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山地野战卫勤救护技术训练应用与分析
2019-03-07,
,
2017年第3季度,我院抽组成立野战医疗队进驻某高原重镇野外驻训,承担区域内各部队的医疗救治任务。高寒山地条件下,医疗队的野战卫勤保障能力就成为影响打赢的关键因素。野战卫勤救护技术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心肺复苏、战场输血输液等技术,是战时减少伤亡、迅速恢复部队战斗力以保持国家战争实力的重要手段[1]。及时高效开展野战救护,对防止和减少战伤并发症,降低参战人员死亡率和伤残率、改善伤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为有效履行使命,医疗队严格以《战(现)场急救技术训练教程》[2]为依据,将体能、技能和心理适应性训练同实战环境有机融合,对医护人员开展野战卫勤救护技术训练并对比考核结果,以分析验证高寒山地环境和科学训练方法对野战卫勤医疗救护能力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野战医疗队共124人,其中男87人,女37人。剔除部分行政指挥和医技、后勤保障人员后,选取一线医护人员共80人参加训练、考核,平均年龄33.2±6.9岁。其中:男43人,平均年龄35.5±6.6岁,占比53.8%;女37人,平均年龄30.5±6.2岁,占比46.2%。
1.2 研究方法
以《战(现)场急救技术训练教程》为训练依据,以根据《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医院)》制定的“西部战区‘五会’操作技能考核评分细则”为标准,对医疗队分别就“橡胶止血带止血技术”“卡式止血带止血技术”“单侧气胸封闭性包扎技术”“风帽式包扎技术”“左前臂(中段)骨折木制夹板固定技术”“右小腿骨折卷式夹板固定技术”和“单人徒手侧身匍匐搬运伤员技术”等七项内容前后进行三次考核,并用SPSS 20.0软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以分析评判高寒山地环境对卫勤保障能力的影响以及开展科学训练的实际效果。
1.2.1 考核节点 具体分为:(1)执行任务前院内集训后考核;(2)进驻高原任务区第2周野战条件下考核;(3)进驻高原任务区第3周开始,以体能训练为基础,以心理适应性训练为穿插,开展为期2周的高寒山地野战环境下临床救护技术的系统训练,训练结束后组织考核。
1.2.2 训练内容 1.野战卫勤救护六大技术。(1)通气技术。需准确判明气道阻塞原因,进行气道阻塞判断;根据考核题目正确处理异物阻塞咽喉部、血肿或组织水肿压迫呼吸道、呼吸道误吸和呼吸道烧伤水肿等。(2)出血与止血。需准确判断出血种类和出血程度,正确采用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屈曲关节止血法和简易绑扎止血法等。(3)包扎技术。需根据伤情和救护材料正确使用三角巾包扎法和绷带包扎法。(4)骨折固定。需正确进行骨折分类判断,主要训练考核肱骨骨折固定法、股骨骨折固定法和小腿骨折固定法。(5)搬运技术。重点训练考核战地意识和爱伤管伤意识,火线上需正确采用侧身匍匐搬运法、匍匐背驮搬运法或雨布拖运法,脱离火线后需根据情况设置正确采用抱持法、背法、驮法、椅托式、轿杠式、拉车式、椅式、平抬法或担架搬运法。(6)心肺复苏术。2.高寒山地体能适应性训练。(1)第3周起,充分利用驻训地周围地形地貌,先期进行3km内徒步行军,用时不少于45m;后逐渐增至5km、8km,行军速度随之适当加快,以降低官兵习服期内高原反应强度。(2)第4周起,开始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和3km慢跑训练,心率大致控制在150bpm以下;个别习服期短、适应性强的人员适当加大训练强度,以本人无不适感为宜。3.将心理适应性训练贯穿全程。主要从战争正义性、敌我军力对比、现代武器致伤致残特点、高寒山地环境特点及防护方法、医疗队前接后送流程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开展心理教育辅导并进行SCL-90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1.2.3 训练考核要求 1.技能考核以“西部战区‘五会’操作技能考核评分细则”为标准。医疗队官兵轮流充当伤员,科目设置以战伤为主;场地设置发烟罐并以爆竹设置隐蔽“炸点”,着重突出战地氛围,考核官兵救护技能、战场意识和爱伤管伤意识;2.体能训练中,应注意加强官兵对紫外线、风沙、严寒的防护,密切关注受训者身体状况,严防高原反应危及官兵生命健康。
2 结 果
3次考核结果见表1。
表1 3次考核结果对比
对第1次/第2次,第2次/第3次考核成绩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由表2可见,P值均小于0.01,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进一步分析性别对考核成绩的影响,对3次成绩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P值均大于0.05,性别差异对成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西南边境是西部战区主要战略方向,我国在雪域高原同Y国有多达12.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同时,这也是我院野战医疗队主要野战卫勤任务保障区域。认真对比分析执行任务中的各种数据,可以指导部队针对性改进训练方式方法、提高保障能力水平,为谋打赢、保打赢、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3.1 高寒山地环境的影响高 原上风沙大、紫外线辐射强、低温低湿,特别是氧气含量和氧分压偏低严重影响了官兵的运动能力。据测量,医疗队任务区域大气压为58.5Kpa,氧分压为12.3Kpa,约为平原地区的59%。
表3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通过对比第2次/第1次考核成绩可以发现,均值差高达14.838,P<0.01,高原环境对医疗队遂行任务能力影响极为显著,其中尤以伤员搬运等大运动量活动为甚。为高质量完成作战中的医疗保障任务,应在年度军事训练计划中加大医疗队高原驻训频次,并适当延长每次驻训时间;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应提前在高原预置军队医院等医疗保障力量,以尽可能减小高原反应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作战初期出现一线部队和医疗队重大伤亡。
3.2 针对性训练的效果 高原执行医疗保障任务,体能是基础。西南地域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救护车很难直接抵近一线阵地,大量伤员主要依靠人力搬运脱离战场,这对医疗队官兵体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比第2次/第3次考核成绩可以发现,均值差为9.138,P<0.01。虽因任务限制,体能训练未设对照组,但参加训练考核人员相比未纳入训练考核的行政指挥等人员在完成3km越野、折返跑等科目时成绩优势明显,说明为期2周的针对性体能训练效果非常显著。这对改变军队医疗行业“重技能学习、轻军事训练”的错误观念,提高后勤部队军事基础科目训练重视程度、科学制定体能强化训练计划具有指导意义。
3.3 性别差异 对比发现,性别差异分析P值均大于0.05。原因存在以下可能:1.医疗队常年担负野战卫勤任务,全员训练充分,无明显短板弱项;2.男性多为临床医师,在伤情判断、伤员搬运等科目考核中较女性有优势;女性则多为护理人员,对输血、输液、包扎等科目操作更为熟练。综合评判,性别差异对考核成绩无显著影响,这也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女性不能胜任前线救护任务”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