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亦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019-03-08马欣
马欣
【摘 要】2018年第一批暑期档电影中的大热之作,非由电影圈金牌组合徐峥、宁浩联合监制的国产商业片《我不是药神》莫属。身处竞争激烈的7月暑期档,面对姜文三年磨一剑的《邪不压正》以及素来好口碑的好莱坞匠心之作《精灵旅社3》,《我不是药神》能够脱颖而出,创下30亿票房以及豆瓣评分9.0的高分,到底是什么给了它这样的压倒性优势?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从《药神》一片的人物塑造、情节处理、镜头运用以及意像使用等层面,将本片的人文主义叙事维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从电影叙事学层面对本片进行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文本。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人文主义叙事维度;电影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94-02
由新人文牧野执导,电影圈金牌组合徐峥、宁浩联合监制的国产商业片《我不是药神》于2018年7月5日在全国院线同步上映,短短五天,票房已达13亿元,创国产商业片票房新纪录。在观众品味日益挑剔,国产影片制作日益精良的大环境下,究竟是什么将《我不是药神》这部小制作低成本电影推上神坛?笔者思量,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本片沧海拾贝般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看似平凡外表下耐人寻味的叙事哲学。
一、选题有道,立意深远
《我不是药神》选题于现实生活,算是现实改编作品中的佼佼者。片中徐峥饰演的程勇一角原型名为陆勇,本是一名平凡的小企业家,在2002年不幸被确诊为慢粒白血病,为了坚持到骨髓移植配型成功的那天,他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漫漫寻药之路。他所寻之药,原名格列卫,也就是片中所说的格列宁。片中的程勇,与原型相比,自然经过了艺术的神化之后带上了更辉煌的光环,但万改不离其宗,程勇造福万千病友的事实以及此事对关爱慢粒白血病人、推动中国医保政策改革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都是此片在当代浮躁的商业片大环境下,能够如一股清流般脱颖而出的精神内核。
二、人文主义叙事维度——人物塑造与情节转折
一部电影的叙事维度直接决定了它对故事主题能够挖掘的深度。与徐峥及宁浩以往的创作相比,《我不是药神》抛开了喜剧的假象,从“贩药五人帮”吃散伙饭那一幕起,情节急转直下,之前与之后的叙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为电影主题的升华埋下伏笔。而在这其中,电影对不同人物来自不同角度的塑造,对于深度的人文关怀这一主题的烘托,却是殊途同归的。
(一)程勇与骑士精神。主人公程勇的塑造,无疑是本片最大的成功。这一角色的成功之处,在于人物的精神面貌前后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影片中一些细微之处,是对这一人物转变最好的诠释。在电影开始不久,印度制造商听完程勇的来意之后,问过他“是不是想当救世主”这样的问题,剧中的程勇,蓄着一头凌乱的中长发,仿佛听了一个莫大的玩笑般回答:“不,我是为了赚钱。”此后,在卖印度格列宁小发横财之后,在某一个过场镜头中,他手捧一本《做人的资本》,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这个细节就是当时程勇的内心状态及精神面貌最好的诠释,他卖药的目的不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是为了发财,仅此而已。
而当“贩药五人帮”散伙一年后,影片无论对于程勇的外形还是眼神的改变,都做了恰如其分的处理。在电影语言中,人物的发型、服装、配色等都对人物刻画起着支撑作用。此刻蓄着短发、衣装整洁、眼神坚毅感的程勇,已经不再是一年前那个为生计疲于奔命的程勇了。除了人物外形的包装,一些关键性情节的推动,也造就了程勇人生态度的转变。而这其中,吕受益的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却被自己扔在半路,程勇原本就心中有愧,后来在见到病榻前奄奄一息的吕受益并且亲耳听到他清创的哀嚎之后,他心里的震动和痛苦有如排山倒海一般。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即便他愿意为他再次踏上寻药之路,也无法阻止死亡的脚步。此后的程勇,怀着不惜触犯法律底线的孤勇,不惜每月倒贴30万为本省甚至外省的慢粒白血病患者购药,从以药敛财的药贩子一步步变成了病友心中的“药神”和印度厂商口中的“救世主”,这样近乎自我牺牲的骑士精神,这样决绝的转身,不可谓不华丽。
(二)曹斌与君子相惜。任何打动人心的影片,与观众都不会只引起单一的共鸣。任何情节的推动,彼此之间也都存在着连锁反应。程勇角色的转变,与影片中负责仿制药打假的警察曹斌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推动曹斌完成从一心破案证明自己,到认同程勇行为的最关键情节,就是患病老奶奶老泪纵横的一场戏。影片在这里采用了近景特写镜头,对老人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全息式记录,细微至一个眼神的闪烁和一次嘴角的颤抖,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而声音部分采取了独白式处理,全长近两分钟的镜头,只有老人一个人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电影院,一句“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营造出锥心的戏剧效果,以强大的感伤力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直接造成了曹斌日后对程勇一案的有意“放水”,他为程勇的救世决心所折服,说是君子相惜也不为过了。
