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2019-03-07周卫红

考试周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初中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作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启示。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难丰富学生的生活。本文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思考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积极寻求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途径,努力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回归生活,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新的活力。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 引言

语文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语文教学与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教学改革之后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道:“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用于现实生活,才能切实体会到语文的应用价值。”因而,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如此紧迫和必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引领下,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及手段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二、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个重要命题。“社会即学校”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学校脱离社会生活的痼疾,这样一来,学校与社会沟通,与社会打成一片,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以及环境都可大大增加。“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的实施原则。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传统以教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如今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讲求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实现教育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三、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窘境

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的窘境,这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影响。

一方面,语文教师往往习惯于按部就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较为僵化,缺乏一些革新的思路,所教授的知识往往是紧扣应试教育下的一些试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依赖于教参等教辅资料的阐释,教授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抽象理论知识,过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外实践中,教师往往缺乏挖掘优质资源的能力,无法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紧密联系,灵活运用,导致教学活动较为狭隘。因而,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未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效率。

另一方面,中学生本身在语文学习上不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觉得语文这门学科彼此间拉不开太大的差距,因而,对语文的学习也往往采取轻视或忽视的态度,学习的目的仅是为了应付学习的任务以及考试,而并非真正想从语文这门学科中主动获取真知。此外,由于人本身具有的惰性倾向的影响,许多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往往乐意接受较为简单的基础性知识,愿意花点时间背诵记忆,但在需要深入理解,需要组织加工的一些问题上往往懒得思考和动笔,导致语文学习停滞不前。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接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当作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进行教育。

四、 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途径

(一)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

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其收纳的课文较多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传递着生活的信息。因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应充分研读教材,不依赖教参,而是拥有自己的阅读体悟,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里的人文素材,进行整合优化,使之与学生的生活、情感、阅历等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如《秋天的怀念》一课,作者史铁生通过记叙自己与母亲临终前的一段真挚动人的感情,从而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以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文中的细节之处无不打动人心,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此处一连串三个动词“扑”“抓”“忍”值得深思,因而在授课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史铁生的处境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母亲究竟“扑下”“抓住”“忍住”的是什么。在学生提及“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抓住的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忍住的是隐瞒自己的病情,忍住的是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时,教师可自然引出母亲这样做的目的便是——“爱”。如此教学设计,学生在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变得有话可谈,继而能很好地把握本课的人文性主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引导学生不但热爱学习语文,而且更应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二) 巧借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

陶行知认为“必须解放学生的手脚、头脑,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创造自由生活环境,真正的教育来源自由生活”。因而,课堂教学必须走进生活,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

目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为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加大对多媒体的使用力度,将抽象的文字叙述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借助美丽的春景图制作成一个动画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身临其境之感。由于初中生对春天已很熟悉,加之直接和间接感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谈谈对春的感悟。这样,既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了语文,同时又让语文学习得以渗透到生活中去。

因此,多媒體教育手段的使用,将会增添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轻松主动接受新知。

(三) 整合教材外的有效性资源

初中语文的教学绝不是拘泥于教材,而是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学中有所思,学后有所得。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进行有效的整合一些课外学习资源。

初中语文的学习重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在相应的课文学习后,配以主题近似、内容相关的一些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同时配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习题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进一步巩固,又有利于学生阅读感知能力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丰富。

(四) 开展实践中的综合性学习

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增添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的内容,体现了新教材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力图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有朋自远方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交谈与欣赏中领悟了朋友的重要意义以及自己与朋友的相处之道。通过前期搜集整理,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获知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交友原则;通过向朋友的自我风采展示活动,同学间更增添了几分亲切;通过综合性学习评价表的反馈,学生本人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可见,在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学生获得了更加宝贵的生活资源。这份宝贵资源的获得,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离不开语文的学习。因而,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 结语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二者密不可分。语文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情感,一种生活,我们时刻都要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改革创新,让语文课堂走进社会生活,在语文课堂中多融入趣味性和实践性。只有使语文教学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在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的同时,将课堂中所学的新知自觉地运用于生活实际,从而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4(9).

[2]王运红.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J].新课程研究,2008(121).

[3]李清华.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J].福建陶研,2013(4).

[4]蒙飞妃.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讨,2014(12).

作者简介:

周卫红,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陶行知初中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