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本草考证△
2019-03-08杨琳陈金文王兴海高速詹志来白吉庆
杨琳,陈金文,王兴海,高速,詹志来,白吉庆,*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mume(Sieb.)Sieb.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1]。我国乌梅加工以栽培的原变种梅为主,主流产区有四川、福建、云南等地。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药食两用药材乌梅,并对乌梅的商品规格等级提供支持,有必要对历代本草中乌梅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等展开详细考证及分析。
1 名称考证
乌梅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2],列为中品,原作“梅实”。乌梅之名,最早见于《本草经集注》。乌梅别名梅实、黑莓、熏梅、桔梅肉。《中华本草》[3]乌梅异名为:“梅实”记载于《本经》,“黑莓”记载于《宝庆本草折衷》,“熏梅”、“桔梅肉”记载于《现代实用中药》。
2 基原考证
2.1 古文献中对乌梅的形态学描述
宋·苏颂《本草图经》[4]记载:“下有杨梅枝,在江南、岭南也有分布,其枝干和荔枝相似,叶细且较为浓密,其果实生的时候为青色,成熟之后为红色,果肉包裹果核,没有外皮壳。”
明代早期《救荒本草》[5]记载:“梅杏树,生辉县太行山山谷中树髙丈余叶似杏叶而小又颇尖,微澁边有细锯齿开白花结实如杏实大生青熟则黄色味微酸,救饥摘取黄熟梅果食之。”
明《本草品汇精要》[6]记载:“[苗]谨按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香,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採,将熟大於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時]春初开花,五月取实。[收]干火。[用]實。[质]类杏实。[色]生青熟黄。[味]酸。”
明《本草纲目》[7]中记载:“陆玑《诗疏》云:梅,杏类也。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其实酢,曝干为脯,入羹齑中,又含之可以香口。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8]:“梅叶似杏,叶端有尖,先春而花,凌霜傲雪,清芬袭人。其子青赤者,其材坚;其子青白者,其材脆。”
清《本经疏证》[9]:“梅先众木而花,花似杏,其老干如杏,嫩条绿色,叶似杏,有长尖,树最耐久,性洁喜晒,浇以塘水则茂,忌肥水。其实亦如杏,初生青,至小满前脆嫩,过后则黄而烂。造乌梅法,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熏之令干,即成矣。”
参考其他古文献,将传统药用乌梅的原植物梅的形态特点加以整理总结,可以判断历代乌梅为蔷薇科杏属植物。按其部位特点分述如下。
(1)“叶细阴厚”、“似杏叶而小又颇尖,微澁边有细锯齿”、“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梅叶似杏,叶端有尖”等说明梅叶的特点是叶子较小,先端尾尖,叶边常具小锐锯齿。
(2)“似杏而枝干劲脆”、“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其子青赤者,其材坚;其子青白者,其材脆”、“其老干如杏,嫩条绿色”等说明梅枝干的特点是枝干劲脆,老干和杏相似为浅灰色或带绿色,小枝绿色。
(3)“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香”、“花将谢而叶始生”、“先众木而花”、“先春而花,凌霜傲雪,清芬袭人”、“花似杏”等说明花的特点是香味浓,先于叶开放,白色至粉红色,花期冬春季。
(4)“其实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无皮壳”、“结实如杏,实大,生青熟则黄色味微酸”、“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採”、“生青熟黄”、“其实酢”等说明果的特点是果实黄色或绿白色,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果期5-6月。
以上为古代文献对乌梅的植物基原做的描述,现代的中药本草书籍也对乌梅的基原进行考证总结。
《中华本草》与《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10]中的品种考证为:“乌梅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原作“梅实”。《别录》载:“梅实,生汉中(今陕西南部、汉中北部)川谷,五月采,火干。”《本草经集注》云:“此亦是今乌梅也,用当去核……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本草图经》曰:“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本草衍义》载:“熏之为乌梅,曝干藏密器中为白梅。”《纲目》载:“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综上所述,古之乌梅即蔷薇科的梅Prunusmume(Sieb.)Sieb.et Zucc.近成熟果实经加工而成者。”
《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11]记载:“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纲目》载:“树干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其实酢暴干为腊。”据上述描述,与现用之乌梅植物来源相一致。”
