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及应用

2019-03-07胡颖婷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整合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摘 要: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已经具有一定抽象性,也要求培养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有机地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能够有效展示和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特点及规律,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应用中所把握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并以初中数学中反比例函数图像及性質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体的整合方法和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教学相互结合的研究不断创新,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因此,信息化教学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此外,初中阶段的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已经具有一定抽象性,也要求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枯燥乏味、抽象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变成直观形象、活泼有趣的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吸引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然而对于昆山大部分乡镇中学而言,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目前还处于逐步实施的过程。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成为乡镇中学数学教师探究的热点教学问题。

一、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可能性

初中阶段的数学已经有不少内容具有一定抽象性,如何正确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对于不少初中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点,而传统教学方法明显忽视了教学内容的这种乏味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在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工作,教师的讲解往往是枯燥无味地讲解,很容易让初中生分散注意力;加上课时限制,教师大量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数学内容板书上。

初中生心智还不成熟,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内容。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很清晰的实现层次化表述,对于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形、图像、动画、语音等形式形象的呈现,有效吸引初中生注意力,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教学。在教学中可以把难以联想的抽象性概念间接的过渡为易懂的显性知识,从而能够让初中生深入化、透彻化以及创新化的吸收理解教学内容,成为其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学习工具。

另外,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快速方便的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为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基于个体的虚拟化学习环境,既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也可以营造一种协作共享资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初中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

二、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整合的理念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很大程度提高初中各科教学效果,但在具体应用实践中,教师必须考虑初中生学习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整合信息技术,否则可能造成反向效果。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经验,提出如下理念和原则:

(一) 学习与教学并重

对初中生来说,课堂教学成果直接由教师授课内容及学生学习效果衡量,最为直接的评判标准就是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点,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支笔、一个黑板、一堂课”的状况,实现丰富图像与交互式学习的现代教育特点,能够有效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而言,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更加多样化的教学,能够把教学内容中一部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形式直观呈现给学生。

(二) 信息技术的演示与展示并重

课堂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因此,信息技术的演示不能在教学中喧宾夺主,为了强调信息技术而过于生硬的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将信息技术表现为教师应用计算机能力的证明。因此,教学实践中,应该要求教师针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实际需求,平衡信息技术演示与课堂内容展示的关系,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教师不能过度使用信息技术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到初中生正常学习思考,否则最终影响到数学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三、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内容及过程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深刻感受到:初中生自学能力有限,信息技术在应用中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必要的板书还是必不可少。教师只有在讲解一些内容抽象,如图形图像变化、动态渐变的函数等内容时,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师授课感染力,表现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色并茂的人机交互特征。下面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为例,阐述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阐述。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理解反比例函数图像绘制及主要性质的探索过程;重点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绘制过程,掌握反比例函数图像规律,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解题及运算中。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建的交流平台,在相互交流中锻炼初中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概括与总结的能力。

课程设计: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启发式教学,抛出如下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同学们回忆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2)绘制一次函数图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3)由一次函数图像我们能获取一次函数哪些性质?

(4)你能够举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反比例函数的例子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切换画面,启发学生思考过去相关内容,通过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来启发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绘制及其性质,引导学生类比来琢磨反比例函数y=4x的图像。通过PPT给出函数关键点,如表1所示。

让学生观察数据表中的规律,琢磨思考反比例函数所具有的数学特征,加深基本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分析数据提出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自由交流、总结,汇总本小组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又能锻炼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最后通过PPT提出问题:先描点,再连线,如图1所示,请问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然后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正确的反比例函数图像,如图2所示。

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y=4x和y=-4x的图像的形状和位置,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点,在线完成函数图像绘制,让学生能够从图形的角度来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再次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程分析:反比例函数图像较难理解,在本次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融合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的方式动态画出函数图像,并由图像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有机地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节约传统板书书写效率低,导致学生开小差,教学不连续等缺点。教师为学生展示过去教学中常见的反比例函数图形,将课本知识、网络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让学生收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及时利用课堂不断生成的资源反复练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通过类比教学,让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将更加清晰。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正确的反比例函数图像,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获取并应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让学生有意识、自主获取知识和分析知识,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通过融合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较快地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形图像,动态绘制出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教学环节充当的是课堂引导者和组织者,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函数图像来展示分析结果,激发其学习热情;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线作业批阅及学习效果调查,尊重了学生学习需求。

四、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效果

从笔者教学实践来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整合后的教学效果还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昆山乡镇中学为了拓宽初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都开设了多媒体制作,这也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非常便利条件。不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中的多媒体制作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他们甚至会主动帮助老师制作教学课件。信息技术这个载体,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环境。

当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不一定是整节课全要用,要用到点、用到位,在不需要使用的场合尽量不用,不对正常教学造成干扰。信息技术也不一定必须在课内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可以提供给学生(在条件允许且合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对于新出现教学辅助软件或者多媒体课件要保持敏感,为教学内容选择适用的多媒体课件或者软件工具。在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上,应尽量保证数学知识的完整性,应便于学生完整学习相应的数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苏日娜,代钦.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之理论与实践探索——2017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国际研讨会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18(2).

[2]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94-100.

[3]任保平,段文旭,陈先荣.数学因你而精彩——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2015(14):63-64.

[4]陈晓东.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6).

[5]浦雪平.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30.

作者简介:胡颖婷,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城北中学。

猜你喜欢

整合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