三、电影叙事语言与意象的巧妙使用
(一)镜头的运用。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几处关键情节时镜头的运用。电影一开始就用一连串摇拍特写浅景深镜头迅速攫取观众的注意力,此处充分发挥了摇拍镜头看似摇晃不定但能推动故事情节急速向前发展的加速器作用。在思慧出场的环节,一张幕帘的突然撤掉及背景音乐分贝的骤然飙升,都为情节的升温及营造单身母亲思慧工作场所的恶劣性做好了充分铺垫。在浩子车祸时,摄影师再次使用了场景快速切换镜头,以營造触目惊心的效果。
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无疑是片中程勇打算贴钱卖药,并且要将售药范围扩大至外省后,一连串QQ屏幕信息相继蹦出并最终以一个拉近特写镜头定格在“希望”二字上这一画面。紧随其后的思慧满目泪水的脸部特写以及占满屏幕的各地病友群像的拼接镜头,都在观众心上重重刻下“震撼”二字,堪称全片最大泪点之一。影片临近尾声,程勇被判有期徒刑五年,坐在开往监狱的囚车上,看到所有病友列队目送他的场面,此处移动跟拍特写镜头的运用,为影片高潮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特写镜头在所有镜头中能最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最能使观众观察到全景镜头所看不到的镜头背后的言下之意。而移动特写镜头,则在使观众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心境还能随着镜头的推移而变化,真正做到了想人物之所想,感人物之所感。所以这一运镜方式在此处的使用,使观众得以和画面中的程勇一起,经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动。
(二)意象的使用。在豆瓣平台一项关于“《我不是药神》最令人印象深刻台词及场景”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网友将最震撼的场景投给了“神像”和“希望”这两个画面。关于“希望”,已经在前文中做过分析,此处就不再赘述,单就“神像”这一意向,作以浅析。
神像画面出现在片中程勇为吕受益远赴印度购药后,思考如何将药物带回国内之际,突然一转身看到了一座移动的印度神像,手举大刀口中含舌,伴随着一旁人工制造的烟雾缭绕,让人不禁联想起我国的阴曹地府。正当观众不解其中意之际,画面一转,吕受益的遗像出现在镜头里,才恍然大悟原来方才的神像意象,象征着死亡和生命的逝去。有些网友表示神像画面初现时,以为是程勇打算将药藏在神像里,偷运回国内,后来明白过来,才觉得那一刻的想法很荒唐。我想这就是意象的奇妙之处吧,让人无法一眼洞穿其中的含義,必须经过深刻的思虑和琢磨后,真相才如柳暗花明一般来到眼前。
另外一处意象的使用,就是慢粒白血病友们用来遮面的白色口罩了。但凡是病友们成群出现的情节,他们永远戴着一张白色口罩,为了遮挡细菌,更为遮住他们的面目,成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盾牌。然而,在电影的最后,所有病友列队两旁为“药神”程勇送别的情节,他们一个个摘掉了用来自我保护的口罩,也卸掉了自我防备,此刻,他们对程勇,对这个人生实苦但仍能让人相信的世界,真正敞开了心扉。此处不得不提的依然是运镜手法的纯熟,摄影师采用了移动慢镜头的手法,将每一个摘掉口罩的动作放慢,将每一帧拉长、定格,让观众能更清楚地看到他们是如何在对生命失望之后,又重拾起希望的过程。
四、结语
在“药神”事件传开后,影片中程勇的原型陆勇在一次接受《扬子晚报》的采访中说:“说实话,内心挺受挫的,觉得自己是做好事,结果成了被告!”但让他最后得以无罪脱身的来自病友们的那份签名声援,还是让他非常感动,证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得人心”的。而在电影筹拍后,他也有一些顾虑,担心电影对他本人的角色解读有偏差,从而给社会传达一些不准确的信息。“我想我的事情,成了一个代表性的事件,促动了某些方面的改变。”陆勇说,自己并不是要做“针尖对麦芒”的事,自己始终敬畏法律,感恩于时代的变化。可见影片对于陆勇本人的角色定位也确如其本人所料,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艺术改动。之于陆勇本人,也许并不如影片中的程勇一样,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完成了济世救病的精神升华。原本,他也只是无心之过,却不经意变成了“针尖对麦芒”的人,坐在了被告席上。想必也是为了对冲电影人物与真实人物之间的反差,一定程度上尊重原型陆勇的意见,有了名为《只要平凡》的片尾曲。其实,归根结底,一切看似伟大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最简单纯粹的社会根源,不外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程勇,我们故事中以一己之力救人无数的“英雄”,行为初衷也定与成为“英雄”毫不相关,他“不是药神”,他“没有神的光环”,他只想“握紧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无憾。”
参考文献:
[1]“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曾涉嫌卖“假药”被抓,千名病友求情[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3884608245275451&wfr=spider&for=pc.
[2]豆瓣小组:我不是药神最振聋发聩的一句台词[EB/O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9558953/
[3]陈献勇.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转型——《我不是药神》的文化解读[J]. 新世纪剧坛,2018,(05):32-35.
[4]王立君,康超. 《我不是药神》:纯态事实的美学呈现[J]. 电影文学,2018,(18):106-107.
[5]专访文牧野:成为类型化的作者电影导演[Z].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8-07-07.
[6]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