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宗教祭祀到吟游诗人

2019-03-08张羽扬

戏剧之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世纪戏剧舞蹈

张羽扬

【摘 要】中世纪常常被世人定义为“发展中断的阶段”,在戏剧方面亦是如此。其实则不然,这一段历史中,各种戏剧形式在夹缝中生存,其中舞蹈这一表现形式也以接受宗教禁欲主义同化、接受统治阶层控制的方式艰难生存,将自己藏于市井文化当中,亦使戏剧的延续得以实现。

【关键词】宗教祭祀;吟游诗人;舞蹈;戏剧;中世纪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29-02

当谈及西方文化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古希腊时期的波澜壮阔,文艺复兴时期的惊奇巧思、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等,而中世纪的艺术却很少被人提起,甚至那段时期经常被人认为是空白。如同中世纪的历史一般,在谈论到中世纪的戏剧时,人们也往往会用“中断”“黑暗”这一类词语去形容它。其实不尽然。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千年的时间中,戏剧并没有停止它发展的脚步,而是以一种更隐蔽、更能为当世统治者接受的方式而存在着。

中世纪时期,西方世界的生产力并没有质的飞跃,这段时期仍然以农业为基础。人们尚无能力同上天抗衡,生死存亡亦取决于四时更替,农时的更替可以养育人民,也有能力将人类置于危机存亡下,因此人们对于宗教、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能绝对接受与服从,甚至对信仰有一种狂热。这种狂热也直接促进了宗教戏剧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当时人们主要的精神食粮。当时的戏剧主要由教堂、教会的活动发展而来,并逐渐进入民众生活。大体可以分为:教会支持下的以圣徒殉道为主题的奇迹剧和以圣经为源头的神秘剧,从民众生活、世俗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世俗剧。但大部分戏剧的直接目的并不是娱乐,而是向对生命拥有绝对统治力量的上天表达自己的敬意,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并通过自然主义的形式表现。

可以说,中世纪对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方面教堂反对所有含有、甚至隐含世俗因素的表演,担心传统的异教(pagano)的回返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为古罗马形而上的超验信仰与自身的经验信仰(宗教、学说、伦理)相悖而“认为”古罗马的戏剧(斗兽场、海战剧、竞技戏剧)太过宏伟,而建立宗教的政治立场,则需要摒弃之前的代表国家形象的一切艺术形式,比如古罗马戏剧;另一方面它又对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进行模仿,使之基督教化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宗教表演形式,以此来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宣传。人们对肉体在宗教仪式中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基于柏拉图的传统(柏拉图《理想国》:“如果不同的能力天然有不同的对象,又如我们主张的,意见与知识是不同的能力,那么知识与意见的对象也当然是不同的了。”即人的认识对象有两种来源,即可感事物与可知事物。)以及圣保罗关于感受与思想关系的教诲。中世纪的教会亦认识到了表演的作用,他们经常召开宗教会议,颁布对于舞蹈甚至戏剧的条例、禁令,以控制宗教剧目中上演的内容,同时又鼓励宗教剧的上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舞蹈本身也在努力将自己适应于社会大环境,适应于当世的道德标准,一边严格地遵循着教堂的控制与要求,一边寻求自己的发展之道。

在宗教压迫、禁欲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世俗的戏剧仍然在祭祀、节庆的荫蔽下得以延续,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便是舞蹈。

第一种舞蹈,便是人们在宗教、节庆场合跳的舞,这些舞蹈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时异教徒对丰收的庆祝以及对神灵、魔鬼的祭祀。它们的出现与农时、耕作紧密结合。后期经过教会的同化,这种本身没有信仰意义的舞蹈变成了宗教舞蹈,变成了宣传教会信仰的工具。從更深层的角度来说,舞蹈甚至是戏剧,反映了农业社会统治者们的需求:仅当它与中世纪国家的宗教正统有重合时,这种表演形式才得以存活。因此在对市井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宗教得以宣传、统治得以固化、舞蹈得以延续。

