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思考
2019-03-08张雅倩
张雅倩
【摘 要】民族音乐学已在我国发展37载,其在发展中构建出自身的学科体系,发展态势良好,但也涌现出一些问题,笔者拟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的观点和建议,并对该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61-02
一、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一)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概述。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是比较音乐学,产生于欧洲,崛起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将比较音乐学带入中国,虽然得到萧友梅等人的大力支持,但比较音乐学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接受和推广。1980年6月,由高厚永先生发起,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成功举办后,我国民族音乐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族音乐学开始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发展。沈洽先生把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分成四个时期,分别是“比较音乐学”时期、“民间音乐”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学理论研究)时期、“民族音乐理论”时期和“民族音乐学”时期。①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学科“民族音乐理论”与西方传来的“民族音乐学”是同一学科,因此提出用“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取代原“民族音乐理论”名称;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它们根本不是同一学科,建议废除“民族音乐理论”这一学科名称,用西方的学科名称和研究方法建立中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学派。以上两种偏于极端的提法显然都不太适合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学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用本土的“民族音乐理论”掩住其光华,而是应该像祖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样,走出一条中国的民族音乐学道路。
(二)西方民族音乐学与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异同。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是比较音乐学,其研究对象是除本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其研究表现出开拓型特点。美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在其《什么是民族音乐学》一文中说:“民族音乐学的实际发展过程及其最具特色的研究者来说,或许应该认为是那种有关无文字社会的音乐……如今世界上属于‘无文字这个范畴的人种有: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大洋洲人、澳洲土著以及分布在亚洲各地的许多部落民族;这些人的文化经常被称为‘原始的文化。”由此可见,欧美民族音乐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常表现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思想,即将本民族文化视为“先进的”和“高等的”,而将欧美以外民族的文化视为“落后的”和“原始的”。他们对非欧美音乐的研究兴趣,多半是出于猎奇的心理,或抱着为研究而研究的态度。②这样的研究态度使西方民族音乐学者在研究时常不自觉地采用客位观视角研究,因此他们只能观察到外部对象,而无法融入其文化圈子,无法领悟到该音乐对于该文化中的人具有何种意义。以埃利斯的《论各民族音乐的音阶》为分界线,西方民族音乐学者才逐渐从“欧洲文化中心论”中走出来,开始正视非欧洲音乐。
我国民族音乐学除极少数学者研究异文化音乐外,大多数学者都在研究本民族音乐文化,其中包括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民族音乐学建立之初的目的是建立中华民族的音乐理论体系,其表现出收拢性特点。中国学者常常采用既局内又局外的身份研究本民族音乐文化,因为他们不仅从小生长于现今所研究的音乐文化中,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以一名专业学者的眼光去研究,需要不断地和自如地在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身份中切换,寻找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比较音乐学在其发展演变中产生了西方民族音乐学,我国民族音乐学则来源于本土学科民族音乐理论,虽然西方民族音乐学和我国民族音乐学的起源和研究侧重点不太相同,但是它们两者的研究方法却是一致的,我国民族音乐学借鉴和采纳了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即将音乐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从比较音乐学到ethnomusicology的发展来看,很明显,ethnomusicology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学有了更接近的思想基础。在价值观上,ethnomusicology所提出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又是我们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前提和基础。③
二、民族音乐学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注重“音乐”还是“文化”。在“民间音乐研究”时期,我国的大量音乐研究只研究音乐本体,忽视将音乐放在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环境中考察。为了改进这一不全面的研究方法,我国民族音乐学借鉴国外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然而,近些年来,民族音乐学界出现一大引人深思的现象:许多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将对文化背景及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放置于主体地位,而不重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学者想把音乐放在文化中去研究的良好意愿,但是凡事都应该把握“度”,过多的研究和论述文化,会给人以舍本求末之感。
