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陶瓷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演化特征研究

2019-03-08高安刚

中国陶瓷工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陶瓷

张 林 ,高安刚 ,2

(1.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 北部湾大学 广西 钦州 535011)

0 引 言

地方特色产业是区域为寻求自身发展的新思路而形成的一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结构的差异性、多样化的现代区域产业分工新形式,是地方经济嵌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如何提升以自然资源、技术、人才等为优势基础的特色产业发展绩效一直备受关注。陶瓷产业作为中国的特色产业,陶瓷产品曾风靡全球,“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陶瓷特色产业再度嵌入全球市场提供重大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传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技术创新能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1],也能有效促进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2-3]。陶瓷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其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进步能够为陶瓷产业绩效提升提供持久动力,尤其是有助于促进陶瓷产业集群发展[3-4]。

广西是陶器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陶瓷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桂陶文化底蕴深厚、传承有序,尤其以钦州坭兴陶与北流陶瓷最为典型。广西陶瓷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年产值近50亿元,显著促进了广西对外贸易发展、结构转型及经济增长。但广西陶瓷产业也面临着瓶颈,在全国的竞争力较低。2015年,广西陶瓷产业利润只占到全国的1.41%。最为突出的问题的是陶瓷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导致陶瓷产业普遍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5-6],不利于产品多样化发展,严重制约了广西陶瓷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陶瓷技术创新逐渐成为陶瓷产业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从演化的视角研究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演化特征,利用中国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分析广西陶瓷产业技术知识累积、地位、研发空间格局及协同创新的演化,对于把握广西陶瓷产业技术研发的总体趋势,为广西陶瓷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1 广西陶瓷产业技术总量与地位演化

1.1 总量变化

由于专利数据统计始于1985年,因此,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为1985-2016年。虽然使用专利来衡量技术创新受到诸多质疑,但专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测度产业的技术知识累积,可以较好反应区域的知识创新水平[7]。因此,选择专利申请量作为陶瓷产业技术的代理变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中的“轻工业产业”栏目对轻工业进行了详细分类,选择“陶瓷”项目,然后在国省代码中输入广西,即可检索到广西陶瓷行业的专利数据,共检索到4023条专利记录。

图1显示的是1985-2016年广西陶瓷专利数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随时间的演化趋势。可以看出,基本呈现“三阶梯”演化态势。第一阶梯为“专利平稳期”,时间跨度为1985-2007年,在此22年间,受到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广西陶瓷专利申请量虽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但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极少,年均仅为10件,变化趋势极不明显。第二阶梯为“专利上升期”,时间跨度为2008-2012年,在此期间,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随着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加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启动,广西陶瓷专利申请量逐年攀升,年均申请142件,陶瓷技术获得较好增长。第三阶梯为“专利跃升期”,时间跨度为2013-2016年,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创新能力增强,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的上升,进一步激发了陶瓷企业对新产品的开发动力。专利数量大幅增长,年均申请760件,是专利平稳期的76倍、专利上升期的5倍,陶瓷技术研发进入活跃期。

图1 广西陶瓷产业专利总量及占全国比重Fig.1 Guangxi ceramic industrial patent amount and proportion in the total of the country

1.2 地位变化

1985-2016年间,虽然广西陶瓷专利申请数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陶瓷专利数量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广西陶瓷技术研发水平有所提高,陶瓷技术知识累积程度得以强化,为陶瓷产业创新、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与全国对比来看,广西陶瓷产业专利地位并没有出现持续上升的局面,而是呈现出大幅度波动的地位变化态势。广西陶瓷产业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偏低,在全国陶瓷技术中的地位低,竞争力弱。

