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引少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利器
2019-03-05邢瑞青
◎邢瑞青
阅读,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学生阅读活动中充当的是引导者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读”,如此,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难以获得阅读体验。相反,在阅读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读者”,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也才能从读中获得体验,读有所获。进入初中后,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改“讲”为“引”,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读中思,在读中讨论,通过读而真正的理解课文,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一、任务引导,提前构建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断提升,提倡以任务形式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形成构建,这对课堂中的探究有着积极的意义。结合初中语文阅读课实践看,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合作探究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结合阅读课教学实践看,在课题中,一些学生难以和同伴展开交流,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也有一定难度。在读该类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他们课前很少对课文进行预习,故而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自然影响参与度。为此,在课前,针对生字词、课文内容、写作背景等,教师可采用任务形式组织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学会自读课文,这样才能为课堂中的探究交流活动奠定基础。
每一篇文章都有相应的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但在阅读课中,对于背景,大多教师只是一言带过,学生对背景了解不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自然会存在诸多困难。为此,课前定要先引导学生自主了解课文背景,自主自悟。以《秋天的怀念》为例,作品所要表现的是母爱的真挚与细腻、深沉与伟大,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很难,借助背景,让学生了解史铁生的经历,了解他瘫痪期间的思想变化及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样,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才能深刻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对背景的了解一般可放在课前,课中教师再稍加点拨。进入新课后,要让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语文阅读课来看,大多教师对这一点也较为忽视。在自读中,先要让学生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能顺利朗读课文;其次则要让学生在读中初步了解内容,以便课中更好地交流;最后,在自读中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可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对学案进行检查,结合学案中学生的问题而组织课堂中的探究问题。当然,在检查学案过程中,也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课前学生做了相应的准备活动,过渡到阅读过程自然会觉得轻松一些。在阅读课中,要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先得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如记叙文或散文,一般要让学生弄清事件的始末;如《背影》的阅读中,围绕“背影”(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提炼背影这一关键词)而整理出“惦记背影、刻画背影、再现背影”的结构线索,再深入阅读,自然会对“背影”的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样,在小说阅读中,则要引导学生抓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整理。如《我的叔叔于勒》初读中,引导学生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而归纳出“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然后结合不同的情节深入交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
在初读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虽然学生可能概括不够精准,但却有利于学生尝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为探究奠定基础。当然,在概括中,教师要注重以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如《社戏》的教学中,以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而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抓住“看社戏”的线索,接着以“课文围绕‘看社戏’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而引导学生用段词语,结合课文相应段落归纳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六一送豆”,如此,学生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再读也就能更好地对其内容和内涵进行分析。
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结构,要注重在教学中多渗透方法。以小说阅读中对情节的梳理为例,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于勒一开始在菲利普夫妇眼中是一个“混球”“流氓”“无赖”,所以才会被“送到海外”,但是,于勒到了海外却发了财,成为了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福星”,才有了“盼于勒”的情节,因为有了期盼,所以才会想早点“见于勒”,但现实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见到于勒后,菲利普夫妇发现于勒给他们的不过是一个谎言,就有了“躲于勒”的情节。那么,在读课文时,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梳理,整体归纳,才能更好地把握情节,也能更好地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三、以问导读,合作交流
在语文阅读课中,要摒弃教师讲授的方式,而要注重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后思考并交流,通过合作交流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先以问题“结合文章的题目来看,‘从……到……’可以看出文章采用的是什么顺序来进行继续的?如何对文章进行分层?”的问题而引导学生初步阅读,了解文章的结构。然后追问“‘我’在百草园中过得怎么样?‘三味书屋’里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而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过渡到第一部分后,以问题“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而引导深入阅读,展开交流活动。学生交流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发言,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再补充并进行点拨。如针对上述问题而引导学生交流、发言后,总结:这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百草园。作者抓住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以问题“那么,三味书屋里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而过渡到第二部分探究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充当讲授者的角色,而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读,在读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和同伴进行交流,交流后补充或点拨。
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交流活动,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要利用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理解作品。如在《敬业与乐业》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心论点并结合“敬”和“乐”而展开探究,教师可先以问题“讲演词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的论述中心?”来引导学生找到中心论点,然后以“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来引导学生对“敬业”展开交流活动,以问题“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引导学生对“乐业”进行讨论,讨论中教师辅以点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更好地把握了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过程。
四、彰显个性,大胆拓展
阅读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它支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阅读课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不同的眼光去审视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而生成体验,这样的阅读才会更加有效。当然,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偏离了主题,相反,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结合生活而生成出自己的体验。课文阅读后,也要及时进行拓展,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方法应用到新的作品中,在读中学会分析,在读中应用,做到以此类推,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注重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即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知识基础、价值观等而对作品的内容、内涵、人物、情感等进行个性化的剖析。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作品的主人公是于勒,而有的学生又认为是菲利普夫妇,教学中教师不用先下定论,而让学生结合作品而说出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进行分享,然后再结合作品的主题而进行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并由此出发来对人物进行分析。
其次,要丰富学生的体验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去多感悟和体验,而要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则要注重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如《藤野先生》的阅读后,有的学生就说喜欢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用写作的方式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从而深化了学生对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最后一课》的教学后也可用该方法。又如《敬业与乐业》、《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作品的学习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写议论文。如此,学生读的多了,写的多了,其体验自然会丰富起来,在解决阅读类问题时也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阅读是一个不断丰富和积累的过程,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中,要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好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而让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自主阅读,自主构建,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