形式,因材施教
1.调整授课形式。针对高师音乐专业小提琴三种类型不同的学生来说,可以开设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单人课、小组课、集体课。第一类主修生可采取单人课授课形式。由于入学前经过了较系统、完整的训练,已经具备了一些演奏的基础,对于老师在技能技巧方面的指导与理论方面的讲解,都能较好地吸收与理解,因此采取单人课的授课形式对他们日后进行发挥与深入学习都有很大空间。第二种在小提琴方面稍有经验的选修学生,因为他们的主修专业是声乐或者其他乐器,在进入大学前有过拉小提琴的经验,能够表演初级的乐曲,但是基础有些薄弱,没有过正规的教育,在理论知识和表演上也有所欠缺。
如果采取主修生那样的“一对一”授课,不仅会让学生增大压力,也会让教师超负荷工作。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可以采用小组授课的形式最为合适。第三种类型是本身不具备任何小提琴练习和演奏基础的辅修生。由于他们当初是依靠其他专业为主要项目考入学校的,缺少对小提琴最基本的了解,更不可能直接独立进行演奏。对这一学生群体,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实行集体授课,这一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小提琴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少老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另外,这种上课模式有利于浓厚学习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不断学习,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一起进步。但是学校和老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进步空间,从而实现帮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2.因材施教。针对这三类不同程度的学习者,除了教学模式的不同,老师在课程的教授计划和目标方面也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别,尽可能根据学习者程度制定合理科学的计划和目标。其中就包括为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确定或自编不同的小提琴学习教材。对程度高,水平好的主修生,教材的难度也应该相应提高,例如《卡尔弗莱什音阶体系》、克莱采尔《四十二首小提琴练习曲》、罗德《二十四首随想曲》、尼科罗·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鲁赫《三部小提琴协奏曲》、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包括一些中国的古典或现代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金色的炉台》等。主修生在大三下半学年的阶段,学生能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走向和表达方式,技术上也基本上能跟上作品的需要,自己能主动发现问题,较好地解决问题。第二类辅修生由于在专业技术上较第一类学生稍落后,在选择教材上也应该相应降低一个难度等级,例如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影像出版社出版的《赫利美利小提琴音阶练习》、赵硕生所著《开塞36首小提琴练习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马扎斯小提琴练习曲》、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所写的一系列小提琴协奏曲等。基础较差的辅修生在大四上半学年时,基本功上要大有好转,运功、音准、音色、节奏等都要有较好的提高,能拉一些程度较低的曲子。而对于基础最薄弱,专业知识最欠缺的第三类学习者,则应该选择一些较低级的,简单易掌握的入门系教材,如李本华编著的《小提琴入门练习曲》、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学小提琴从零学起》《少儿小提琴集体课程教程》,以及张世祥系列初学启蒙教程等。在入学后的第四年,要有正确的姿势,在音准、音色、节奏上有好的判断,能拉一些简单的小曲子。
教师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材施教,安排或编写一套更加完整更加适合高师学生用的教材。
(二)调整课程安排,突出“师范性”
1.调整课程安排。高师学校的音乐系的必修课、公共课、技能课的课程时间安排并不合理。每周的课程安排是,公共课程最少八节,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十节,而技能课却只有一节。如此安排,过多的专业课和公共课程让学生产生疲惫厌烦心理,既不能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又因为文化课的课业负担过重不能很好地进行专业课的练习,导致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我认为,高师院校想要提高教学质量 , 应该要调整课程设置,适当的删减或缩短一些公共必修科目课时;一些对学生来说实际操作性或实用性不高的专业课应该进行适当删减、缩短其上课时间,或者变换上课时间;而对于音乐专业来说非常重要的技能课,应该增加课时,可以采用一周双节连上的形式。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再增设一些关于重奏或者乐队练习形式的选修课程,以此作为专业技能课的延伸,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
2.突出“师范性”。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方关注,多角度协调,除了注重学习者个人能力技术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学习者团队合作意识的训练与形成。老师在课程安排时加入一些重奏或者合奏内容的训练,是培养学习者这一方面意识的有效方法。高师学校以培养“一个专业多项技能,德智体美多项发展”的音乐教学者和文艺工作者为最终目标,师范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习者积累教学经验,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自信,以适应将来的教学任务。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践:一是让可以让大三大四学生观摩老师的教学,吸取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二是在大三阶段,开始小提琴初级的家教,积累教学经验; 三是在大四时做老师的助手 , 帮助大一新生解决一些小提琴学习中的问题;四是平时组织一些同学进行二重奏或者四重奏的排练 , 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学校还可以开设教学法和模拟讲课的课程,让学生更好体验教学法的知识和如何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去,这对学生将来走向教师岗位是相当重要的。
(三)注重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为了解决小提琴学习者在学习初级阶段专业素养较低的情况,学校在重视培养其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该着重关注学习者的音乐素养提升情况,只有专业技能和文艺素养同步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人才。当学习者的技能和素养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老师应该敦促学生更多的了解学习与小提琴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文献,并跟其探讨分析不同乐章的结构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他们一起分享各自的体会感想。学校还可以开设类似欣赏类的选修课,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学习小提琴历史,了解国内外小提琴的发展,各个小提琴家或作品的特点,风格流派等,这样能逐渐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学校还可以定期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举办音乐会,进行交流学习等。这样使学生更能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小提琴教学现状还是相对滞后的, 想要更好地改善小提琴教学,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还需要经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小提琴教學者在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时,应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既要授学习者以“鱼”,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重视他们自身的长效发展,授之以“渔”,即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水平的同时,也要体现出高师教育中的“师范性”,要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音乐教师和艺术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开祥.我国传统小提琴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7(09).
[2]张蒙.浅谈高师小提琴专业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1(2).
[3]盛雪.如何在高师器乐教学中更好体现示范性[J].艺术教育,2012(6).
[4]岳军,商李.高师音乐专业小提琴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艺术探索,2008(3).
[5]胡晓旭.对高师器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6]庞荣.对高师器乐教学理念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艺术教育,2009(1).
[7]贾艺.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教学的思考[J].艺术研究,2006(2).
[8]周宪斌.当前高师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现状及应对措施[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9]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国音乐教育,2003(02).
[10]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