1985-2016年间,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在全国中的地位经历了“三峰两谷”的演化态势(图1),但每一次峰值均偏低。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87年,广西陶瓷专利占全国的比重为2.7%,随后的1988-1993年间为第一次“谷底”时期,广西陶瓷产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开始下降,专利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一直保持在0.7%左右的水平上。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94年,广西陶瓷专利占全国的比重为1.9%,比第一次峰值略有下降。随后的1995-2012年为第二次“谷底”时期,在此时期内广西陶瓷专利申请量在全国中的地位没有显著提高,且一直处于较大波动状态,占全国的比重年均仅为0.8%。第三次峰值出现在2014年,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985年以来的最大值,陶瓷技术地位有所提升,但随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1.3 增速变化

图2显示了1985-2016年广西陶瓷专利申请数量每年的增长速度。整体来看,广西陶瓷专利申请量增速波动幅度较大,且基本表现为“高-低-高-低”循环增长路径,陶瓷产业技术研发并没有得到持续足够重视。由于受到基数较少的影响,导致1987年广西陶瓷专利申请量增速偏高。1988-2016年间,年均增速为47%。绝大多数年份保持正增长,但有13个年份出现负增长,负增长年份占到44%。从近两年的表现来看,广西陶瓷专利申请数量增速持续负增长,技术知识增长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日用陶瓷及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何促进陶瓷技术持续增长,成为广西陶瓷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图2 1985-2016年广西陶瓷专利增速Fig.2 Guangxi Ceramic patent growth rate from 1985 to 2016

图3 1985-2016创新机构申请陶瓷专利状况Fig.3 Ceramic patent applications by innovation agencies from 1985 to 2016

2 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机构演化

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是专利生产的主要机构,对于技术创新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个人也扮演者重要角色。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个人在专利研发中的地位存在差异。图3显示的是1985-2016年广西不同创新机构申请陶瓷专利数量的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个人申请的陶瓷专利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机构之间的创新活力存在差异,且不同时期申请的专利数量也存在差异。广西创新机构申请陶瓷专利经历了“沉睡期”-“唤醒期”-“活跃期”三期演化进程。1985-2006年为广西创新机构申请陶瓷专利的“沉睡期”,这一时期持续了21年。在此期间,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个人申请陶瓷专利的数量均处于极低水平,且申请数量增长趋势不明显,基本处于水平演化状态,创新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也未得到有效激发。从年均申请数来看,企业年均申请数量为3.75件,大学为6.33件,科研院所为1.75件,个人申请为4.45件。1985-1986与1988-2002两个时间段内,大学出现了陶瓷专利申请的“断层”,1985-1987、1989-1993、1995-2002及2004-2006四个时间段内,科研院所出现了陶瓷专利申请的“断层”。大学、科研院所对陶瓷技术的研发呈现出时间上的集中化局面,企业与个人对陶瓷技术的研发却表现为时间上分散的态势。从申请总量来看,1985-2006年间,个人共申请89件,企业为60件,大学为38件,科研院所为7件,个人成为此时期陶瓷专利申请的主体,企业则处于次主体的地位。

2007-2012年为广西创新机构申请陶瓷专利的“唤醒期”。除了科研院所外,大学、企业及个人申请的陶瓷专利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创新机构对陶瓷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在此期间,大学共申请陶瓷专利453件,企业共申请187件,个人共申请162件,科研院所共申请7件。大学逐渐成为陶瓷技术研发的主体,企业的陶瓷技术研发速度稳步超越个人,但仍未能超越大学。科研院所依然是陶瓷技术研发的薄弱环节。

2013-2016年为广西创新机构申请陶瓷专利的“活跃期”。在此期间,企业、大学、个人申请的陶瓷专利数量在波动中大幅度增长,但科研院所申请的陶瓷专利数量依旧有限。大学共申请1681件,企业共申请925件,个人共申请401件,科研院所仅申请13件。大学继续保持其陶瓷技术研发的主体地位,企业则居于次主体的地位。在陶瓷技术研发上,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差距在2014年后,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表现出反超大学成为研发主体的趋势。

大学作为陶瓷技术研发的主体能够为区域陶瓷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但如何将高校专利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实现技术知识向产业效益转化,依然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3 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创新空间格局演化

