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安全感研究

2019-03-07辛刚国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

辛刚国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民营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回报下降,转型升级艰难,政商关系尚欠和谐,社会舆论仍存偏见,民营企业普遍缺少安全感,对未来的投资发展信心不足。“信心比黄金更可贵”,无论是优化营商环境,还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如何保障民营企业对生活工作的安全感和对经济发展的未来有信心,是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民间投资乏力,源于民营企业群体缺乏安全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呈金字塔式。从最基础饮食男女的生理需要,到爱与自我的实现,安全感居于其间。对于物质上较为富足、常被企业家精神召唤进而追求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民营企业家群体来说,安全感可能意味着睡得着觉、吃得香饭,意味着不惦记移民,对自己和自己的企业有信心。应该说,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从竞争行业到垄断行业,鼓励民间投资的各种政策层出不穷①我们梳理了近几年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等。,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政策“大礼包”收效不明显,民营企业家似乎并未有丰厚的获得感,民营企业的焦虑乃至恐慌不安成为这一阶层的普遍心态。

(一)海外投资的增长和民间投资的回落

南开大学全球经济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指数2017年度报告》,分析了中国民营500强企业2005年至2016年的对外投资活动。根据该报告的统计结果,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项目从2005年的7件增长到2016年的211件,金额数从2005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658.5亿美元,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整体规模上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营企业“走出去”成为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但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在国内固定投资的回落。以甘肃省为例,2017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速不升反降,增速下降4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6个百分点(全国民间投资增速为6%)。2018年1月至5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比重占全省投资的42.4%,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海外投资增长,民间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降的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条无论如何不可否认,就是民营企业缺乏产权保护的安全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这样分析说。一位企业家说得更为直接:“其实,从投资回报来看,‘走出去’的收益其实不一定有多高,但他们要的是安全感。比如,一个制造业老板,突然被通知说这个行业不让他干了,但他只会干这个活儿,也不知道该怎么转型。当然,他钱还是有的,这些钱他也不搞投资了,直接转移出去,给孩子买个房子之类的。”

(二)民营企业整体行业困窘

近几年,供给侧改革既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转型升级的压力。适者生存,不适应者则被淘汰。国有企业拥有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腾笼换鸟、涅槃重生,而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内部民营企业数量大大减少。统计数字表明,2016年年初至2018年年中,煤炭开采、黑色矿开采、有色矿开采等11个供给侧改革行业,有约1.1万家公司因为破产或并购等原因消失。其中,钢铁、煤炭企业数量缩减幅度分别超过50%和30%,这直接影响了2018年1月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其中,民营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减少了3000余亿元。

(三)民营企业群体的悲观、惶惑感

我们在兰州走访了近20家企业和12家商会组织,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表1 您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态度

表2 您对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的态度

由上可知,对政策环境和未来预期悲观者占到七成。

近年来,准备移民的企业家逐渐增加。根据贝恩咨询调查,东部沿海地区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还有47%曾考虑移民。“这几年企业越做越大,可心里却越来越不踏实,不少老板朋友都劝我赶紧投资移民。”一位浙江民营企业家坦言,过去三年,身边不少老板移民美国、加拿大,“让我舍弃事业还真不甘心,可继续投资不省心也不放心”①陆娅楠、王伟健:《民企缺乏安全感不敢投资 增强财产安全感还要闯几关》,《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2日。。

《福布斯》与诺亚控股联合调查的《中国企业家幸福指数白皮书》明确指出,多数企业家表示处于明显的压力状态下,其中有近四成企业家认为自己承受了很大压力。②李蕾:《机构称近四成中国企业家压力大 精神层面为主》,2013年5月29日,http: // fi nance.people.com.cn/money/money/n/2013/0529/c218900-21652476.html。

二、民营企业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民营经济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但何以出现民营企业家不敢投资甚至资本外流?老板们为啥心里不踏实?很多人认为是中美贸易战的逼压,实际不尽然,问题主要还出在我们内部。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社会舆论仍存偏见,从“原罪论”到“离场说”加剧了民营企业的焦虑

