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表演之“忠于原作”美学观点的思考

2019-03-08谭翀

戏剧之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

谭翀

【摘 要】钢琴表演是音乐表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在钢琴表演中音乐美学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忠于原作”美学观点又作为钢琴表演第二度创造的先决条件,在表演与教学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音乐美学;钢琴表演;忠于原作

中圖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74-01

当前世界文化开放融合,现阶段尤其是中国的钢琴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即盲目追求技巧与个性的张扬。虽然技术技巧在钢琴表演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但是二度创造之前仍是一度创造为基础,也就是说必须在忠于原作理念的基础之上再来加以表演者的创造,由此可见,“忠于原作”的钢琴演奏不仅仅给听众带来完美的演奏,而是原作者真正的精神内涵。

一、何谓“忠于原作”

《乐记》中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作曲家将其内心的情感化为乐思,通过乐谱的记载,形成一部拥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作品。“忠于原作”即是演奏者在演绎作品时,严格的执行作曲家在乐谱中的指示,力求最大限度地符合原作者的创作精神。但是,一部年代久远的作品,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还能够真实理解到其最初的意义么?德国哲学家施莱尔玛赫认为,一部艺术作品的意义只有在产生这部艺术作品的那个世界环境的人们那里,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所以必须依靠我们的历史知识在意识中重建产生艺术作品的那个世界,回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去,“从其原来的规定出发”去理解作品本身,才能弥补作品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丧失了的东西,避免误解、歪曲作品的本来意义,防止将过去的作品错误地加以现实化。[1]

二、“忠于原作”的基础:忠于乐谱

对于音乐作品的诠释,实际上就是对于乐谱的研究与解读,作曲家内心的情感体验,都是以乐谱为媒介体现出来的,任何细微的表情记号或微不足道的音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忠于乐谱”则是做到“忠于原作”的基础,在演奏钢琴作品的时候应该有选择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原始乐谱,并遵循乐谱的标识进行研究和演奏。

“炫技”并不能代替“诠释”,钢琴表演中,严格按照乐谱标识进行演奏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真正体现出原作者的情感,要深入的理解乐谱中每一个标识的原因与意义,认真思考乐谱中音符、乐句、乐段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作者思想的内在联系。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乐谱进行修改,有可能会与其精神内涵背道而驰,是对原作者极大的不尊重。

我国著名钢琴家傅聪先生说过:“一般人总是太平凡,无法理解天才。对我来讲,凡是作曲家写的,假如我不理解,永远是我不理解,作曲家没有错,一定是我没理解,我就永远要想办法去理解。然而很多人由于不理解就随便改了,照他自己的意思去做,觉得不一定非要按作曲家的意思去做。我认为一定要想方设法去理解作曲家的意思,按作曲家的意思去做,因为作曲家是最original的,是真正的orginal(原创性)。”[2]

三、“忠于原作”的保证: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平衡

在音乐表演中,对于演奏者与作曲家的个性如何平衡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对于音乐的诠释也不尽相同,从钢琴的演奏实践与学习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作曲家为主、演奏者为副的关系,演奏者应生活在原作者的心中,演奏者的个性应服从原作者的个性。

我们之前说“忠于乐谱”,但是乐谱是没有生命的,需要表演者赋予其生命的光彩,表演者每一次的演奏都是一个第二度创造的过程,也是作曲家与演奏者的个性相结合的过程。笔者认为,所谓演奏者的“个性”,其实就是演奏者将自己对于作曲家及其作品以最真诚、不做作的态度表现出来,而不是将自己的“个性”强加于作品之上。如钢琴大师阿劳先生的演奏,其演绎的李斯特奏鸣曲无疑是非常得当的,由于其对待音乐严谨的态度,在演奏出李斯特作品的“炫技性”同时,使作品更富于深刻性,并不是肤浅的演奏作品,而是把握到了李斯特对于作品深刻的思考。但是听到阿劳先生演奏的肖邦的作品,则会感觉太过沉重了些,少了肖邦自身性格当中潇洒、名流风采的感觉。笔者曾经学习演奏过肖邦夜曲OP72.NO.1,我的老师孙同瑟先生曾经分析过,肖邦的钢琴作品以浪漫、优雅的气质闻名,其夜曲更是充满了朦胧、温柔的意境,但是这位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人民被迫害而自己却无法归国的音乐家,其灵魂中是充满了火样的热情以及深深的悲哀的,他对音乐的追求是热烈的、坚硬的。

上面提到的这首作品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版本对比:一个是被誉为肖邦音乐的权威的鲁宾斯坦先生演奏的版本;另一个是傅聪先生演奏的版本,笔者更倾向于傅聪先生的演奏:鲁宾斯坦先生强调了这首作品中“夜曲”体裁的固有内涵,他的演奏优雅而宁静,弥漫着夏夜温暖、静谧的气息,而傅聪先生的演奏则充满悲情内涵,难以摆脱的深深的悲哀贯穿作品始终。所以此作品来说,鲁宾斯坦的演奏更像夜曲,傅聪的演奏则更像肖邦。

音乐是人的听觉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好的演奏自然会得到听众的认可,故意迎合听众的演奏是没有必要的,所以说好的钢琴演奏应该是源自于对作曲家的绝对忠诚和对作曲家心灵的深切体悟,并且在此基础上的对于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与精彩演绎。

参考文献:

[1]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傅敏编.傅聪,望七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