为了分析广西陶瓷专利申请在不同城市的空间分布演化格局,对检索到的4023条专利记录,按照申请人地址进行重新筛选,得到广西每个地级市1985-2016年每年陶瓷专利申请数量。分别对1985-1995年、1996-2006年、2007-2016年三个时期每个城市陶瓷专利进行汇总,以反映在不同时期陶瓷技术知识的累积状况。利用Arcgis 10.4软件对此三个时期进行空间可视化,得到如图4所示结果。

分时期来看,1985-1995年间,每个城市陶瓷专利申请量普遍较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小,但桂林的申请量相对最多,为13件。北海、防城港、崇左、来宾、贺州是此时期陶瓷专利申请的“空心地带”,其他城市平均只有3.6件。1996-2006年间,北海退出“空心地带”,陶瓷技术研发在空间上进一步分散化。但防城港、崇左、来宾、贺州依然是陶瓷专利申请的“空心地带”。桂林依旧保持其在陶瓷技术研发上的领头羊地位,南宁、柳州紧随其后,其他城市则是陶瓷技术研发的边缘地带。2007-2016年间,桂林继续强化其在陶瓷技术研发上的优势,这与桂林理工科高校相对较多密切相关。与其相邻的柳州陶瓷专利申请量也获得攀升。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人才、科技资源集聚效应明显,陶瓷技术研发实力也较强。桂东南的玉林也逐渐强化了其在陶瓷技术研发上的重要地位,这与玉林下辖的北流市陶瓷产业发达有关,陶瓷产业的发展刺激了陶瓷技术研发,提高了玉林陶瓷专利申请量。桂南沿海的钦州陶瓷专利地位也得到强化,坭兴陶产业是钦州的特色产业,随着“广西坭兴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形成,对于强化坭兴陶产业内企业间共享知识创新成果,提升技术研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体来看,广西陶瓷技术研发逐步扩散到所有地级市,但不同城市空间存在显著差异,空间分层格局显现。桂北的桂林持续保持其陶瓷技术研发的核心地位,桂中的南宁、桂北的柳州及桂东南的玉林则是陶瓷技术研发的次中心,形成“四强三角形”创新空间格局。钦州、北海作为后起之秀,陶瓷技术研发稳步提升。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的限制,其余地区则成为陶瓷技术研发的边缘地区。

4 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网络

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机构在技术研发上存在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发挥不同创新机构的知识比较优势,共享知识溢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专利申请机构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等。参照已有文献的研究[7],将协同创新网络区分为大学-大学(UU)、大学-企业(UE)、大学-科研院所(UI)、大学-个人(UP)、科研院所-科研院所(II)、科研院所-企业(IE)、科研院所-个人(IP)、企业-企业(EE)、企业-个人(EP)、个人-个人(PP)等10种合作关系。在4023条广西陶瓷专利记录中,共有120条不同机构合作研发的专利记录,仅占到全部申请专利的2.98%,表明广西陶瓷技术研发合作水平低,尚未形成高密度的协同创新网络。

图4 陶瓷专利申请在广西不同城市间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ceramic patent applications among different cities in Guangxi

1985-2016年间,在10种合作关系中,大学与大学间、大学与个人间、科研院所与院所间、科研院所与个人间及企业与个人间合作申请的陶瓷专利数量均为0,大学与大学间、大学与个人间、科研院所与院所间、科研院所与个人间及企业与个人间的技术研发合作关系尚未建立。

图5显示的是1985-2016年大学与科研院所间、大学与企业间、科研院所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及个人与个人间合作申请陶瓷专利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大学与科研院所间、大学与企业间、科研院所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及个人与个人间合作申请专利存在较大幅度波动。2008年之前,仅存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陶瓷技术合作研发,2008年之后,大学与科研院所间、大学与企业间、科研院所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合作研发开始出现,但数量较少,不同机构间合作的规模也存在显著差异。个人与个人间合作申请专利数占到总合作申请数的67.5%,企业与企业间占到12.5%,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占到10.8%,大学与企业间占到5.8%,大学与科研院所间占到3.3%。个人与个人间的合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大学、科研院所等智力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弱,企业与企业之间技术交流也普遍不足,如何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如何促进行业内技术合作是广西陶瓷技术进步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图5 广西陶瓷技术协同创新状况Fig.5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eramic technology in Guangxi

