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本语文教材选文内容的文化构成
——以七年级为例

2019-03-05◎王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部编本散文道德

◎王 礼

文化构成指的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单位。[1]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本文主要从文化构成因素的维度来分析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成。

一、古代哲学

纵观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其中涉及到的哲学类文化有两篇课文,分别是《〈论语〉十二章》(七上第12课)与《河中石兽》(七下第24课)。

在《〈论语〉十二章》中,有“修身”和“学习”两大种类共12章的内容。从中可见,儒家思想中的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这一要求在当今社会均为重要,对于我们修身处世等有重大价值。《河中石兽》是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透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更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二、古代道德

孔子倡导礼乐教化,深远的传统伦理道德是植根于此,家庭道德与社会公德等对当今社会和谐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大指指导意义。

(一)家庭道德。在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家庭道德的篇目有:《秋天的怀念》《散步》《荷叶·母亲》《咏雪》《诫子书》《阿长与 〈山海经 〉》《台阶》。比如,《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散步》等体现的是母慈子孝——母爱子,子爱母,均是美好的家庭道德;《咏雪》《诫子书》中体现的是深深的父义道德传统。等等这些均是中华民族美好的道德传统,对教育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社会公德。在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社会公德的篇目有:《陈太丘与友期行》《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表现的是朋友之间的优良道德,《老王》中表现的是对社会弱者同情与关爱的美好好公德,《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表现的是助人为乐、甘于奉献、宽厚待人、善良纯朴的社会交往道德。以上这些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身道德素质。

三、古代文学

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与骈文,将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2]出于这种考虑,我将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化划分为古典诗词、古代散文、古代寓言与古代神话传说四大类别。

(一)古典诗词。在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涉及到文学类篇目中,以古诗词居多,为21篇。由此可见,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对学生的学习与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了,古诗词中体现的各种民族精神也是需要学生去继承与弘扬的。另外,本套教材也进行了古代诗词文化学习活动的建构。活动安排于课后练习或综合性学习中。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中的“陶冶心灵——爱国诗词朗诵会”中,涉及到了一些伟大的爱国诗人的诗词,注重从搜集、整理、朗诵三个角度出发,力求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与体会、理解与感悟的能力。

(二)古代散文。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对古代散文的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接受能力,多选取短小浅易的作品,多散落于各个主题单元内。如:《〈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等。从上册至下册,文章篇目会有所增加,且篇幅也有所增加,难度也有适当程度的提升,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和古代诗词一样,在建构完整散文篇目的同时,还有众多散文名句的出现,力图最大限度地渗入古代经典散文资源。例如七上第二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中的“交友之道”部分就选择了《伯牙绝弦》和《割席断交》两则故事型散文。

(三)古代小说。部编本七年级两本语文教材还融入了一些古代小说的元素,从中我们可透视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致风貌,包括政治、经济、生活、思想等众多方面的内容。古代小说主要体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文言小说《狼》以及此教材末尾“名著导读”中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此外,小说类知识在一些课文中也有少量渗透,尽管只是提到小说名或是小说人物,但是仍然可作为小说类常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末尾提到的长篇小说《荡寇志》和《西游记》;还有“名著导读”中提到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四)古代寓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委婉含蓄的性格特点,这一民族传统性格深深地影响着古人的思想、言语和行动,他们有时总是由此物言彼物,往往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创作来说明道理。这些小故事就是古代的寓言故事,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整个部编本七年级两本语文教材中,只有有两篇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除此之外,还选编了两篇外国《伊索寓言》里的寓言故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五)古代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我们的祖先勾勒出各种神明与英雄,借此来表达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解释那些让他们敬畏无力的事件。久而久之,神话故事便在这一过程中慢慢酝酿与诞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提到了“美女蛇”的民间故事传说;《天上的街市》里就融入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传说;《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虽只提及《山海经》这部古籍的名称,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会对这部容纳诸多古老神话传说的先秦著作做一个拓展和延伸,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丰富课外知识,提升知识素养。

四、古代礼仪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汉族传统文化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习惯。

(一)方位词。以“方位词”为例,方位词所蕴含的尊卑象征色彩就充分体现在汉语的词语排序中。比如,南尊北卑、左尊右卑、上敬下谦、内亲外疏等。

《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东”,就显示了曹操当时的尊贵地位;《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一词就是显示了当时王昌龄的地位地下与卑微,因此是被贬官的代表;《咏雪》中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的“内集”,就显示了谢太傅家庭和睦、亲情浓厚的氛围与局面。

(二)颜色词。除此之外,还有颜色与古代尊卑等级制度的关系。例如,黄色——帝王之色;紫、朱、青——官阶之色;白、黑、皂——平民之色等等。以《陋室铭》为例,其中“往来无百丁”的“白”具显示出了其中的人物身份是贫民。

(三)称谓词。一般古人都会有名和号,比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等。所以,老师在教学过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句意,还应该借此补充相关的名、字、号的常识。除了名、字、号之外,在《咏雪》中的“谢太傅”就是一种官职的称谓。另外,教材里还有像“杜少府”等这样的溢号和官名。这些古代小常识,看似微不足道,但其背后却有着十分重要、讲究的传统文化因素,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教材里的这些资源。

(四)敬辞与谦辞。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其中的“尊君、家君”等,前者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后者是谦称自己的父亲。在第八课的末尾,有“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的知识拓展。比如,敬辞类有“令、惠、垂、赐、高、贤、奉”等,谦辞类有“家、舍、小、愚、拙、敝、鄙”等。这些知识仿佛是与教学无关,但是其背后却隐藏着着丰富与深厚的传统礼仪文化知识,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和学习这些内容。

五、古代民俗

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体现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婚庆、葬礼、宴宾、选宅等活动皆有各自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凡炊饮、着装、居饰等也有各地的讲究,又多奉祥瑞吉物、因果、风水与卜筮等,不一而足,所谓“相沿成习,相然成风”也。[3]

民间风情是最为多彩有趣的,每一种习俗和节日的遵守都是对祖先的崇敬,也是一种传承。比如,《游山西村》中提到了“腊祭”和“春社”两种地方风俗;《阿长与〈山海经〉》中涉及了“除夕”与“元旦”两种习俗,这两种习俗从古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老王》中也涉及到了少数民族(回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这其中反映的也是回族人逝世的一种传统的埋葬方式。

六、古代博物

中华文化中虽然长期以来以儒术为首屈一指,但博物之意识也十分之发达。博物多为个人之兴趣,就所博之物讲,可分为数种,一是自然之物,如花鸟虫鱼,方域山川等;二是风俗物产,也包括岁时丽景等;三是异闻杂趣一类。

在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博物文化主要是自然之物——山川。

比如,《次北固山下》里的北固山《峨眉山月歌》里的峨眉山;《望岳》里的泰山,《登飞来峰》里的飞来峰等均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这些山川也彰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意志,如登上泰山的“一览众山小”和《黄河颂》中提到的黄河,它们都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语文教材作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需要我们用时代精神联接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以文化的眼光审视语文教材,以文化的思维对待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境界,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在教育中强调本民族的文化,使学生们先做到精神世界的充实,增强民族底气和文化自信,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做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承者。

猜你喜欢

部编本散文道德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比较视野下“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识字板块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