改革开放40年,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然独占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目前,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民营经济在全国GDP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近50%,税收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在就业市场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了70%。在民营企业发展得比较快的浙江省,民营经济则大体上贡献了60%的税收、70%的GDP、80%的出口和90%的就业。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益补充”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理论上的界定,不时在现实中遭遇“有色眼镜”甚至另眼看待。有关民营企业地位作用和性质的杂音、争论几乎没有停止,从“原罪论”到“离场说”,无不加剧了民营企业家的焦虑感。

先是前些年的“原罪论”。经济学界和法律界的某些专家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采用的一些非法手段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原罪”,并以此提出对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原始积累的非法性要采取“宽恕”的态度。“企业家原罪”宛似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度造成了民营企业家人人自危的局面。而最近网上流传的《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的文章,又让企业家忧心满满。文章认为,“在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经济,将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中,呈现越来越大的比重”。尽管文章发布后很快被删除,但这篇文章仍然在舆论上掀起轩然大波。所谓“私营退场”的言论,增强了某种舆论氛围:尽管人们绝不同意此观点,但

在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一系列针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处理上,人们感受到了现实与前景的冲突,不难加深人们对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焦虑。

除上述所谓“理论”之外,由于不健康的政商关系致导官商勾结,很多企业家出现了问题,甚而走上犯罪道路。从公开披露的司法文书看,90%的贪腐官员都与官商勾结有关。每一个被抓的官员平均会收受10位企业家的财物。媒体和影视作品对一些违法、失信的企业家的负面报道逐渐增多。这对监管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对优秀企业家的正面谋划报道较少。在影视作品中,去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走红中国影响甚大,但“民营企业”的形象很是难以理解,基本将其定性处理为“无耻”。蔡成功和高小琴以及那些一夜做鸟兽散的企业家们,无不被刻画成攀附权贵、唯利是图的奸商小人。有民营企业家说,此剧看哭了他们一批人。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排在末位,这种传统文化到了当代还是有影响的。奸商几乎和民营企业家划等号,引发民众对民营企业家的偏见和误解。实际上,“中国企业家的主流是好的,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少数’,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减少企业家群体的精神压力和顾虑,加强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的投资热情与信心”①《社会各界热议企业家精神:对提振信心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9月26日,http://www.sohu.com/a194712409_267106。。

(二)政商关系还未厘清,“清”而不“亲”造成对民营企业家的诉求不关心

关于新时代“亲”“清”政商关系,习近平同志讲得很透彻: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勾肩搭背不对,背靠背也不对”,要有效解决扭曲的政商关系。

习近平同志“亲”“清”政商关系的讲话让政商双方有规可依、有度可量,同时也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之间怎样打交道,指明了方向、划出了底线,这对于打造绿色的政治生态、构建公正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大意义。企业家说:“以前做个工程拿个项目,如果不认识县长局长,没有人情关系,没有金钱关系,不走点门子的话,这个事儿十有八九就办不成。”现在不一样了,在全面从严治党、反腐高压成常态、“不敢腐”已成气候的背景下,如今在与政府部门交往过程中,领导干部大都做到了清白纯洁,以权谋私、“勾肩搭背”的现象几无踪影。

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政商关系“清”而不“亲”,对民营企业合理诉求不关心、不作为。不少干部“谈商色变”,甚至对企业家避而不见。即使相见,也是脸好看,结果事不办。从过去的“勾肩搭背”变成“背对着背”,一些干部就曾抱怨,“现在很难把握与企业打交道的界限。走太近,别人可能说我与商人不清不楚;离得远,又担心被投诉,或因不作为而被问责”。为了避嫌,许多干部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对支持民营企业缺少积极性。有企业家说,工作到饭点,留干部吃饭,十有八九遭婉拒。当然,这是小事,关键问题是在事关企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方面,也难尽人意。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省市早就明确了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和其他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实施同等待遇。然而,实际工作中并未做到“一碗水端平”,身份上依然“重公轻私”。有些地方的项目招投标就像“萝卜招聘”,表面一视同仁,但会从企业资质、项目经验、人员组成等方面设置各种条件,转了一圈最终民间资本还是被挤出局。贷款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抽贷、断贷现象更为突出,融资难更为厉害。金融机构往往“天晴送伞,下雨收伞”,贷给国有资产放心大胆,放给民营企业则小心谨慎顾虑重重。2016年,企业新增贷款78%流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仅获得17%。一家农商银行的负责人说得很明确,由于经济疲弱,“我们现在对放贷非常谨慎。就民营企业而言,目前我们只收回贷款,不放贷”。