5 结论与建议

广西陶瓷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且呈现“三阶梯”演化态势;在全国中的地位经历了“三峰两谷”的演化态势,但总体地位较低;创新机构对陶瓷技术的研发经历“沉睡期”-“唤醒期”-“活跃期”三期演化进程,大学持续保持其陶瓷技术研发主体的地位;陶瓷技术研发的空间分异明显,形成“四强三角形”创新空间格局,桂北的桂林持续保持其陶瓷技术研发的核心地位,桂中的南宁、桂北的柳州及桂东南的玉林则成为陶瓷技术研发的次中心;陶瓷技术协同创新水平低,产学研合作网络规模较小。

为了促进广西陶瓷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内生动力,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5.1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广西陶瓷产业技术地位

深度关注陶瓷行业市场需求变化,建立市场-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才投入-新技术开发的动态技术创新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国际现代设计趋势相结合,拓宽陶瓷技术研发的视野。提升市场咨询等服务业发展水平,为陶瓷企业发展提供充分市场信息。完善政府支持陶瓷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与使用机制,提升知识产权保障水平,为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陶瓷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重视陶瓷设计研发人员培训与开发,提升企业已有人力资本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陶瓷专业人才水平,改革完善陶瓷产业发展的人才制度环境,吸引陶瓷设计研发人才,通过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为陶瓷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2 构建陶瓷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网络,促进陶瓷技 术空间与产业空间互动

强化陶瓷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打造面向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陶瓷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平台,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其他创新机构技术生产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沟通。政府要积极制定支持陶瓷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规划,进一步密切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广西陶瓷技术战略联盟,建设陶瓷科技孵化器、陶瓷技术交易与服务机构等科技服务组织,为陶瓷技术研发提供组织保障,促进相互间信任机制等社会资本的建立,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激活创新的基因,激励创新机构的创新行为。

强化南宁、桂林等地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玉林、钦州等地区陶瓷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通过技术交易、人员培训等方式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创新要素协同。构建省域内跨空间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陶瓷技术研发空间与陶瓷产业空间耦合,提升陶瓷技术向产业经济效益转化力度。充分发挥与广东地理邻近的区位优势,构建广西与广东的陶瓷技术跨省域协同创新机制,学习广东陶瓷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等,促进产业与技术多样化发展。树立国际经营理念,建立跨国陶瓷技术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国际陶瓷研发资源(人才、资金等),促进陶瓷技术水平提升。

5.3 打造陶瓷产业集群,夯实陶瓷技术创新的产业 支撑

陶瓷产业具有高度根植性的知识生产与创新的特征,这是采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来源。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集群企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获得集聚规模效应、共享知识溢出效应。可采取陶瓷产业园区的模式,通过培育陶瓷龙头企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陶瓷产业规模。

打造高技术陶瓷创新集群。高技术陶瓷对于提升陶瓷产业价值链地位,提高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也能有效促进技术开发。政府要依据地方陶瓷产业历史、资源禀赋制定清晰的产业定位战略。发挥市场自发调节机制,进一步推动知识流动和知识创造、金融支持、供应链运营等。重视陶瓷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建设,一是要建设与倡导包含变革意识、超越精神、宽容失败、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倡导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协作开放的科学研究精神;倡导竞争、打破常规、敢冒风险、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等;二是要培育有利于激励创新活动的制度文化,如加强对高技术陶瓷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家创新可以考虑给予财政补贴与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陶瓷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唑啉草酯中国专利申请分析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
陶瓷艺术作品
专利申请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