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运动

2019-03-08陈晓

山东档案 2019年1期
关键词:邹平县梁漱溟建设

文·陈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旨在为破败的中国农村寻一条出路,史称“乡村建设运动”。这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当数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开展乡村建设的思想和主张

梁漱溟(1893-1988), 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救国的代表人物。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生》等。1931-1937年在邹平县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和主张,源于他继承了儒家调和折中、诚善等哲学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不能“往西走”,要“往东走”。梁漱溟认为西方是个人本位主义社会,是自由竞争、阶级对立的社会,是工业发展、城市发展而农村破产的社会。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是人本社会,“礼让”的社会。他将旧社会构造崩溃的原因归咎为中国文化在社会无秩序中的无办法。他认为中国不能走西方靠自由、靠法律的路,效仿西方民主宪政的道路走不通,只能靠文化,靠“礼俗”。他认为中国没有阶级对立,只有职业不同,所以学习俄国革命暴力革命的道路也不可取,而通过文化救国的折中办法,可以实现拯救中国的理想。

乡村是中国文化之本,要从乡村入手。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社会,后来都市文明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在城市中发展,破坏了原来的理性精神,争夺代替了礼让,城市不再成为中国社会的根了。只有乡村仍然具有原来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他把乡村作为振兴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前进基地,复兴中国固有精神的起点。

创造新文化,救活旧乡村。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包含两个意思:一因乡村破坏而有救济乡村之意;二因中国文化要变而有创造新文化之意。“创造新文化,救活旧乡村”,这便叫做乡村建设。他倡导建立一种兼有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长处的新礼俗,主要就是 “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团体组织”即把分散谋生的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组织合作社。“科学技术”即改良农业品种、提倡植树造林等。总的口号是“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大家齐心向上”是提倡团体精神,其中“向上”指道德礼俗,“求进步”指生产技术和良好风尚。

梁漱溟在邹平县开展乡村建设情况

邹平县在山东属三等县,县不大,人口不多,没有大地主干扰,靠近胶济铁路,离济南又不远,各方面条件有利于乡村建设实验。1931年6月15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成立,梁漱溟等人在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的支持下开始了用和平方式改造中国的实践。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下设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建设服务人员训练部、乡村建设试验县区等三个部分。研究院另外设有总务处、医院、农场、社会调查部等。

研究部主要是培养乡村建设高级人才,服务人员训练部侧重于乡村建设业务的训练,学员毕业后到农村做服务工作。从1931年到1937年,研究部招生三届,服务人员训练部招生四届,共培养乡村建设干部1400余人。他们大部分都到了乡村基层工作,有的被充实到山东各县担任要职。邹平县作为乡村建设实验区,实验区设县政府,隶属乡村建设研究院,县长由研究院提名,省政府任命。1933年7月邹平县由乡村建设实验区改为县政建设实验县。邹平实验县的行政区划经过撤并,整改为14乡。全县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乡设乡学,乡以下包括若干村,村设村学,一乡一村之百姓统称为学众。

1931年至1937年,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开展社会调查,交流推广经验。从1932年到1935年,先后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内容涉及农村经济、教育、医学疾病、人口、治安等,详细摸清了邹平县农村社会的情况。编写了《邹平概况调查》《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报告》等系列材料。乡村服务指导处通过专职导师巡回指导、发函、《乡村建设》杂志刊载报道等形式,指导乡村建设工作开展。

2. 利用乡学、村学,开展乡村教育。乡学、村学的目标师法宋代儒学家吕和叔《吕氏乡约》的“德业相劝,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梁漱溟通过“村学乡学须知”,来要求大家各尽自己的义务,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伦理情谊。村学设立儿童部、妇女部、成人部、高级部。高级部多集中乡学来办。成人部的课程是识字、懂礼、农业科学知识。学习之余,提倡男人打拳,女人放足,提倡男女平等受教育,开展卫生扫除,强调戒私斗、戒染毒等,改良社会风俗。

3. 进行农业改良,发展乡村合作经济。研究院根据县内的自然经济情况,划南部山区为林业改进区,划北部为棉业改进区,进行农业改良。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凿井,疏浚杏花沟,颁布《凿井贷款暂行办法》,对要求凿井而款不足者予以无息贷款,大兴水利建设。1935年7月,实验县政府成立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发展乡村合作经济。到1936年底成立各种合作社307处,有棉业运销合作社、蚕业合作社、林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尤以棉业运销合作社最佳。到1936年,全县棉业运销合作社达到156处,社员3826人。

4. 实行联庄会编制,加强地方自卫。1933年7月1日,实验县政府在联庄会的基础上,成立干部队及征训队,开始建立乡村自卫体系。干部队是县层面的,负责地方治安。征训队由各乡乡理事选送富裕家庭青年,经民团干部训练所考核录取,严格训练4个月,派遣回乡,担任乡队、村队负责人。训练共进行了四届,训练会员2276人。共编14个乡队,107个村组。乡村自卫队一切听命于乡理事、乡队长。据调查,全县14个乡理事均为地方上的士绅豪富,14 个乡队长绝大多数出身于富裕之家,自卫队员必须是家庭富裕者。因此“办理自卫之使命,保卫地方,剿除匪共,辅助自治”(梁漱溟:《自卫之真谛》),实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地方武装。