对民营企业的态度从多方面都有体现。在不少地方,中央企业、国有企业负责人前来投资、合作,当地会大力宣传,但民营企业来谈合作,政府负责人却不敢和他们“打交道”。确实,有些地方负责人见一下民营企业家还偷偷摸摸的,好像民营企业矮人一头似的!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对民营企业不听电话、不接材料、不予办事,这让民营企业何来发展信心?

(三)“重公轻私”的行为特征愈发突出,民营企业不公平待遇增多

在现行环境下,很多民营企业家说,“我们是个弱势群体!”这里的弱势群体并不是指经济上金钱的多少,而是指与其他经济环境相比较,公平竞争环境稍显缺失。比如,虽然一直鼓励民营资本发展进入一些垄断领域,但在一些行业中,对民营资本一直未能正式开放。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地位仍然不平等,“重公轻私”的行为特征仍然突出,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远远没有达到一视同仁的程度。新旧“非公经济36条”虽然早已出台,但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上仍然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①有位从事油品批发的企业家心有余悸地提起, 2005年颁布“非公经济36条”时期,石油行业曾在2005年6月公布过《成品油批发企业管理技术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成品油批发企业必须具有从事两年以上成品油零售经营业务,并拥有30座以上自由或控股加油站的条件。如果这个意见稿被正式颁布,那么,几乎会将大多数准备从事石油批发业务的民间投资挡出门外。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垄断和半垄断的行业中,民营企业的投资比例、投资形式依然受到诸多限制,难以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权益。即使进入这些领域,多采取挂靠中央企业的方式绕道生存,定价受制于人,没有公平竞争可言。在供电、供水、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等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必须通过混合所有制,民营企业借助国有企业的平台才能进入。

“重公轻私”的思想必然造成“国进民退”的结果,有违市场竞争的公平导向,企业家对此颇多怨言。有企业家说,很多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专业投资公司,都是地方骨干大型企业,负责辖区相关项目工程,这些公司有钱有人有实力,相关的项目难有民营企业的一席之地!数年前, 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大投”公司负责大型工程及项目,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战略,在公共交通、民生工程等领域能够取得显著成果,这个策略当时立竿见影地缩短了重庆直辖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但反过来说,也排挤了市场竞争,导致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其结果,重庆民营企业与东部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客观上形成“国进民退”的趋势,成了全国典型。

不仅是地方项目工程,民营企业难于与国有企业相抗衡。新常态下,上市民营企业的股权也渐被稀释。根据证交所文件,自2018年初以来,有21家民营企业将大量股权出售给国有企业。其中,10家实际上是被国有化,因为国有企业将成为这些前民营企业的最大股东。这些收购和股权出售行为出现在多个行业,从炼银到度假村开发和环保产品制造。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表示:“国有企业的效率通常不及民营企业。如果民营企业被并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会开始把领导人和党委书记派到民营企业,这很有可能会扼杀民营企业的原始活力。”他表示:“在这股(收购)大潮中,如果我们不认真实施国企改革的基本战略,那么两年后再看时,其结果将令人担忧。”①李扬:《当前国进民退是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自救措施》,《联合早报》2018年9月27日。

