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学中的《资本论》

2019-03-05陆晓光

语文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资本论手稿异化

陆晓光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06)

一、文艺美学论著中的《资本论》

《资本论》与美学之关系并非一个陌生话题。我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论著中多有涉及或引鉴《资本论》。老一辈学者中,朱光潜曾预言《资本论》“对未来美学的发展具有我们多数人还没有想象到的重大意义。”[1]40蔡仪认为《资本论》对“劳动二重性”①的分析,其美学意义超越了《巴黎手稿》。[2]375李泽厚最早的《论美感、美和艺术》论文采用“类似《资本论》的‘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②[3]蒋孔阳曾以《资本论》逻辑思维“光辉典范”比照说明艺术思维特征。[4]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就笔者有限视域所见:陆梅林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系统地摘编了马恩著述中与文艺美学相关的资料,出自《资本论》的条目不下35条;其中之一是李卜克内西的评论:“《资本论》的风格是很难了解的,但这本书所阐明的论题难道是容易懂得么?风格不仅表现其人,也表现其物,它必须使它本身适应于探讨的对象。……谁抱怨《资本论》的风格之难,难于了解甚至沉重,只不过表明他承认自己是个懒汉或没有思维能力而已。”[5]331王若水《谈谈异化问题》中说:“金钱本来是死的东西,倒过来把人统治住了。物把人统治住了。马克思把这个叫作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就按照这一条思路,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了《资本论》,并且得出结论,要消灭异化,就要消灭剥削。经济的异化是其他一切异化的根源。”[6]李思孝认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而提出的“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著名方法论,对于研究文艺在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情况,“也是有帮助的”。[7]256纪怀民、陆贵山等编文艺理论教材在阐释“劳动创造了美”命题时,以《资本论》相关论述为依据:“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8]203

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中引用《资本论》之一是“金和银,一旦从地底下出来,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以说明劳动产品潜在的审美属性。③[9]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中,强调了《资本论》一段论述的方法论意义:“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10]28叶朗推荐“十部美学读物”的首部即《资本论》④[11]。童庆炳等编著的《马克思与现代美学》多处引鉴《资本论》观点,其中之一是:“为生产而生产……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⑤[12]33郑涌《马克思美学思想论集》认为,《资本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立具有“理论意义和逻辑意义”。[13]冯宪光认为马克思美学的“理论原点”包含《资本论》⑥。周忠厚等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教程》中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文艺美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资本论》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艺学思想。”[14]49

刘纲纪《<周易>美学》中强调,《资本论》率先阐述了生态美学的基本思想,即“把古代农业文明的优点与近代工业文明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文明。”⑦[15]56朱立元认为美学根本问题在于《资本论》提出的“历史的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精湛的美学表述⑧[16]。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中认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与土地的“双重破坏”;“资本主义生产同时破坏了一起财富的源泉。”⑨[17]马驰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入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领域,其中对“环境恶化”的深刻批判“预示着许多当今的生态学思想。”⑩[18]

就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一代学者所论而言,栾栋撰有《美学的钥匙——论马克思劳动学说的美学意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杨汉池《美学的逻辑问题》是以《资本论》为逻辑思维范例。邓志远《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史简说》中研讨了《资本论》提出的问题:作为同一种劳动的文艺创作,为什么“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赵兵《论<资本论>中形象思维方法的运用》认为,《资本论》中的形象思维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谭好哲《艺术与人的解放——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题学研究》书中,在论述卢卡奇“物化”范畴时注意到《资本论》作为思想资源的特殊价值:“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20]103

刘晨晔《休闲: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提出“休闲”具有劳动解放和艺术创造的双重意义;其思想资源包括《资本论》“工作日”章。[21]汪正龙认为,马克思提出过许多与审美和艺术有关的“准问题”,“《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论述等,都属于与美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准问题’。”

正是在上述文艺美学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北京“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会议纪要强调:“马克思在包括《资本论》的许多重要论著和书信中,都谈到了美学和文学艺术问题。”这一判断与上述诸多美学论著所涉《资本论》互文足义,表明中国美学界在《资本论》具有重大美学意义的问题上已然形成共识。

二、《巴黎手稿》美学与《资本论》

《资本论》首先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通常认为马克思为这部著作倾注了长达40年之久的心力。众所周知,这部巨著的最初成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巴黎书稿》)。《巴黎手稿》在我国美学界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典范的“美学”手稿。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首次“美学大讨论”时期,该手稿就已经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资源,其后80年代的“美学热”也是以该书为美学问题的研讨所据。“《巴黎手稿》主导着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美学思想资源和理论价值取向。”就笔者有限视域,20世纪80年代迄今,美学界关于《巴黎手稿》的专题著述达十余种:

