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三国演义》谈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2019-03-07邱子瀚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

摘 要:我们常说: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如果求全责备,则无可用之人。古往今来,用人之道莫过于此。人的才能有大有小,根据分工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这就需要量体裁衣,适才适所。

关键词:用人所长;避人所短;适才适所

诸葛亮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选人用人方面同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笔者喜欢读《三国演义》,也看了多篇与三国相关的文章,对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诸葛亮关于用人的论述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用人和识人方面有这样的论述: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他提出了看一个人能否可以重用,有七条途径: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其是否胸有大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专门针对他提出尖锐一些的问题,看他的观点有没有什么变化;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问他一些问题,看他有哪些看法和应对之策;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告诉他做成这件事会存在很多的困难,看他是不是知难而退,有没有勇气;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故意让他喝醉,看他的性情如何,会不会出现酒后失德的表现;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观察他在金钱利益方面,能否经得起物质利益的诱惑,是不是唯利是图之人;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托付他办一些事情,看他是不是讲信用,是不是值得托付。

诸葛亮用人一直主张德才皆备,在封建社会下,“忠”和“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他赞董和“有忠于国”。赞姜维“忠勤时事,思慮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他批评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从这些话语里面即看出他的用人观点:凡忠于蜀汉政权的,都可以提拔之。

二、 从赵云身上分析其用人之道

诸葛亮非常信任赵云,一直让赵云护卫在刘备左右。建兴元年,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但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由于“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虽然赵云败中求胜,但自贬为镇军将军。我们今天的成语有三个与赵云有关:一是“偃旗息鼓”说明赵云非常善于分析利用对方的弱点,危中求胜。二是“单骑救主”和“一身是胆”,浑身是胆赵子龙,他不畏艰险、忠诚、勇敢。而且赵云品性忠良,而且敢于直言劝谏,当刘备打算把土地赏赐给有功之臣时,赵云劝刘备把土地还给老百姓。孙权袭杀关羽,夺取了荆州,刘备怒不可遏,在刘备伐吴前,又进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改为攻魏,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虽然赵云品德高尚、武艺高强,但他缺乏的是一流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诸葛亮并没有重用他。

三、 从魏延身上分析其用人之道

反观魏延,《三国演义》中魏延被罗贯中写为“脑后有反骨”的一个反贼,但《三国志》记载,魏延是蜀国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他一直追随刘备,当刘备攻下汉中后,封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打仗很有谋略,曾取得很多次胜利。自魏延任汉中太守十余年来一直固守北方抗击曹军,策应刘备东征、诸葛亮南征,正是北方的稳定,才奠定了蜀国的疆土。诸葛亮在驻汉中后,任命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一直被诸葛亮重用。

但最后魏延与杨仪产生矛盾时,诸葛亮的态度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魏延有很大的缺陷,“性矜高”“善养士卒”,“当时皆避下之”,而且特别喜欢表现自己,“丞相虽亡,吾自见在”,而且不顾全大局,因为与杨仪的个人恩怨差点导致全军覆没。

但诸葛亮深知其性格上的缺点,避其害,用其利,让魏延充分发挥其军事上的才能,却只让他任“先锋,督前部”,并不把军事大权完全交给他,做到了用人所长,人尽其才。魏延“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魏延一直有一种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得到充分利用的感觉,但在北伐期间,他还是诸葛亮服从命令,尽管自己心中有不满,有自己的想法,但大体上能做到尽职尽责。诸葛亮其实对魏延一直存在介心,当听到孙权挑拨“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后,对魏延更加怀疑。诸葛亮病危时,“密与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这种做法不但让魏延得知后非常不满:“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而且更加激化了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他公然违抗诸葛亮撤军的命令,意气用事,不考虑蜀国的安危和军队的危险,抢在撤退的蜀军到来之前,破坏了南归的栈道,企图搞“兵谏”,导致蜀军处于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危险境地,前面有魏延率军拦截,后面有司马懿的军队追赶。如果不是姜维和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十万蜀军有可能因为魏延不顾全大局,处处计较个人恩怨而全军覆没。

四、 结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没有看错赵云和魏延,也没有用错赵云和魏延,魏延此人虽有大将之才,却无大将所应具有的气度与品德。但做到了用他之长,这正是诸葛亮用人的高明之处。所以他对待像法正、李严、魏延、刘巴、杨仪等这些性格上有缺陷的人也都一视同仁,把他们都放在可以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职,这些用人之道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笔者观察了一下,在班级里任命班干部的时候就是这样,老师并不是把学习成绩的好坏放在任命班干部的第一位,比如有体育特长,爱好打篮球的同学老师让他当了体育委员;性格活泼,沟通能力强的同学,老师让他当了组织委员;爱唱歌爱跳舞的同学,老师让她当了文艺委员。这就是用人所长,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让其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把所有的工作都能做好。

参考文献:

[1]晋代陈寿.三国志.

[2]三国诸葛亮.心书.

作者简介:邱子瀚,河南省濮阳市,河南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O2O 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