(四)政府失信缺乏契约意识,打击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时,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必须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让市场主体遵章守制,合法经营。政府自身更应做好市场公平的工作,“法无授权不可为”,也要牢记“法定职责必须为”。不少地方政府失信缺乏契约意识,打击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民营企业对政府履约风险的顾虑远大于国有企业,其忧虑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变更风险,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新政策时,可能并不考虑民营资本利益,随意制定新政策或变更原政策。二是政府兑现风险,为促成合作,一些地方政府在前期会对民营资本做出脱离实际的保证或难以兑现的承诺,致使在合作期内兑现缩水或完全不予兑现。“有企业投资了一个景点开发PPP项目,开始政府规划很明确,通景公路等配套建设同步进行。然而,当公司项目基本完成时,公路压根还未开工,原因是在景区附近新规划了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商承诺协助修路。但是,这两年房地产不景气,房地产项目到现在还没开工,而道路瓶颈已严重制约景区经营。” 一些项目 “不买票先上车”问题,也给企业造成很大麻烦。有的地方为了政绩,与企业一起违法,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盲目要求企业开工,不买票先上车,在上级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时,地方政府又不管不问,违法后果只能由企业承担。对未批先建的项目,采取“一刀切”办法罚款了之,影响项目落地效果和政府公信力。而造成未批先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重复布局、恶性竞争而不得不提前建设;有的是因为政府急于推进项目,要求投资商提前建设;有的是因为政府承诺,一定会跟进手续的办理,而开工建设后,手续办理又跟不上导致未批先建。三是领导变更风险。一些地方政府换届或换领导后,对上一届政府政策不连贯甚至不予承认。“新官不买旧账”,换一套领导班子改一套政策,新旧政府对所签协议态度不同,监管方式迥异,不履行合作协议约定,这些都使得民营资本方往往无所适从,十分被动。虽然根据法律原则和合同法,只要合同条文内容没有违反法律前提下,代表个人签订的与是否在政府任职无关,若存在法律履约能力的应当执行合同。然而,在现实操作中,民营企业地位弱势,想要主张权利常常岂是那么容易?所以,企业前期投资打水漂的事情屡见不鲜。

(五)行政干预司法,执法乱象造成民营企业不敢投资

世行组织《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披露营商环境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是:新西兰、新加坡、丹麦、韩国、香港、韩国、挪威、英国、美国、瑞典、马其顿,均是全球法治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从国内看,全国城市层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法治健康指数是显著正相关的。这说明,经济发展和法治环境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投资者期盼的热土。“投资不过山海关”恰是法制缺失的体现。民营企业的最大“不安”就是法律风险。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的保护,就没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民营经济就谈不上健康发展。民营企业投资兴业最怕法律环境不好。到政府办事要找人,不打点不给办,上届政府批的下届不给办,审批官员调走后继任者不给办。企业家配合反腐调查,人身与经营受限,企业家因行贿受到法律惩处,企业寻求司法救济不能获得法院公正审判等等,都让民营企业家提心吊胆。少数公检法机关滥用司法权力,在没有充分证据和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违反司法程序,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限制人身自由、拘押、恐吓等方式接管民营企业家的资产,以明显低于市场公允的价格拍卖或变卖民营企业涉案财产。所有这些行为,都降低了民营企业家的财产安全感。

三、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增强企业家的安全感

“信心比黄金更可贵”,40年的改革业已证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恒产者有恒心”,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必定能够重构民营企业群体的希望和信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抓住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完善执法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依法保护产权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关于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工作实施意见》。上述政策旨在解决产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给民营企业一剂定心药、安慰剂。如果企业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要依法慎用强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而且,要坚持不牵连原则。个人违法的,不能牵连企业财产;企业违法的,不能牵连个人财产;个人违法的,不能牵连家庭成员的合法财产。

民营企业对这些法律文件释放的善意特别欢迎。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利,审慎把握有关司法政策,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等各种复杂的界限,防范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防止选择性执法,让企业家心里倍感踏实。“这就要提高司法的专业性,要防止权力对司法的干预,形成对公权力的限制和约束。” 企业家还强烈呼吁,尽快完善法律制度和执法环境。这个完善指的不仅仅是法律文本,更需要从法律理念、制度建设再到执法规范上,系统性地思考和调整,以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企业家更盼望要抓住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案件开展集中攻坚,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尽快取得突破,以纠错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做好舆论引导,不为杂音噪音所惑