《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程代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问题》,《马列文论研究》编辑部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异化和哲学美学问题——<巴黎手稿>新探》,汤龙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蒋孔阳,江西人民 出 版 社 ,1988 年

《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论文集),朱立元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美的感悟》,朱立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走向现实的美学——<巴黎手稿>美学研究》,张伟,人民出版社,2004年

《<巴黎手稿>的美学解读》,王向峰,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

《<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杨庙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马克思<巴黎手稿>再研究》,刘秀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巴黎手稿>再研究》,聂锦芳,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

此外,围绕《巴黎手稿》美学问题的论文更是难计其数,以致产生了综述各家论点的专题论文。毛崇杰关于1983年美学争鸣的专文中写道:

“在这一年里为了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围绕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论文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在质量上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25]

仅此可以想见,所谓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相当程度上也就是“《手稿》热”。其后又有章辉《<巴黎手稿>与实践美学》、张剑《国内<巴黎手稿>美学思想研究综述》、周维山《论中国当代美学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接受》等。周维山一文中写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从其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较早被引用,到五六十年代广为知晓,再到80年代的研究热,乃至90年代以来的重读热等,可以说每次《手稿》研究都促进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虽然关于《手稿》的地位充满争议,但它却为中国当代美学所接受。其中,既有《手稿》本身的原因,也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手稿》审美讨论成果译介的影响,又有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当代美学虽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观点,但是《手稿》却几乎为各家各派所共同接受,甚至直接参与到各自的理论建构中。

由此可见,中国美学界与《巴黎手稿》的关系可谓历时长久,而20世纪80年代的“《手稿》热”延续至今则已近40年。2018年出版的一部论著中写道:“多数研究者已经不再倾向将前期与后期的马克思简单对立,而是试图在理论上将《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书稿》中的马克思统一起来;但同时又不将马克思后期的经济学著作化约为某种‘异化’理论。”[26]78基于《巴黎手稿》为《资本论》前期成果这一学界公认事实,我们可以说,以前者为主要思想资源的“美学热”,折射或表征《资本论》的美学内涵,虽然迄今未见一部专题研讨《资本论》美学意义的论著。

事实上,《巴黎手稿》“美学热”中也频频涉及对该书与《资本论》关系的研讨。《巴黎手稿》核心术语是“异化”。“美学热”中最初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以《巴黎手稿》为标志的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抛弃了这一用语;另一种观点认为,《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乃是马克思的思想精华,“青年马克思”胜于后来作为《资本论》作者的马克思。这两种早期认识都割断了《巴黎手稿》与《资本论》之间的连续性。而随着研讨的深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马克思《资本论》等著作对早期“异化”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指出,《巴黎手稿》中的“异化”术语也多处见于《资本论》,只不过中译本是用“疏远”“离开”等普通词汇来翻译。

三、“实践美学”与《资本论》

其实即便撇开“异化”译词的歧义,《巴黎手稿》与《资本论》之间的连续性也是显而易见。大凡切实读过这两部著述的人都不会否认,两者研究的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劳动”问题。如果说前者是提出了触目惊心的“劳动”异化问题,那么后者的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深入揭示了“劳动”何以异化的原因。事实上美学界对《巴黎手稿》的最初讨论就注意到其中关于“劳动”的论述。例如陆梅林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崛起》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把物质生产的劳动实践归结为事物的始因”,“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无疑是指物质生产来说的。”[27]138、146朱狄《马克思<1844年手稿>对美学的指导意义究竟在哪里》一文指出:“马克思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讲美的规律的,而并非是从审美活动出发来讲美的规律的。这里所指的‘生产’,并非指艺术生产,而是指物质生产。”[27]133郑涌《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一文中更认为:“艺术的研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应当是以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为前提的。”[27]160而最初提出“实践美学”的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也强调,他所理解的《巴黎手稿》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生产,即实实在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才是美的真正根源”[28]73。以上诸家所谈对象都是《巴黎手稿》而未及《资本论》,然而所阐释的“劳动”(或“生产”)之义却客观上触及《资本论》主题,因而客观上印证了《巴黎书稿》与《资本论》之间的连续性。借用《资本论》首章分析“商品”与“劳动产品”之关系的一个评断,我们可以说,“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29]90。

