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冲突 激发思维
2019-03-07杨品佳
摘 要: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是最核心的素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经历“前”“后”“静”“动”“正”“倒”“多”“少”“大”“小”等不同情况下的冲突,激发思维,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品质。
关键词:物理教学;冲突;科学思维
物理核心素养中最核心部分是科学思维。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在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方法。
一、 在“前”“后”冲突中激发思维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前概念)中部分是不正确的,导致认知错误。教师在教学时要设置一些引起冲突的问题或实验来纠正错误认知,激发思维。如在讲授浮力时,教师将铁盒与木块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认为放入水中后铁盒下沉,木块上浮。当教师将铁盒和木块同时放入水中,学生发现铁盒竟浮在水面上,之“前”的猜想和之“后”的现象是矛盾的。通过“冲突”激发学生思考物体浮沉需满足的条件。
由于不能发现隐藏的因果关系,学生常出现前后颠倒的错误表述。如学生常将“光的反射定律”叙述成“光发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表述有何不妥?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顺序,指出哪根光线出现在“前”,哪根出现在“后”,让学生发现“前”因“后”果關系,从而能正确表述。
二、 在“静”“动”冲突中激发思维
物理中“静”“动”变化常蕴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时,会碰到接力赛中如何顺利交接棒的问题。当两个学生前后静立在地面上时,他们能顺利完成交接棒。当两位同学先后跑起来,并且前面的同学跑得稍快时,很难完成交接棒任务。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运动员要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才可以顺利完成交接棒。
又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当重为G的木块静止放在两个粗糙程度相同的木板间时(如图一甲),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多大?如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将它从中匀速上提(如图一乙),则拉力F多大?根据题目中“静”与“动”情境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甲图中木块受摩擦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大小等于重力(G);乙图中物体向上运动,摩擦力方向变为向下,根据受力平衡,拉力F的大小应等于摩擦力与重力大小之和即为2G。
图一
三、 在“正”“倒”冲突中激发思维
实验中有时会出现“正”“倒”不同的现象。如教师要求学生用凸透镜分别观察近处的字和远处的景物,比较像的正倒情况。透过凸透镜,学生会发现近处字呈正立的像,远处景物则呈倒立的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让学生思考成不同像时的条件。
器材使用中也会碰到“正”“倒”操作问题。如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教师先让学生测出物体的重力。然后要求学生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测量物体的重力,观察示数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发现示数比原来增大了,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由于它自身的重力而导致读数偏大。
四、 在“多”“少”冲突中激发思维
探究实验中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研究时需对其中的因素加以控制减“少”。如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时,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和液体的种类等会影响蒸发的快慢。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控制变量法,将“多”变“少”,科学探究并归纳出结论。
在习题教学中常会遇到“多”种方法。如在《物质物理属性》教学时,教师要求将橡皮、盐水、铅笔芯等物品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只会说出一种分类方法,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找出多种不同的分类办法:可按状态进行分类,也可按是否是导体进行分类,还可按是否属于文具用品进行分类等。“少”中见“多”,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 在“大”“小”冲突中激发思维
实验中常会碰到所测量过“小”,需将其“放大”才能够完成的问题。如在《质量》教学中,学生将一枚大头针放在天平上面,发现无法测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由于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太小,小于天平标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测出。教师进一步提问,该如何才能测出质量呢?并提示质量较大物体可以在天平上测出。学生得到启发后,就会提出先测出多枚大头针的总质量,再除以个数,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在探究“流体流速快慢与压强大小关系实验”时,在悬挂着的气球一侧让学生用力吹气(如图二),观察到气球向右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气球两侧气体压强大小不同,吹气一侧空气流速快,从而找到原因并总结出:吹气的一侧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图二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爱兵.例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34(20):24-25.
[2]江裕芬.例谈初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J].中学物理,2018(2):34-36.
作者简介:
杨品佳,高级教师,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