“原罪论”“离场说”这些似是而非的错误理论影响了舆情,干扰了发展,破坏了预期,吓跑了投资者。对这些所谓的“理论”,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2016年“3·4”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三个没有变”的判断:“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①习近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2016年3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6-03/05/c_135158133.htm。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辽宁忠旺集团考察时强调指出:“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有益于、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②习近平:《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2018年9月29日,http://news.china.com.cn/2018-09/29/content_64303928.htm。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写入党章和宪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民营经济只会壮大、不会离场,只会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现代传播体系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做好舆论引导,不为杂音噪音所惑,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积极应对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不断提升媒体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力戒功利化、博眼球及以违背真相吸引关注力的倾向。不要一谈民营企业就涉腐,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是抓住机会、苦干出来的。主流企业家队伍是健康的,应该树立和表扬先进典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多讲民营企业好故事。

(三)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谨防公权力违约

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严格兑现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各类合同,承担合同责任。政府和市场是平等合作, 需要建立互信机制。政府部门必须具有契约精神,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严格遵守合同。从国际经验看,重诺履约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合作双方平等互利,市场才会迸发强大活力。地方政府应当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法治意识、契约意识;坚持失信惩戒将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加大对政务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大对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失信行为的惩处和曝光力度,追究责任、惩戒到人。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尝试建设政务信用数据库,将那些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的失信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各级人民政府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的,对造成政务失信行为的主要负责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对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的公务员,要按照相关规定采取限制评优评先等处理措施。这些举措为企业家提供了更多支持,他们纷纷表示:“这让我们觉得很温暖,我们也感谢领导的好意,但与此同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也还在。”“其实,最紧要的不是政府给多少补贴、减多少税收,要改变的是,我能够如何去信任你……最关键的是(政府)说一句、兑现一句,让我们恢复彼此信任,我想这会是良性循环的开端。”

(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落实好干部联系企业制度

重建企业家的安全感,需要明晰政府和市场边界,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而当下政商关系的关键,是企业的合法需求能不能以合法途径满足。针对当下“清而不亲”、官员不愿与民营企业打交道的现状,要建立各级领导干部帮扶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落实好干部联系企业制度,这是企业家们最为盼望的政策。各级政府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最终要体现在政策落地、环境改善和企业发展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入企业,奔着问题去,帮助企业会诊采取措施;奔着抓落实去,督促检查优化营商环境等相关政策落地情况;奔着服务去,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一要真实筑巢。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放下架子、摆正心态、善待企业,重要企业家要亲自见,重要项目要亲自谈;政府部门要把自己摆在“店小二”的位置,尽心竭力做好服务。二要真心引凤。学会算大账,放水养鱼,让企业做大,把市场搞活。三要真诚帮忙。要落实领导干部包抓责任制,实行一对一服务,及时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五)公平竞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进步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要理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关系,消除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快速扩张和竞争力提升的竞争压力感甚至恐惧感,构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新型协同合作关系。不要纠结“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简单思维,对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系与定位,作出全新的战略性思考和突破性改革,构建“国有+民营”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国有企业的优势是资金雄厚,风险承担能力高;民营企业则可弥补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只有共同形成一个生态链,经济才会做得好,政府不能像过去一样过度偏向国有企业,冷落了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二者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六)强化政策执行力,不能追求发文的数量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最紧迫的就是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2018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夏季达沃斯”发表演讲时表示:“我们将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消除民营企业投资的各种隐形障碍。”①《李克强在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2018年9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20/c_1123456097.htm。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重在落实,让中央政策的含金量变成企业发展的“推进剂”。

强化改革执行力,科学合理制定政策是前提。政策的制定忌空、忌大,一定要注重精细、注重管用、注重调查研究,让政策更有针对性。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有行业和企业代表参与,充分尊重并听取他们的意见,防止走形式或者形式走样。尤其应梳理没有落实到位的政策,深入分析没有落实到位的原因,进而避免有政策、无结果,有承诺、不兑现的现象。目前环境下,不应该过分关注政策发布的数量,而应更重视其实施的质量。如果因为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周期长、政策宣传不到位、政府职员责任心差、政策制定不合理的原因,打击企业运用政策的积极性,那么,政策只能徒有其表。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企业家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探究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