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探析
2019-03-05苗盼盼
◎苗盼盼
教学的生成性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不能够有效把握课堂时间,进行精心施教的教师,他的教学效果必然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由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决定的。因此,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操作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一、把握学生特征因材施教的能力
在《四书集注》一书中朱熹先生对孔子的教育实践赞不绝口:“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即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采用不同的讲解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学到知识、获得身心全面的发展。在执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大体情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
(一)激发学习兴趣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一旦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是教师有效施教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善于酝酿感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本中往往会有一些与学生生活经历相似、情节真切感人、感情微妙深刻的文章,能够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以趣味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同一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导致思想开小差,教师要具备灵活变换教法的能力,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由“苦学”转向“乐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语文课本中选取的都是一些文采性和人文性浓厚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情节性、情感性,没有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很难领略到文章的精妙、把握课文内容。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方式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博得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融情于心,潜移默化的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认真思考该不该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什么时候可以插入所创设情境、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教学服务等问题。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就会让学生感受熟悉,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共同的爱好入手,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各抒己见。中学高级教师李秀芳女士说过:“教师如果能善于通过游戏、竞赛等具有趣味性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劲头就会很足,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活他们学习的味口。将新知识巧妙融入其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情感的流动、有可感的情境,就会引起极大的兴趣”。[1]教师还可以通过“文本再现法”,让学生在具象化的情境中自由探索,细细品味,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二、运筹教学方略、提高课堂把控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在高效课堂中生成和落实的,因此,语文教师课堂把控能力的提升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在把控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切勿采用提高嗓门、黑着面孔、敲击板擦等威严打压的办法,而应该多采用设计巧妙、语言幽默等教学方略来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让学生在活而不乱的课堂中,轻松有效的收获知识。
(一)维持课堂秩序的能力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学生专心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本身自控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再加上一个嘈杂的课堂环境,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最终导致厌学的现象发生。只有在有序的课堂秩序中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的促进学习。语文学科具有开放性,课堂秩序相对于其他学科较难维持,尤其是小学生的课堂纪律,让许多年轻的教师不知所措。小学生天生好奇心强,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问到一些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不能顺利进行。一些经验浅薄的年轻教师就会用自己的威严来唬住学生,但往往维持不了多久又会乱作一团。一个混乱的课堂秩序,无论这堂课教师讲得如何精彩,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不仅要懂得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来吸引学生,所教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尽可能用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和事物来活化所教授的内容;还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与新奇感,继而达到“乐学”“会写”“想学”,使教学活动活而不乱。
(二)活跃课堂氛围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互动性,师与生,生与生只有通过互动、交流才能够相互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开小差,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在现阶段,许多经验欠缺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使课堂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会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和方式,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模式、情境设置模式、角色扮演模式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善于通过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并不是通过教师知识的强制,而是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点。”[2]学生的兴趣有待于教师的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待于教师的挖掘,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教学的形式,使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努力做一位幽默型教师,可以在必要处穿插轶闻趣事,讲授语做到幽默风趣,还可以采用言词赞美的方式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信心。在学生回答正确问题时,要慷慨的表扬他,并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善于思考;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要用委婉的方式恰到好处的指出;在学生回答问题胆怯时,要用动作和眼神去鼓励他。教与学应该是师生心灵相通的过程,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够轻松有效的收获知识。
三、机智灵活、恰当变通的教学应变能力
教师课前准备的再充分,在课堂上也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想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要具备课堂应变的能力。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语文教师运用教学智慧,随时调控课堂,这需要扎实专业知识、提升理论修养、丰富教学经验。
(一)适当变动教学程序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而巧妙安排教学程序,将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控制到自己的教案中。忽视了学生的动态性,在课堂中就容易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事件。要想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灵活调整教学程序。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此同理:“一个语文教师即使他所讲的内容一样,也不能够保证在两个课堂所讲的完全一样。”[3]同一授课内容因不同的对象达成的效果是不同的,哪怕是同一对象,不同的时间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学生的思维变化历程具有不确定性。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根据具体的问题,机智灵活的调整教学程序的能力。
(二)合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教学犹如大海中行船,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却暗藏漩涡。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学生提问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恶作剧引发哄堂大笑、外界影响下课堂纪律嘈杂等。教师在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时,首先要保持镇定,要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利用突发事件借机施教,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化解矛盾,深化知识,从而让学生记忆犹新。尤其在对待小学生有意无意的干扰课堂秩序时,教师不要一味的斥责他们,而应该针对学生的行为,采取幽默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教学的正轨上。课堂中突发事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该要搞清楚该事件对教学活动有哪些影响,根据该事件行为主体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并巧妙运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曲尽其妙、精彩精心的语言表达能力
“言为心声”,语言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制约着教学的质量。正如前苏联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优美的语言像蜜一样粘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运转的效率。”[4]一堂精彩的课,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对教师而言,就像画家不能缺少纸笔,音乐家不能缺少乐器一样。[5]曲尽其妙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教师抑扬顿挫、纵横捭阖的语言将会打动学生的心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具有教育性和示范性,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称得上是当务之急。
(一)精准熟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的口语是连接整个教学活动的媒介,比利时学者G·德朗舍尔说:“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口头语言传达着所教授的全部知识内容和他要学生对他所讲授内容的独到见解。”[6]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用准确的语言将广博的知识表达出来,继而让学生理解真正的内涵。口头语言答疑解惑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是任何现代教学技术都无法比拟的。教师的口语表达要做到言简意赅,富有科学性。首先,要做到语音准确、表达流畅,教师要确保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是具有正确性的,切忌辞不达意和模棱两可的含混语言,使学生不知所措、思想混乱,从而影响到知识的深化。在保证正确传达信息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简洁明快,不要拖泥带水,防止教学程序混乱;还要加强自身语言的示范性,注重引导学生多讲普通话,对不正确的发音要进行规范化的指导;还要做到形象生动、富有幽默感,因为单一的讲授声调、音色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注意力分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师的语言不仅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新颖、优美、风趣的语言步步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领他们不断进入探索知识的境地。”[7]还要做到启发引导,富有情感性,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因素,就会变得空洞无力。教师要善于使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促进学习的内化。
(二)生动形象的体语表现能力
体语就是语文教师想要达到所表达内容的深意,从而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辅助性语言。有人说:“一流教师用眼神示意,学生便知其意,二流教师用语言传播,学生靠聆听来获取知识,而三流教师却用惩罚,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制。”在课堂上,学生仅仅靠听觉单方面的获取知识,不能直观理解知识,但如果加上与之相应的体态语言的话,所描绘出来的画面、形象就会变得具体可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时必须要联系课堂实际,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为活跃课堂气氛而助力,切勿不加选择的滥用,适得其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交流可以传递无尽的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投去鼓励、期待的目光,让学生得到一种被老师重视的满足感,从而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的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教师具有亲和力的表情,能够让学生可以亲近教师,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教师的手势语言主要通过手与其他部位的完美结合来完成,在运用时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示意性。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时尽量做到自然适度、生动形象,切勿抓耳挠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用不良手势对学生指指点点。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正逐渐进入高潮,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教师。课堂是教师的主要阵地,只有具备了良好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师,才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独立学习和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刚走上岗位的年轻教师还是具有权威性的教育专家,都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完善,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使自身的教学不断适应教育的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