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音设计看《暴雪将至》
2019-03-08黄翔宇
黄翔宇
【摘 要】《暴雪将至》是我国较为少见的一种电影类型——犯罪悬疑片。该片于2017年10月29日在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首映,同年11月17日在中国上映。这部影片是导演董越的长片处女作,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了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艺术贡献奖。除了影片男主演段奕宏的精彩表现,《暴雪将至》在声音设计上别有一番功夫,值得探究。
【关键词】 犯罪悬疑片;声音设计;社会变革;视听艺术
中图分类号:J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109-02
一、剧情简介与剧作分析
影片《暴雪将至》讲述了1997年,国企某冶炼厂保卫科科长余国伟,想要通过协助警察破案的方式,来进入编制内,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在阴雨连绵的小城,一桩连环杀人案牵动了警察和余国伟的心。在寻访线索的破案过程中,余国伟逐渐呈现出一种狂热的状态,甚至以自己心爱的女人燕子作为诱饵,来追查凶手。燕子发现真相后自杀,濒临崩溃的余国伟找到他心里认定的“嫌疑人”,把人打成重伤,因而锒铛入狱。十年后,2008年,余国伟出狱,恰逢百年不遇的暴雪天气。十年过去了,社会带给底层人民的压抑和阴冷却从未消失,暴雪悄然将至。
《暴雪将至》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便是十年后。在影片开始主人公余国伟的一句“多余的余”就已经奠定了全片凄凉的感情基调,在社会改革发展大潮中,许多底层人士只能是多余的人。影片通过塑造下岗浪潮前的国企员工的形象,表现小人物的人生浮沉,从而展现整个社会变革中,人们迷茫的状态和不确定性。持续性降雨的自然环境带给人们阴郁、压抑、寒冷的感觉,同时国企体制改革这个社会环境下,人们更是无助与凄凉。主人公想要摆脱下岗的局面,进入警察事业编,所以极其卖力地去追查凶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失去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时代的矛盾,构成了整部影片的矛盾冲突,也使得矛盾冲突不再具体化,而是群体化、抽象化。影片从头到尾采用偏灰的色调,给观众压抑、沉闷、阴冷的视觉感受。同时,影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间断过的环境声,尤其是下雨声,给人一种烦躁感,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这也正是那个时代带给底层人民最直观的感受。
二、声音设计整体分析
《暴雪将至》这部影片的环境声和音乐音效,从头到尾几乎就没有断过,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连续不断的下雨声。影片声音是为主题服务的,声音所带来的感觉体验,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给观众的内容,声音的主题就是影片的主题。而这部影片的声音主题,就是压抑、沉重,压抑的转型时代,沉重的下岗政策,充斥着人们生活的矛盾与不安,都通过影片的声音来表现。
从声音风格来看,这部影片的声音体现出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环境中的雨声、风声、工厂机器轰鸣声、火车驶过轨道声等,给人构建出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来。同时,人物的对白也很生活化,符合所表现的那个年代,有时代感。但是在背景音乐和某些音效方面,时而体现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表述更加主观化的视角,即角色在声音上的“视点”,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影片声音设计的制作工艺离不开电影声音的三大元素:音乐、语言、音响。这三个元素可以单独使用,但更多的是组合使用。对白主要通过前期录音和后期编辑来共同完成,本片中大多数时候的对白都有背景环境音,所以在现场收音的前提下,后期肯定也进行了配音,从而让对白在背景环境声中清晰可闻。音乐时而出现,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尤其是在追逐疑犯的时候,音乐带动节奏,给观众一种紧张刺激感。音响效果可以增加画面的真实感,有些特殊的音效要通过拟音来实现,而环境声更是充斥着整部影片,以下雨声最为突出,持续性地给观众一种压抑、包围的感觉。
三、声音设计的具体分析