其中一例,便是舞蹈表演有时由神甫身体力行、亲自上台,即由神职人员担任演员,这一现象便是中世纪宗教文化同世俗文化结合的典例。而中世纪在这两种文化的融合当中,并不是开河先祖,在传统的犹太基督教中,祈祷与舞蹈、音乐、歌唱早已融为一体。在这一背景下,中世纪的统治者们亦深知只有直白的表演,才能真正吸引目不识丁的人民,从而打动观者,起到感化、教育的作用。因此舞蹈也产生了一种直接的教化作用,形式简单、直白易懂的舞蹈变成了统治者们宣传教义的工具。而神甫便是进行教化的直接载体。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世纪仍然延续了罗马历法(Kalendae Januarii)中对于农神的祭祀,在圣诞节、新年、复活节等场合中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用一系列的弥撒与舞蹈来感谢一年的好收成。所有人都在这些庆祝中跳舞、唱歌、参加宴会,穿着也不同于祭祀时的衣着。在中世纪的初期,这种初级的戏剧形式亦屡禁不止,因为占据统治阶层的教会仅允许戏剧在教堂上演,而且直接刺激感官的表演形式在当时时常被视作对宗教的亵渎。但是低级的神甫,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普通民众相似而与平民联系紧密,也会参与到庆祝当中。后期随着教会、民俗双方的妥协,戏剧、舞蹈也走向了民众,在宗教允许的范围内逐渐融入人民的民俗生活当中。这也是两种不同阶级融合的一种表现。

舞蹈不仅仅在神圣的场所进行。吟游诗人这一世俗的象征与代表,便是中世纪戏剧舞蹈的另一主角。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既是对话者,又是演员和舞者,用各种沟通方式取悦观者并获得生存的资本。中世纪吟游诗人的剧目常常以哑剧的形式展现,他们仅通过身体,在节庆(其中狂欢节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中赚取资本。而身体的表达在这一场合下达到极点,他们通过空翻、倒立等等民众闻所未闻的舞蹈表演形式吸引大众。在极高的参与度下,这种舞蹈逐渐融入到了人民的生活当中,不仅为当时的吟游诗人带来了生活的必要来源,也成为了各种节日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常见的主要舞蹈形式是伴着歌唱的舞蹈,在这种世俗剧目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几种大众参与的表演形式,比如圆圈舞(caròla)和法兰多拉舞(faràndola),遗憾的是现在只留下了文献,而无法还原当时的绝大多数细节。这种舞蹈形式由人们拉着手组成的圆圈为基础;或者是基于开放的链型结构(在这其中舞者拉着手排成长队)。同时音乐随着诗句的节与迭句变换节奏。现在人们可以在意大利锡也纳安布罗吉奥·洛伦泽蒂(Ambrogio Lorenzetti,1290-1348年)的壁画上看到对这种舞蹈形式的描绘,在他的代表作《好政府的寓言》(Effetti del Buon Governo in città)当中,有九位女性组成一个圆圈,与此同时,在外围的第十个女人伴着手鼓唱歌,这幅画面也反映了当时世俗戏剧的一角。尽管无法准确地还原这种舞蹈形式,但它在戏剧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却不可磨灭,而正是因为这种民俗舞蹈的存在,戏剧舞蹈才得以在千年的“中断”当中延续下来。

参考文献:

[1]ALONGE, Roberto, PERRELLI, Franco, Storia del teatro e dello spettacolo, Utet, Torino 2015

[2]PIETRINI Sandra, Spettacoli e immaginario teatrale nel Medioevo, Bulzoni, Roma 2011.

[3]La danza nel Medioevo fra giulleria e cortesia, Alessandro Pontremoli

[4]包睿.黑暗中亦有光明——中世纪戏剧探寻[J].艺术研究,2011.

[5]李道增.西方戏剧·剧场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中世纪戏剧舞蹈
中世纪欧洲艺术
有趣的戏剧课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冰上舞蹈搭档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戏剧类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