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量:民营经济40年发展
2019-03-07杨婷婷
杨婷婷,李 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2488)
一、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恢复民营经济
40年前的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40年后,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髓,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二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两句名言,其中蕴含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仍旧耐人回味。从内在逻辑思路上看,“放弃阶级斗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国策的前提,如果一个国家从上到下对阶级斗争享有偏好,那么将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上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40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印证了“放弃阶级斗争”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众所周知,消灭资产阶级,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经历了“三反”“五反”运动后的中国民族资本声名狼藉,通过“资本公开”和“民主评议”的社会主义运动,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的威信扫地,借助“统购统销”和“四马分肥”迫使当时的民族资本节节败退,在1956年12.3万户私营企业全部被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至此,私营经济在中国大陆不复存在。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不仅私营企业被设定为需要消灭的对象,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民间经济活动,也大多被看作“资本主义尾巴”,列入打击的对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营经济从15万家个体工商户起步,截止到2017年,个体工商户达到6579万家,私营控股法人企业1253.7万家,占全国法人控股企业总数的85.8%。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微观经济基础最大的主体。以往的教训证明,失去了民营经济这个微观基础,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定会陷入困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夕,我国GDP总量只有3456亿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微不足道(1.6%)。4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86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对2018年的粗略估算)。然而,如此规模的增长,其主要源泉并不是来自原有的经济存量(国有企业),而是源自民营经济这个增量的力推。
2000年以后,中国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在企业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上,发展速度之快确实让世人惊叹。例如,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的民营企业名单,在2002年只有79家,到2016年已增至为226家。随着中国民营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家个人的财富也在快速增长。有统计数据显示,以美元计算的10亿元级别的富豪榜上,中国的企业家从无到有,迅速增长,2017年达到647人,超出美国95人。2018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已经达到120家,其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达到24家。有研究机构做出预测,在未来的20年内,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目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总和。就目前发展的态势看,当中国企业成为世界500强的主体时,一定是民营企业的这个经济增量做出的贡献。强大的中国民营企业不仅是我们立国之本,也是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力量。
二、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的地位从名不见经传到第二大经济体,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学术界和决策层用“五六七八九”简要地刻画出了40年后的今天,中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经济地位。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民营企业提供了五成以上的税收,六成以上的GDP,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八成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
(一)民营经济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税收乃一国公共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借助强制的公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分享的收益。尽管不同的国家在税种的设置上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税源的大小是影响一国财政收入多寡的主要因素。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首先扩大了中国政府的税源,其次经过4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税收的主要供给方。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在整个15.6万亿税收额中,国有控股企业提供的份额占28.6%,绝对额是4.447万亿元;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提供的税额是2.92万亿元,占18.7%;而民营经济则提供了8.2万亿元,占整个国家税额的52.6%。更值得强调的是,在全国税收增量中,民营经济的贡献是67.1。2017年我国税收增加额是15235亿元,民营经济贡献的增加额为10228亿元。这些数据显示,民营经济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税收提供者。因此,我们说民营经济是我党的执政基础,一点也不过分(见表1)。
(二)民营经济贡献了六成以上的GDP
从只有0.34万亿的GDP,到2017年的82.7万亿,我们用了40年。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我国GDP为82.7万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世界银行按照2011年美元不变价估算的中国2017年GDP 21.22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116.49万亿的18.22%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巨量经济体。能够将中国的经济总量推入到十万亿美元俱乐部的第一个功臣就是民营经济。借助40年经济增长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我国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保持中速增长。对于一个已经加入十万亿美元俱乐部的经济体,如果能够在未来的20年内保持中速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200万亿人民币(按2017年不变价格计算),那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又一奇迹。根据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数十年,推动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旧离不开民营经济。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在国内,国家的政策能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在国际关系上,与世界各国保持和谐的经济交往,特别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内,以市场化的规则在大国之间保持和谐的竞争。
(三)民营经济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
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支持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真正动力是来自生产函数中内生的技术进步变量持续的发酵。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路径遵循的是古典经济学推崇的“资本决定论”。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廉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撑着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然而,这种单纯依靠资本投入的增长模式是难以持续的。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将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用经济学的预言描述,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从“资本决定论”转向“科技兴国”。
表1 1999-2017中国工商税收分所有制占比情况① 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1993-1998年的工商税收按所有制类型划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其它各经济类型。从1999年后,上述统计口径做了微调。新的所有制类型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各经济类型。(单位:%)
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来自企业,而不是科研院所,这在经济学领域已经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以来,内生于我国企业内部技术进步的动力逐渐显现。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将技术进步看作是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来自国家专利局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中,民营企业的份额超过80%。更进一步的观察显示,在发明专利的总数中,民营企业的比例也超过60%,新产品的比重达到70%。2016年,我国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是10945亿元,其中民营企业的投入超过6000亿元。近年来,我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迅速向世界发达国家靠拢,有的甚至领先,这正是企业在技术进步上努力的结果。而实践表明,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就是民营经济(见表2)。
表2 2007-20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增长率(单位:%)
(四)民营经济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绝对主力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就业都是其国计民生的重要的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的城镇就业人员是9514万人(1978年),其中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的比例是78.3%,另外有2048万人依靠集体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2016年我国城镇就业规模已经达到41428万人。然而,此时在国有单位就业的人口只占14.9%,为6170万人。外资企业提供了6.4%的就业岗位,剩下的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均来自民营经济。如果从就业市场的增量观察,民营经济对就业岗位的贡献就更为显著。2016年,全国新增就业人数1018万人,而民营经济为这些新增的就业职工提供了90%以上的工作岗位。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就业的所有制格局。
(五)民营企业是我国微观经济的主体
一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目前我国私营企业法人的比重已经超过全国法人的85%,从中小企业,到大企业,直至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均有相当的比例来自民营企业。在资产规模上,小到几十万,大到上万亿,1253.7万家私营法人控股企业构建了强大微观经济基础。正是仰仗这个微观经济基础,中国的民营企业改变了整个国家制造业与工业发展的格局。我国目前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与民营企业40年的成长直接相关(民营企业拥有我国制造业四分之三的份额)。拥有强大制造业的民营经济为国内市场提供了80%以上的日用消费品,60%以上的中高档消费品。我国大多数日用消费品产量全球第一的基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规模庞大的民营企业群体。与这个强大微观经济基础相关联的是,民营经济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和小康生活。与民营经济直接相关的就是,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根据统战部估计,我国新阶层的人数已经达到7200万。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新阶层人士掌握着规模可观的资产(当时估计10万亿),拥有50%以上的专利,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税收。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时至今日,新阶层的上述估计已经变得过于保守,合理的估算应该是增长一倍以上,统战部的最新估计是7200万。
三、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更不能离场”
1949年建国以后,长达30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加之严格的政府管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绝非一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就能够彻底改变。例如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决策后,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是困难重重。学术界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也是充满争议。“市场经济究竟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私人雇工能否超越8个人的界限”“私营企业是否存在着剥削”等等问题激烈争论的背后,其实隐藏的还是阶级斗争的惯性思维。幸运的是,邓小平同志在若干关键时刻坚决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及时叫停了上述无休止的争论,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今天我们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坚持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惯性思维,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民营经济在我国的成长壮大,其动力是来自自身内生的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力,只要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取向不动摇,只要我们坚持开放的国策不发生变化,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在这里,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像对待国有企业那样,动辄就给予民营企业特殊的政策倾斜,其实只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就足矣,蕴藏在民营企业内部的激励就会迸发出来。这正是为什么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更强生命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