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会思考 落实核心素养*
——一道高三模考试题的评析与思考
2019-03-06
●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江苏 南京 210036)
●张云飞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6个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章建跃博士曾指出:核心素养是在复杂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格,是个体与情景的持续活动中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而形成的.同样地,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路径而实现的.
面对高三较难习题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体会和感悟《新课标》带来的变化,更应该思考:如何在高三的习题教学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如何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三数学习题教学课堂更高效?那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高度参与课堂、融入课堂,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化的过程,体会数学课所带来的数学“味”,那就是“思维”.只有教会学生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深度”学习,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才会让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下面结合一道高三模考试题的解析,谈谈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1 案例呈现
作为填空压轴题,它究竟难在哪里,它反映的是哪一类问题,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化解这类问题的难点,题目中能否找到一些具有暗示作用的信息,你是否使用了题目中所有的条件,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如何自然地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解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讲评,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
2 解法探究
解法1取AC的中点,化不等为相等.
图1
从而
又P为线段BC上任意一点,且恒有
从而
PD2≥P0D2.
tan(∠BAF+∠CAF)=-3,
因此
解之得
故
对于该题难点的突破,教师在讲评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尝试.
尝试1联想极化恒等式.
由 (a+b)2=a2+2a·b+b2,
(1)
学生自然会联想到
(a-b)2=a2-2a·b+b2,
(2)
式(1)+式(2),得
(a+b)2+(a-b)2=2(a2+b2),
(3)
式(1)-式(2),得
(4)
师:你能从几何的视角刻画式(3)和式(4)吗?
尝试2联想向量的投影.
对于难点的突破,学生最有可能想到的是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即
师:下一步如何思考?
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思维上的挑战,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尝试.他们可能尝试使用余弦定理,遇到障碍时教师应适时给予提示,让学生“以退求进”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让学生回归课本,复习苏教版《数学(必修4)》第77页的链接“向量b在向量a方向上的投影”,会为该题的求解带来全新的想法:如图1,过点A作AF⊥BC于点F,设∠APC=α,当点P在线段CF上时,
即
高三的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再开发、再认识、再提高和再应用的过程.课本是复习的首要资料,不但要细致而且要做到全面不留死角,通过复习让学过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打通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不断为学生创造探究的点,能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尝试3联想向量数量积圆.
x2+y2-cx=λ,
即
图2
为什么会想到隐圆⊙D,是如何想到的,还存在哪些与向量相关的隐圆……这些设问都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探究背景,启发其思路,进而探究规律.另外,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得以转变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比如,借助几何画板对隐圆⊙D的动态分析,可以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这个难点突破的过程中,让学生下意识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也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图3
解法2建立直角坐标系.
以点A为坐标原点、A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3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xAy,由tanA=-3易得直线AB的方程为y=-3x(其中x≤0).设B(x0,-3x0),C(a,0),由
得
即
(x0-a,-3x0)=3(x1-a,y1),
从而
因为P0D⊥BC,所以
即
又
解之得
解法3建立斜坐标系,转化为二次函数求解.
图4
又由S△ABC=1,得
(5)
由P为线段BC上任意一点,且恒有
(6)
(7)
联立式(5)和式(7),得
3 探根寻源
( )
A.∠ABC=90° B.∠BAC=90°
C.AC=ABD.AC=BC
(2013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7题)
例1来源于例2的改编,教师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以及该题所要考查的内容,如通过该题的考查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是否要作一些知识的拓展.建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研究例2,让学生思考:考查的是什么内容、切入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采取何种方式破解难点、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否存在求解问题的通性通法等.教师精心备课,设计好问题,才能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并学会思考.
4 案例反思
数学的6个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一个整体,是通过学生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课堂为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必备的环境,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要体现4个方面:情景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只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地将核心素养落在实处.
4.1 关注“四基”,提升核心素养
“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之一,“四基”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是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实现“四能”的必备能力,也是突破较难习题所具有的关键能力.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扎实地构筑和巩固基础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和技巧,才能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对新问题的把控能力,才能教会学生思考.
4.2 问题“引领”,教会学生思考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思想的源泉,是数学思维的动力.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怎样才能较好地引领学生思考呢?比如对于较难的习题,一定要找到学生的痛点是什么、如何将难点进行分解、如何将学生思维的“痛点”变成他们探究的“兴奋点”……这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教师的问题引领,用好提示语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它是一类什么问题、要求或要证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材料、材料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如何用数学的方式呈现这些材料、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到的、你是否还有其他的想法等.鼓励学生去不断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如果学生离开了教师也能这么想问题的话,那么他才真正学会了思考.
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针对性、递进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理解问题的本质.教会学生思考,其实就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式表达问题,是否学会思考是检验核心素养是否有效的方式,因此,教会学生思考比纯粹教给学生方法更重要.
总而言之,教会学生思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学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比较的方法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实现高效和精准教学,从而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