5. 创办邹平县卫生院,开展乡村卫生事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与齐鲁大学医学院合作,划邹平县为公共卫生实验区,建立卫生院,训练农村卫生员,并在各乡建诊疗所。1936年改为卫生所,负责治疗疾病、预防接种、学校卫生和卫生教育。

6.举办展览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每年秋后征集各种优质农产品,举办展览会,展览推广新良种及新技术。农产品展览会共举办了3次。第一次于1931年11月5日至8日举行,地点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内,共展出田艺、农艺、家庭工业、农具畜产品等展品2800余种,参观人数共46060人。第二次于1932年10月25日至27日举行,展品征集范围扩大到旧济南道属26县及河南省部分地区,展品6000余种,参观人数57000多人。第三次于1933年秋后举办。展览会期间给农民们讲述《病虫害讲义》《农业改良浸种法》《土壤改良》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邹平县沦陷,乡村建设运动宣告失败。

梁漱溟在邹平县的乡村建设活动引起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注意。1932 年蒋介石委托曾任齐鲁大学校长的朱经农致函梁漱溟,“欲得乡治究竟”。陈立夫、冯玉祥、冯友兰、周树人、马寅初等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以及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都曾到过邹平县参观考察乡村建设。1933年,全国第一次乡村工作讨论会在邹平召开。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乡村建设基地和中心。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质与评价

1938年1月,梁漱溟第一次到延安访问毛泽东时,毛泽东一语指出了他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质:你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不是革命的道路。中国社会需要彻底革命,改良主义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任华、驰方:《梁漱溟先生访问记》)。历史证明,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基于毛泽东武装革命的土地改革运动,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法宝,而梁漱溟的改良主义道路错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抹杀了现实中存在的阶级对立,看不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

1935年10月25日,梁漱溟在研究院讲演时谈到乡村建设工作的两大难处时说:头一点,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第二点是号召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第一点,依附韩复榘而沦为其稳定自己军阀统治的工具。第二点,乡村建设运动没有与农民的意愿取得一致,没有解决农民最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才会让梁漱溟犯难:“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仅不动,甚至因为我们动,反来和他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此足见我们未能代表乡村的要求。我们自以为我们的工作对乡村有好处,然而乡村并不欢迎。至少是彼此两回事。”

梁漱溟改良主义道路虽然走不通,但山东乡村建设运动是梁漱溟立足于民族的苦难与危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所做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反映了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在民族悲运中的社会良心和文化意识,以及他们对社会民主的探索和追求,其精神值得学习。在具体实践中,他对旧社会秩序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县政改革、普及教育、风俗倡导、农业改良、组织合作社等,都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相适应,当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启示

八十多年前,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为民族自救探索道路,其经验教训对当前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1. “从农业引发工业是我们的翻身之路”,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新动力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大的农业社会,中国建设问题应当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一种建国运动。他深感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的生死问题,主张“从农业引发工业是我们的翻身之路”,他极度重视乡村建设和以农促工、工农互促的思想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即使在城镇化成熟后,农村人口还在4亿左右,因此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我国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这是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

2. “乡村是中国文化之本”,乡村振兴道路应该多元化 。梁漱溟认为,乡村是中国文化之本,自中西两个不同的文化相遇以来,中国文化相形见绌,老文化应付不了新环境,遂不得不改变自己学西洋以求应付西洋。但结果学西洋没有成功,反把自己的老文化破环了,把乡村破坏了。在现阶段的乡村建设中, 简单走“乡村城市化”“乡村工业化”道路,会间接消灭乡村的文化和精神。乡村振兴道路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突出各地特色,在适应当地乡土文化、地理特征、资源特征、历史禀赋等基础上作出最佳选择。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乡村固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使乡村振兴各具特色,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梁漱溟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在于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谋取乡村发展,达到一种“乡村文明”。梁漱溟在邹平创办乡学村学教化民众、启发民智,定立乡约,改良社会风俗等做法也具有借鉴意义。乡村治理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也应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

3. 依靠“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一起所构成之力量”,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就是知识分子的下乡运动。“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发动主动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一起所构成之力量”(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提倡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人才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抱着救国救民的目的而追随他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邹平从事乡村建设的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不下100人,有许多是高级专家、学者。二是通过专门的培训机构培养的专门人才。乡村建设研究院在乡村落地生根式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整个实验区便是实验场所。三是农村本土人才。通过乡学村学,办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可以从引进高级人才、培养专业人才、依靠本土人才这三方面入手,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舞台创新创业、各展其长。

4. “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们呐喊”,乡村振兴要以农民为主体。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出现号召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其原因就在于未能代表乡村的要求,走上了一个站在政府一边来改造农民,而不是站在农民一边改造政府的道路。我们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破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注重引导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和激情。特别是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推进现代农业项目时,应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获益者,使乡村振兴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5. “以一个县的规模来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方法论的意义。梁漱溟认为,培养新政治习惯,如一开始即从国家入手,则国家面积太大。人口太多,距离太远,很难集中,注意力也就当无从培养了,所以他以邹平一个县的规模来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建立多“试点”,由“试点”向“推开”、由“多点推进”向“集成突破”转化,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邹平县梁漱溟建设
谁更需要读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梁漱溟的“不贪”
粱漱溟:金钱哪有人才重要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一起工程纠纷“拉锯战”
my family
Intorduce M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