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马克思学说研究者更有自觉意识。有学者考证指出,马克思著述文献中包括1857年写的《美学笔记》(手稿),而在此前一年其著述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此之后又有《1857-1858年草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30]美学界则有论者指出:“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31]这一新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后形成的“实践美学”理论地再思或反思。反思触及的问题之一是“实践美学”所据文献和思想资源方面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偏重《巴黎手稿》而轻忽《资本论》。一位论者在题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文中写道:

在后来的经济学著作包括《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认为“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容易造成人的异化。所以,他们倡扬废除私有制,主张人的物质生活与人的精神生活和谐完美统一。他们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在劳动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实现自己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从而劳动对人而言从根本上成为“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具有了一种解放与快乐的性 质 及 特点。

该文将“物质生产”与“审美生产”两个范畴加以区别,认为前者具有“异化”属性,后者才是“按照美的规律的建造”的劳动;前者是《巴黎手稿》的主题,后者是《资本论》的要旨。因而在“青年马克思”之后的《资本论》中有着更深入而丰富的“经典”资源。该文还指出:“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根本弊端,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有关美学思想的阐释与解读上,这种情况迄今没有改变。”如果说没有改变的原因在于偏重《巴黎手稿》而轻忽《资本论》的话,那么该文支持了笔者上述的考察所见:中国美学界迄今已出版不下十部的关于《巴黎手稿》主题的论著,美学界在理论上也已经意识到《资本论》美学意义并不逊色于《巴黎手稿》,然而迄今并无一部以《资本论》为对象的美学论著。

这一事实当然并不意味着文艺批评界和学术界对与本课题相关问题的无视。就马克思美学关注的“劳动”而言,笔者所知之一是黄纪苏、祝东力主编的《艺术手册——未来生长点》,其中载有标题为“‘劳动崇拜’与‘劳动乌托邦’的叙述——社会主义时代的劳动与文学”等文。该书类似年刊,在2015年出版的同名书中又有标题为“工人诗歌与劳动美学”“‘钢城’调查报告”等文。此外在非文学领域的相关专著如:涂途《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章斌《劳动美学——企业发展的新科学》、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赵自元《新劳动价值理论》、刘永佶《劳动主义》(上下册)等。朱光潜在撰于1979年的《谈美书简》中曾预言:

《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的论“劳动”对未来美学的发展具有我们多数人还没有想象到的重大意义。它们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32]40

笔者以为,重视《资本论》研究应该可望推进新时代美学发展。

【注释】

①蔡仪写道:“马克思对于产生价值的劳动做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学说。”“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发现,商品两种价值的根源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因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李泽厚早年写道:美是以“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为基础和根据的”;“凭借着形象思维典型化而创造的葛朗台老头这一巨大的艺术形象,就跟《资本论》凭着逻辑思维的抽象所分析的资本家一样,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同样达到了人类认识的理性高级阶段。”

③所引为《资本论》第1卷第111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又《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中发挥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多个论点,其中之一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第128页)董学文另著有《美,就在你身边——谈劳动者的审美修养》(工人出版社1988年)、《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

④《资本论》外,另九部美学读物为康德《判断力批判》、席勒《审美教育书简》、黑格尔:《美学》、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光潜《诗论》、宗白华:《美学散步》等。

⑤其所引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4页。又童庆炳《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资本论》对“劳动过程”的概括。其《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三章亦引用了《资本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互动的过程……”;第十四章论文学产品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二重性”时,也强调这种二重性“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深刻的揭露和分析”。

⑥冯宪光认为,20世纪各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共有的几个理论原点是:“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关于人类审美特性的人类学观点;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论著中关于文学艺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观点;3)《资本论》《1858年手稿》等著作中关于艺术生产的观点。”(《文学理论:视点、形态、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冯宪光著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

⑦该书还认为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变得畸形”的思想意味着对劳动者身体解放的关切,堪称“一种身体美学”,它不同于资本逻辑下的“身体规训”。参见曾繁仁《刘纲纪教授有关<周易>生命论美学研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1期)、肖朗《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从《<周易>美学》看刘纲纪的美学贡献》(《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卷第1期,2018年1月)

⑧“马克思明确承认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人,……这一思想马克思不但在早期,而且在其成熟著作《资本论》中也有清晰的阐述。”(朱立元《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再阐释——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

⑨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几乎所有生态马克思主义者都会强调《资本论》第1卷中一段话的重要性。这段话是:‘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的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万毓泽《<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新北市联经出版社2018年,第137页)

⑩马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启迪》(《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该文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深入到了较为深层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土地私有制。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并有助于驳倒生态主义把生态危机看作是工业生产和人口过剩的直接后果的观点。”

猜你喜欢

资本论手稿异化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