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

2019-03-07卢雪环

考试周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情趣数学教学情境

摘 要:探索数学规律,应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思考和提高学习力。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丰富生活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文本素材,激发审美情趣;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运用生活经验,体现数学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情境;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探索数学规律,必须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思考和提高学习力。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呢?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善于挖掘数学化的生活素材,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数学課堂教学焕发活力。

一、 丰富生活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决定了数学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要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将数学语言生活化,在重新建构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内化知识和能力。以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沟通生活与数学的桥梁,防止问题情境创设低效化,反对割裂三维目标,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抓手,把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妈妈的一天:妈妈清晨六点半先出门买回包子、油条、豆浆等早餐;上午十点再到超市买豆腐、蔬菜和牛肉等准备做午餐;下午又去药店给孩子买营养品;往返都搭公交车……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妈妈都付了钱和找回零钱。把生活中蕴涵的用钱例子,巧妙串联起故事情节,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教师发问:从刚才的故事里面,你能发现什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生活离不开人民币”的认识,回答问题此起彼伏:“妈妈买东西都需要花钱。”“妈妈买早餐需要付钱。”“妈妈买做午餐的食品需要付钱。”“妈妈买营养品需要付钱。”“妈妈搭公交车要花钱。”“妈妈付钱后还要找回零钱。”……教师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乱花钱”,继续追问:“生活中要用到钱的地方你还知道有哪些吗?”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知了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思考、讨论、交流、评价环环相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 挖掘文本素材,激发审美情趣

在情趣化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研读教材,挖掘教材潜藏的情趣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情趣是灵感和智慧的原动力,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妙趣横生的思维之花魅力无限,趣味盎然的学习之舟其乐无穷。以各种数学活动为载体,需要教师挖掘文本素材,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强化学生的审美探究,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教师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改编教材例题,让学生尝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如下图,单位:cm):

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后得出两种算法。解法一: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等于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20×5+15×5;解法二:把这个组合图形整体看作一个长方形,(20+15)×5。很显然20×5+15×5=(20+15)×5。这样导入“乘法分配律”,充分挖掘教学内容,避免了单调乏味的公式或性质灌输,用图形的形式把知识点转化为学习情趣点,探究新知水到渠成。寓教于趣、寓学于趣,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中,学生的情感被激荡,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题海战术的训练,创设生活情境才是高效课堂的亮点。学习内容与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从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需要教师优化课堂结构,满足学生探究心理,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提高学习的思维含量,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数学认知,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认识“年、月、日”后,教师结合学生学过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理解“周期”的概念,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引入:

(1)大家学过的七言古诗(不含题目和作者)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学生思考后回答:每一首七言古诗一共包含“四七二十八”个字。(2)出示某年某月日历:某天星期几,再过几天后还是星期几?现在,今天是星期几,二十天后又是星期几?(3)班级上墙的课程表,为什么不用按日期安排出开学第一天到期末考试前一天的上课学科内容?

这样设计,把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创编为生动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更迭,天体运动周而复始等。既完善了数学认知结构,又总结提炼了数学知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运用生活经验,体现数学价值

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可以彰显数学教育的本色,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后,教师即兴设计了“请班级第一小组10位学生起立”的游戏活动,提问:同学们可以想到哪些百分数?有的学生回答:10位同学的人数占全班50人的20%;有的学生说:10位同学中,男同学只有6位,是第一组4位女同学人数的150%;还有的学生发言:第一组起立的10位同学是没有起立的第二、三、四组同学总人数的25%……学生积极参与,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比较透彻。枯燥的数学学习内容,由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变得生动有趣而有价值。

总之,提炼生活素材,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摇篮,营造生活的氛围探究数学,建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模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扬长避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去发现,去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小霞.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充满生活情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7(1).

[2]左小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研究[J].才智,2018(1).

[3]邓尔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8).

作者简介:

卢雪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情趣数学教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