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其突破

2019-03-07聂文娟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意境小学

摘 要: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尽管小学教师对此颇为重视,但是在教学中取得的效果却又差强人意。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参与程度低、课堂内容枯燥、学生鉴赏技巧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目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不足并提出部分解决办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教学;意境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基础知识,同时也要逐渐养成他们鉴赏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在古诗文教学中更注重记忆而忽视了理解感悟。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提高学生在古诗文方面的水平,就必须不断优化教师教学方案。

一、 现阶段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古诗文教学功利化

由于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古诗文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性,使教学活动走入了误区。教师往往注重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而忽略了古诗文学习中必要的鉴赏能力。部分教师以“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个性化理解得不到表达。功利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授课时只讲考试内容,对扩宽学生人文素养的其他知识不予讲解;二是古诗文授课时循规蹈矩,只按固定思维方式讲解诗文,既没有提出新的见解,也未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三是过分注重字词推敲,弱化了诗文内涵与情感的表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对艺术手法的运用却一知半解。这显然与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不相符合,自然也就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学生缺乏领悟

古诗文教学中释义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但若在古诗文教学中照本宣科就十分不妥,不仅令课堂显得沉闷枯燥,而且学生也难以感受到诗文的魅力。比如讲李白的《静夜思》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直译是一会看看天上明月,一会看看地上不免就产生了理解障碍。此时应让学生了解到互文的修辞手法,并感悟到作者远游的愁思,才能真正读懂这一佳句。总之,在诗歌教学时不能拘泥于诗句的字面意思。小学虽然有识字任务,但万不可咬文嚼字,忽略了对诗歌的意象,情感的理解等方面的培养。

(三) 学生主体性较差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氛围。尤其是古诗文教学注重个人情感体悟,往往是仁者见仁的事。学生审视角度与思维模式不同,所得感悟也应当各有区别。但在以往的课堂中,鲜有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而呈現出千篇一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主体参与程度不足,更迷信书本、教师等权威的意见。一方面学生害怕特立独行的言论引来同学嘲笑,因而在解读过程中就趋于中庸;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也表现出较强的惰性,被动接受教师的思想引导。比如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相关知识点强行“注入”给学生,而使得诵读理解的环节被弱化,这也将导致教学事倍功半。

二、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突破

(一) 从诵读诗歌开始领会诗歌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古代汉语的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口舌生香。比如开现实主义文学先河的诗经,实际上就是各地的风俗民谣。此外,乐府诗以及宋词等作品在古代也是用来传唱的。因此,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时常诵读,加深内作品的理解。在学习《望天门山》之前,笔者首先在课堂中粗略讲解了诗文大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情感体悟慢慢朗读。然后再对古诗文进行庖丁解牛的分析,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透彻。通过这种练习方式,学生领略到了天门山的险要壮观。而且在诵读过程中,学生更能体会到“断”“开”“流”等几个动词的妙处,使诗文刻画的景观跃跃欲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晨读时间,每天对古诗文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这种有感情的诵读,学生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鉴赏能力。

(二) 扩展古诗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上古诗文篇章加起来一共不过七十多篇,这对于培养学生古诗文的欣赏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想要加深小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就必须要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小学阶段课程科目少,语文所占课时比重相对较为充裕,能够给小学生打下坚实的古诗文基础。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扩展:课堂扩展,课外阅读扩展,校本教材扩展等。课堂扩展可以通过同类诗歌讲解,或者同种意象等进行组诗。如在讲“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时,可以从捣衣声这个意象扩展开,讲“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课外扩展可以指导学生都读古诗文经典。校本教材扩展是指编写一些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教材,加一些三字经,唐诗宋词等。这种方式在一些发达地区早已不鲜见,也是促进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三) 让学生成为主体

在古诗文教学中,还应该始终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统筹整个课堂的作用,但是课堂的内容可以由学生去填充。当前教学领域翻转课堂、五环教学等课堂形式相继涌现,均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在古诗文教学时不妨借助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外,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尚欠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讨论课,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比如在讲古诗《题西林壁》时,笔者就组织小组展开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字面含义比较简单,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学生结合前后两句诗文,了解到作者借景说理的意图,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在分析问题时需要全面观察,从而避免认知片面造成的主观臆断。这样调动学生思考讨论的手段,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三、 结语

中国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学生汲取其中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的浩瀚海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素质,让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幸事。教师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吸取经验,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与古诗文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茹琼.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1(1).

[2]孙小刚.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学生之友,2011(2).

作者简介:聂文娟,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意境小学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