《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12]中对乌梅考证进行总结:“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mume(Sieb.)Sieb.et Zucc.的近成熟果实,用低温烘干闷黑后入药。乌梅之名,见于《本草经集注》,但其栽培历史更为久远,据估计我国现有栽培品种50~60种之多,入药则不分品种,均用于制作乌梅。”
现代的中药本草书籍中所记载的乌梅药材原植物应为梅Prunusmume(Sieb.)Sieb.et Zucc.,但其品种复杂,我国现有栽培品种50~60种之多。
2.2 历代药图证据
历代本草药图中也有乌梅原植物的图片,其中明代《救荒本草》中的梅杏树墨线图(图1)和清代《植物名实图考》[13](图2)中描绘全面、形态准确的梅的墨线图最具代表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梅小乔木,稀灌木;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花单生,先于叶开放,花梗短;果实近球形等特点。其中《植物名实图考》中叶边常具小锐锯齿,花先于叶开放的特点十分鲜明。其他历史时期的梅植物图或太过简单,或与其描述不符。
图1 《救荒本草》
图2 《植物名实图考》
图3 《证类本草》
图4 《本草品汇精要》
以上古籍中所载“乌梅”原植物特征为小乔木,稀灌木,高4~10 m;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果实近球形,直径2~3 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为考察古人所用乌梅是否为今用乌梅,对《中国植物志》[14]中记载分布于中国的梅的变种、变型植物进行筛查,认为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乌梅药材原植物主流应为梅Prunusmume(Sieb.)Sieb.et Zucc.。
3 产地变迁
乌梅的原植物梅的生境分布最早记载于《诗经·召南》,其有:“摽有梅,其实七兮”,“倾筐塈之”。这类诗句表明梅实一种召南(今陕西岐山西南)地区人们所熟悉的果树[15]。
《诗经·陈风》中有:“墓门有梅”,《曹风》(产生于今山东定陶县一带)中也有“鸤鸠有桑,其子在梅”。这些史实说明西周至春秋时期,梅在当时黄河流域的的陕西、山东都有栽培[15]。
《管子·地员篇》中载:“五沃之土……其梅其杏,其桃其李,其秀生茎起”。夏纬瑛认为“地员篇”所论的地域在今黄河下游,成文时代为战国。这也说明,梅是先秦时期黄河下游河南等地栽培的果树[15]。
《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 辛树帜推测《中山经》的作者“必生长于所在地之人”,“必接近楚国之人或竟是楚人所作”。结合魏晋时期成书的《名医别录》记录有梅“生汉中”这种推测不无道理。汉中毗邻楚国地界,属长江流域的汉水流域,很可能陕西和河南的梅就是从湖北西北部这一三省交汇地区引入栽培驯化的[15]。
魏晋《名医别录》[16]、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17]及唐《新修本草》[18]记载:“生汉中,五月采,火干。”说明其产地为“汉中”,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
宋·苏颂《本草图经》中记载:“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又,下有杨梅条,亦生江南、岭南。”说明乌梅的生境原为汉中川谷,至宋代,襄汉、川蜀、江湖、淮岭(今长江中下游的襄水和汉水流域共同流经区域、四川、两湖、江苏、安徽、岭南)都有。
明代早期《救荒本草》中记载:“梅杏树,生辉县太行山山谷中树髙丈余叶似杏叶而小又颇尖,微澁边有细锯齿开白花结实如杏实大生青熟则黄色味微酸,救饥摘取黄熟梅果食之。”本书中记载的名字是梅杏树,主要说明梅生长在河南省辉县太行山中。
明《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载:“[地]《图经》曰生汉中川谷,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道地]郢州今安吉为勝。”其产区除与宋代《本草图经》记载一致外,还强调了乌梅的道地产区,即郢州(今武汉市武昌),在明朝是安吉(今浙江湖州)。
明《本草纲目》也再次印证了:“陆佃《埤雅》言梅入北方变为杏,郭璞注《尔雅》以柟为梅,皆误矣。柟即柟木,荆人呼为梅,见陆玑《草木疏》。”从宋代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梅是一种南方的植物。
1928年《增订伪药条辨》[19]中有:“炳章按:乌梅,杭州出者,肉厚、核小、色黑、性潮润者,佳。绍兴枫桥出者,性燥、核大、肉薄、色黑微黄者,略次。别处出,总要肉厚、色黑、性糯为佳。”说明杭州产的乌梅品质最佳,绍兴枫桥产的略次,别的地方产的要肉厚、性糯品质较好。
从本草考证来看,乌梅产地存在一定变迁。乌梅生长在川谷中,西周至先秦时期梅在当时黄河流域的的陕西、山东、河南都有栽培。魏晋时期,很可能陕西和河南的梅就是从湖北西北部这一三省交汇地区引入栽培驯化的。宋代以后,乌梅的生境为襄汉、川蜀、江湖、淮岭,即今长江中下游的襄水和汉水流域共同流经区域、四川、两湖、江苏、安徽、岭南都有。现代乌梅的产地分布与宋代以后较为一致,《中国药材学》[20]及《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南方协作组》[21]有记载:“乌梅主产于福建、四川、浙江、湖南、广东等地。浙江产品质佳,四川产量最大。”《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22]、《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均记载:“乌梅主产于四川江津、綦江、邛崃、岳池、合川;福建永泰、上杭、崇安、蒲田、清流;贵州修文、息峰、威宁;湖南常德、郴县、衡阳;浙江长兴、萧山;湖北襄阳、房县;广东番禺、增城等地。”目前,乌梅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云南、广西、台湾各地也有分布。另外,根据市场调查及产区调查,今乌梅以浙江乌梅质量较佳、四川乌梅产量居全国首位、福建上杭县乌梅质量声誉较好。