影片《暴雪将至》的声音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影片从始至终都充斥着声音设计,环境声出现时间很长。该片想要通过主人公的个人命运来反映那个年代社会群体的共同命运,为了体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周围环境的声音能够让观众置身于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营造真实的感觉,所以一直都有环境声。
(二)本片的声音给人一种阴冷、压抑、困顿的感受。声音用来表现主题,制造出一个环境氛围来。电影中所处的时代正是国企转型的二十世纪末,大批国企工人下岗、失业,他们感受不到温暖,只感到迷茫和无助,所以看到的、听到的,也都是心里所想的最深刻真实的感官体验。
(三)影片场景转换时,声音变换多为硬切,很突兀。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疏忽大意,这部影片在场景转换时的声音部分,给人一种很不自然的感觉。影片由一个场景转到另一个场景时,尤其是室内转到室外,经常性的下雨声忽然出现,呈现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也许是导演是为了区分不同场景,通过声音的硬切引起观众的注意,同时,这种不适感,更能突出在特定时代下,人们生活的不适,社会变革很多时候也是突如其来,没有任何的准备。
(四)影片的高潮部分,运用密集的音乐音效来烘托表现。影片39分钟时,余国伟追逐嫌疑犯,环境声中的雨声特别大,并配以紧张的音乐、脚步声和滴水声等音效,整个过程的声音设计紧跟画面,有快有慢但是没有中断,主动给观众一个观影节奏。影片1小时32分钟时,余国伟用电棒打他认为的凶手,也是很大的雨声,简单的对白,音乐是鼓点的声音,加上击打时的音效,结合画面,仿佛余国伟自己就是一把鼓槌,用他的生命去敲打生活这面大鼓,想要敲打出美妙的乐章,却不知鼓声何时就会戛然而止。
(五)影片中有几处广播电视的使用,丰富了影片的客观声音,也间接地给出了一些重要信息。影片开头5分多钟的时候,车载广播说要降温,为暴雪将至做一个铺垫,表明暴雪是一步一步來的,同时隐喻社会问题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也是逐渐由各种矛盾导致的。影片36分钟时,工厂外的广播,就已经提到了企业改革和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很隐晦地向观众透露出下岗的信息,为影片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影片1小时38分钟时,通过电视机中的新闻播放,让主人公得知其原来工作的厂房要实行爆破,既交代了信息内容,又能让观众有着跟主人公共同收到信息的感觉,十分有真实感。
四、总结与思考
《暴雪将至》这部影片是近年我国难得一见的犯罪片佳作。虽然穿着犯罪片的外衣,却又不止步于凶杀犯罪,而是旨在揭露社会矛盾问题,从一个小人物人生的失败道出一曲时代的悲歌。主人公余国伟也绝非一个单独个体存在,而是代表着一类人。《暴雪将至》就好像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电影《杀人回忆》和我国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从一个人、一个事件上,来反映特定时代下,整个社会的群体性问题。余国伟人生的转变和失败,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失败,更多的是当时社会带给许多人们的群体性失败。
《暴雪将至》的剧本创意较为新颖,是类型片电影却也有反类型的成分;在画面上,运用偏灰色的冷色调,给人一种阴郁沉闷压抑的感受;在声音设计方面,将音乐、环境声、对白、音效配合使用,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氛围,推进了情节发展,表达了思想感情,而且还带动了观影节奏,牢牢把握着主题。视听语言的精心使用,是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影视声音是电影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使电影从纯视觉的媒介变为视听结合的媒介,成为通过视觉和听觉因素共同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声音设计在影片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有时候影片声音的好坏甚至成为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声音设计是一门比电影艺术出现还要晚的艺术,也是依托电影艺术而生的。电影作为一项结合了视听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视觉呈现和声音效果,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程诚.谈“非典型”悬疑电影《暴雪将至》的氛围营造艺[J].电影评介,2018(08):30-32.
[2]梁君健.《暴雪将至》:现实主义的后现代症候[A].影博·影响(2017年第06期 总第114期)[C],2017:2.
[3]詹庆生.《暴雪将至》:镌刻历史的铭文[N].中国电影报,2017-11-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