笔者以为,民族音乐学专业与民俗学专业的关键性区别,在于是否在“音乐”上做文章,如果民族音乐学学者不将研究重心放在音乐本体上,那么其研究就会偏离航向,与民俗学研究毫无二致了。“民族音乐学”一词的中心语是“音乐”而非“民族”,因此,无论民族音乐学者所研究的文化事象多么充满内涵,也不能缺少對于音乐的研究,这是民族音乐学者必须恪守的原则。另外,有些学者将音乐本体分析生硬地插入其文章中,就称该文章为民族音乐学论文,此做法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不利于我国未来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发展。民族音乐学需要音乐本体分析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应该将其与整体研究有机联合起来,融会贯通,才不失为正统的民族音乐学研究。
(二)本土性话语体系缺失。我国民族音乐学从建立至今,已发展了37个年头,在这短短三十几年里,我国民族音乐学已逐渐形成凸显自身学科特征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然从整体情况考量,中国民族音乐学仍处于学科发展的“过渡期”,在当今全球化的学术交流与对话中,其文化主体话语体系呈现出“失语”境况。④其“失语”表现,一是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对民族音乐进行形态分析时仍旧采用西方的音乐形态分析模式;二是“西体中用”思维模式,即认为西方民族音乐学是研究主体,我国民族音乐学只是为其填充上中国式材料。不得不说,以上问题确实存在于每一位学者的研究过程中。
第一个“失语”表现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上世纪老一辈音乐家们为了使中国音乐界快速发展起来,因此大量借鉴和学习西方的作曲手法,并将其普及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后来的音乐学习者基本上都接受的是西方式音乐教育,西方的音乐形态分析模式先入为主地进入学者们的生活中,导致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我国的民族音乐学应该从现在开始着手,呼吁广大学者以及有关教育机构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建构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分析的话语体系。第二个“失语”表现是我国民族音乐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从“主观到客观”的研究模式,近年来相关学者提出人类学学科应从主观对客观研究转向主观与主观互为主体研究的模式,我国民族音乐学与西方民族音乐学是两个平等主体间的对话,各有特色,并无优劣之分。
三、未来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方向
(一)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田野调查。时代虽然不停地向前發展,各学科也与时俱进地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增加到学科中去,但是民族音乐学中田野调查方法却永远不会过时,它将始终伴随该学科的发展。田野调查能使研究者直面音乐文化的创造者,而这些创造者身上拥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资源,因此田野调查才成为研究者的必修科目。只有不断进入调查现场、在正确思想和实地调查理论指导下,并能够科学地运用其方法和原则的调查人员,才能够有较深入的体察和较多的发现。⑤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载体越来越成为音乐民族志记录以及音响资料与图像采集的重要媒介。⑥民族音乐学者依靠这些电子载体使田野调查变得更加方便,例如,记录方式电子化,取代了之前以文字为主的记录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往调查者需要在所调查村子里住上很久才能采集到资料,现在调查者可以通过微信、QQ等聊天软件与当地人进行远程交流,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音乐学者的调查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增加了调查的实时性。
(二)重视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应用民族音乐学偏重于应用和实践,其学科内容包括对传统音乐的记录、保存、复兴及展演活动和对上述活动的路径和方法展开理论层面的总结、批评与研究。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是应用民族音乐学应该重点强调的两个方向。我国民族音乐学多研究本民族音乐文化,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有着共同的研究内容,因此民族音乐学可以宣传传统音乐,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因为高校毕业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面貌,他们的层次也决定着下一代的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教材中增加民族音乐的比例,并且使民族音乐走进学生课堂,提高民族音乐的普及率。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学科,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应忽视,未来的民族音乐学应该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程途。
注释:
①刘伟.民族音乐学在我国的分期发展状况[J].当代音乐,2016.
②冯光钰.近30年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趋势——回眸1980年南京“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引发的思考[J].音乐探索,2011.
③刘琳,刘宇静.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J].艺术教育,2008.
④刘芳.多元并置,融合重构——“中国民族音乐学反思与建构学术研讨会”记述[J].音乐时空,2016.
⑤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⑥卢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的优势和困境[J].艺术研究,2017.
参考文献:
[1]刘伟.民族音乐学在我国的分期发展状况[J].当代音乐.2016.
[2]冯光钰.近30年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趋势——回眸1980年南京“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引发的思考[J].音乐探索.2011.
[3]刘琳,刘宇静.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J].艺术教育.2008.
[4]刘芳.多元并置,融合重构——“中国民族音乐学反思与建构学术研讨会”记述[J].音乐时空.2016.
[5]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6]董维松,沈洽.民族音乐学译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7]李昕桐.民族音乐学在中国[M].当代音乐.2017(3).
[8]刘勇.全世界民族音乐学家,联合起来——兼论民族音乐学中国学派的形成和学术特点[M].中国音乐.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