4 历代品质评价
乌梅商品的品质评价在之前的古文献未见详细描述。明《本草品汇精要》中描述为:“郢州今安吉爲勝”其道地药材产自郢州(今武汉市武昌),在明朝是安吉(今浙江湖州)出产较多。
明《本草乘雅半偈》描述为:“入药以野生,及未经就接者为贵”,乌梅入药以没有经过嫁接的野生的为上品。
清《本草从新》[23]中记载:“产安吉者。肉浓多脂、最佳”,即乌梅产自安吉(今浙江湖州)的肉浓多脂的是较佳的。
《增订伪药条辨》中有:“炳章按:乌梅,杭州出者,肉厚、核小、色黑、性潮润者,佳。绍兴枫桥出者,性燥、核大、肉薄、色黑微黄者,略次。别处出,总要肉厚、色黑、性糯为佳。”
中药材品质的评价自古就有,并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深化与完善,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出现转变[24]。从本草考证来看,乌梅在明代以前是产自郢州(今武汉市武昌)为好,在明代是产自安吉(今浙江湖州)为佳,主要记载了产地方面的评价,乌梅具体性状质量方面的评价较少,仅有记载肉厚、色黑、性糯为佳。现代著作中对乌梅品质评价与古代较为一致,《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中华药海》[25]《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对乌梅的品质评价有了详细的描述:“乌梅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不破裂,味极酸者质佳。”
5 历代产地加工与炮制
中药的炮制出现很早,与药共生[26]。乌梅的产地加工及炮制在之前的古文献就有一定的记载。秦汉《神农本草经》、魏晋《名医别录》、南朝《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中记载:“五月采,火干。”这个时期只是简单的将乌梅进行加工。
宋·苏颂的《本草图经》中记载:“五月采其黄食,火熏干作乌梅。”
宋《本草衍义》[27]中记载:“熏之为乌梅,曝干藏密器中为白梅。”说明这个时期以有对乌梅不同的加工方法。
北宋《证类本草》[28]中记载:“萧炳云:个人多用烟熏为乌梅、衍义曰:熏之为乌梅。”
明《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载:“五月採,将熟大於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收]干火。”说明此时乌梅的加工炮制方法为百草烟熏,是原来的一个改良。
明《本草纲目》中记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青者盐腌曝干为白梅。乌梅造法:取青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蠹。”说明此时对乌梅的加工炮制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先熏黑,再淋汁蒸,乌梅品质也有了很大提升。
明《本草乘雅半偈》中记载:“修事乌梅,取青梅篮盛,置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蒸,则肥泽不蠹。”
清《本草崇原》[29]中记载:“梅实将熟时,采微黄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蛀。”
清《本草备要》[30]中记载:“青梅薰黑为乌梅。”
清《本草从新》中记载:“青梅熏黑为泽不蠹。”
清《本经疏证》中记载:“造乌梅法,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熏之令干,即成矣。”
清《本草述钩元》[31]中记载:“造乌梅法。取青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蠹。”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烏梅以突烟薰造,白梅以盐汁渍晒。”
清《本草思辨录》[32]中记载:“乌梅乃半黄时所熏。”
《增订伪药条辨》中记载:“造乌梅法,系取青梅篮盛于灶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蠹。”
总结上述古代文献,乌梅在明代以前都是简单的火干或熏干;在明代几乎都沿用了《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方法,先熏黑,再淋汁蒸;清朝以后,以熏干为主。现代,乌梅的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在古代基础上,在干燥成色部分有了改良,《中国药材学》《中华本草》《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中加工方法大多为低温烘焙2~3昼夜,焙干后闷2~3日,使其变黑。
6 结论
在我国,作为药食两用药材,乌梅使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中,乌梅有异名和别名,但后期都以乌梅为正名。乌梅地方习用品较多,历代本草中乌梅加工以栽培的原变种梅Prunusmume(Sieb.)Sieb.et Zucc.为主。本草中记载的乌梅产地越来越广泛,存在一定变迁,宋代以后产区在今长江中下游的襄水和汉水流域共同流经区域、四川、两湖、江苏、安徽、岭南都有,与今乌梅的栽培产区较为接近。乌梅的加工炮制在现代以前,都是采摘近成熟果实,烘干或熏干,至颜色变黑,现代加工多以闷至色变黑。加工后的乌梅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者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